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紀錄片:比很多電影牛逼

紀錄片:比很多電影牛逼

(歌也好聽)

這種簡單到極致的生活,是每個人都無比嚮往的

而這種艱辛到極致的生活,又是絕大多數人無法忍受的

紀錄片大家看過的肯定不少,或許是許久沒有關注,突然在B站看到兩部良心國產,又不禁熱血沸騰

撇去字面上的解釋,去查了下「紀錄片」的含義:

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

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軍山》。最早的一些鏡頭,包括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片段和歷史人物李鴻章等,是由外國攝影師拍攝的。紀錄片又可以分為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紀錄片範圍廣泛,其中以佐泉泉水人家拍攝素材為基準。

《極地》:偉大

偉大源自平凡

「你看裡面這些人,活得都比咱們高興」

藏區似乎成了信仰的代名詞,《極地》給人的震撼遠超《岡仁波齊》。《第三極》的原班人馬打造,而這次自然和人文的結合更側重於後者,通過平凡人的故事來講述藏區,片中人物有孤身在荒原的野生動物員、鄉村的電影放映員、採鹽人等,」深入青藏高原的腹地,從羌塘草原到亞努藏布大峽谷,從生命禁區血線再到喜馬拉雅雨林深處,用詩話的鏡頭語言講述了21個藏人的日常生活故事,都是普通人,卻有著最樸素最崇高的價值觀

每一個人都如此

鹽者

在西藏,一袋純凈的鹽能換來三袋青稞。

藏北牧區流傳著一個說法,馱鹽的苦就是要經歷死以外的所有艱辛,去馱鹽,稱得上西藏男人的成人禮。

整個過程虔誠得如同朝聖,馱鹽的爺爺(次仁旺青)對

小孫子說,「鹽很少,我們不能全部拿走,還會有很多人過來,如果我們都拿走了,別人就沒有了」

他家有一塊破舊的小木屋,他很寶貝,是有一回去採鹽飄在水面上的,他留了幾十年,他說那是鹽湖女神送給他的禮物。

歸途,他唱起歌來「生命就像太陽落山,回家的人就像大山的影子」。

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他們圍著跪拜的樣子

「感謝她世代讓我們得以生存」

「感謝她把寶貝賜予我們」

「感謝她給我們生命」

「感謝您,感謝您」

久久無言

面膜奶奶

65年閨蜜情的「藏族三公主」,曲美卓嘎從小是個孤兒,白瑪曲珍丈夫早逝,次仁曲珍家境貧寒

(開玩笑說賣給旅人五塊錢一盒都覺得是罪過)

淳樸的奶奶們活得肆意、快樂

三個腿腳的老婦人,爬去山坡采草藥,通宵熬製成防晒膏,在路口攔著,給過路人抹上,也不在意多數人的避之不及

「這條路走了一輩子,石頭和草都認識我們」

「你把人家嚇跑啦」

「讓最漂亮的我來」

整個生活都充斥著瑣碎的鬥嘴和歡笑

她們把汽車叫做「舒服的會跑的沙發」

太陽落山,三個牙都快掉完的公主坐在一起吃東西,滿面笑容說著自己的心愿,「能一起去趟拉薩就好了,然後後年、大後年、再加一年還能繼續在一起」。

差點淚目

「最後,不忘給美麗的自己敬杯酒」

還有很多

不去深究央視固有的重得可怕的儀式感,缺少的留白、一堆堆有些過了抒情和感慨,撇開這些浮誇,仍然震撼

看見一條頗有同感的評論--

「從《第三極》看過來,這個團隊似乎對西藏有一種推崇,信仰、純樸等等,但我只看到無奈。 紀錄片里的人們是值得尊敬的,他們對於生活的熱愛是得到過艱難的生存考驗而來的最真實的感情,所謂信仰、崇拜自然只是覆蓋了的表面。

但人應該是有選擇的權利的,與自然鬥爭得以回歸本性,或者投入現代化社會享受舒適的生活,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可這就是選擇。這些人並無法選擇,至少在不久的以前,僅僅是一輩人之前是無法選擇的。插秧的歡笑,守望曠野的與風追逐,這是無奈的,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徑。

所以我實在不希望看到有人用信仰來侮辱這些人。繼承於先民的對於生命本身的不屈熱愛,用信仰來遮住人性的光輝。

這該是人類的讚歌,與神佛,與自然都無關。」

雖然有些偏激,卻是一針見血

人應該有選擇的權利

我們冠給人家的「信仰」,是他們生存的本能

遠高於信仰

(另外一部叫《香巴拉深處》)

編輯:鱸魚

圖:網路

獨立

有聲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2018流行色早知道,讓你時尚一整年!
為了孩子的安全,准媽注意不要出現這三種情況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