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賣鍋不是罪,享受美食別太累
眾人翹首以盼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終於在2018年的春節強勢回歸了。
亮相的時間選得很好——大年初四。
「逢節胖三斤」的指標,被《舌尖》粉絲們迅速調整為「逢節胖十斤」。
人們懷著又愛又恨的哀怨心情,期待半夜三更看舌尖,看得口水直流的罪惡生活。
然而,《舌尖上的中國》第三集好像並沒有讓這種罪惡成為現實——至少從目前播出的三集來看。
雖然,《舌尖3》中亮相的美食依舊不少;色香味依舊迷人。
但作為吃貨的小編,卻沒有了看《舌尖1》時,隔著屏幕都能味道香氣的感覺。
看完了兩集,留給小編的最深印象的是——章丘的鐵鍋,泰興的砧板,四川的泡菜罈子,還有陝西烈焰四射的「花打四門」……
它們都很精彩絕艷,可是,對於小編這樣很純粹的吃貨來說,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不能吃!
有這樣遺憾的好像並不是小編一人。第一集播出後,並沒有什麼讓人記住的美食,反倒是章丘鐵鍋迅速躥紅。
歷經十二道工序, 再過十八遍火候, 一千度高溫錘鍊,經受三萬六千次鍛打,直到鍋如明鏡。
等等,這究竟是章丘鐵鍋還是屠龍寶刀?
紀錄片中這段關於「章丘鐵鍋」的描寫,讓人有了一種吃了這口鍋炒出的菜,能迅速修鍊成絕世神功的錯覺。
於是,節目還沒播完,某寶上鐵鍋已經賣完了……
刀聲若龍吟,切姜如玉。
小編不說,您能猜到它說的是「淮揚菜刀」,而不是「越王勾踐劍」嗎?這也是沒誰了。
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菜刀的「龍吟」聲吧。
作為一檔美食節目,卻成就了輝煌的「賣鍋」業績,恐怕導演也始料未及吧?
曾經有人這樣調侃三季《舌尖上的中國》——
第一季是美食篇;
第二季是煽情篇;
第三季是廣告篇。
小編願意相信,《舌尖3》的目的不是做廣告,但是那些用力過猛的解說詞和故作神奇的故事,風格真的很像某某購物上被打了雞血的男女主持。
比如說「花打四門」。這項陝菜的絕技,小編也承認很值得大書特書。但是無論是那個被敘述得慈禧吃白菜的史料;還是對著提詞器背書的陝菜大師;還是最後端到桌上的拿到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金邊白菜」。小編都想用四個字來總結——平平無奇。
無論從哪方面看,這部分都不像是《舌尖上的中國》,倒更像是《非遺里的中國》。
其實,就目前播出的幾集來看,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從第一季到第三季,《舌尖》承載了越來越多的食物以外的人文價值。傳統、親情、人與自然……眼下的這一集,則是主打「非遺傳承」牌。這固然無可厚非,在享受美食的同時,獲得思想的浸潤,何樂而不為呢?但是,如果這種傳遞做得不好,就變成了生硬的說教,就難免讓人「倒了胃口」。
最後,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舌尖3》中的一些敘述……
年糕點上紅點,
體現出國人亘古不變的美好祝福。
熬的不僅僅是食物,
也是綿綿的思念。
把美的享受投入到食物中,
在溫度的變化中,
綻放第二次生命。
《舌尖上的中國》大概也很無奈,好評越多、人們的期望值也就越高。原本是自由的飛翔,如今卻成了帶著鐐銬的舞蹈。何況,中國人又最是「喜新厭舊」的。
如何拯救《舌尖3》,小編想,大概只有等第四季問世吧?


※一樹梅花一首詩,我們眼中的梅花,原來有這麼大區別
※當假日的閑暇遇上它,生活中的美好就誕生了
TAG:三生Ar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