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灼見丨梁啟超:骨灰級父親的修鍊之道!

灼見丨梁啟超:骨灰級父親的修鍊之道!

原標題:灼見丨梁啟超:骨灰級父親的修鍊之道!


全文共4982字 | 閱讀需要10分鐘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人民家庭教育


(ID:rmjtjy)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同時也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


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位骨灰級「最強老爸」的修鍊之道是什麼?


前些日子,好友給我推薦了她們出版社即將出版的一本書。感謝她的信任,我提前讀了其中的細節。一起喝茶聊天的時候,她問我讀後感。我回答了一個詞:「嫉妒。」


是的,那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嫉妒:一個高學歷的媽媽,在一個很不錯的工作崗位上從事教育工作,所從事的工作中學到的內容能直接轉化為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經驗,還有父母的得力幫助與丈夫的給力支持。什麼叫完美?大概這就可以算得上吧?


雖然我知道,那位作者也有一些不如我的地方,但與她相比,我確實活得比較累一些。其他方面不能奢望與苛求,但有一點是我慢慢在調整的:更多地讓孩子的父親參與到家庭教育的過程中。


從開始意識到必須調整到現在,父親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已經是一年多的時間。經過一年多的調整,現在孩子的父親與孩子的互動逐漸從簡單的物質給予轉化為一些共同的遊戲,現在更多了一些可能的比賽,一家人逐漸開始有意識地一起計划出行。我很珍惜這些變化,更因為這些變化真切地感受到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這種感受,也讓我更加關心在家庭教育領域取得成就的父親,比如梁啟超。


梁啟超教育子女,是2017年非熱點類的熱門話題。但我總覺得仍有不盡意的地方,於是,我重新找來梁啟超的家書和梁啟超的傳記細細品讀。終於,我自認為找到了問題的關鍵:自律、提升與自棄。很顯然,梁啟超已經將做父親做到了爐火純青,屬於骨灰級父親。什麼是骨灰級?他教育出來的子女取得的成績和他信里的一句話可以窺一斑見全豹。



梁啟超的子女是這樣的:長子梁思成,著名建築學家,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三子梁思忠,曾任國民黨十九路軍軍官,因病去世較早,成就未能全部彰顯;四子梁思達,著名經濟學家;五子梁思禮,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五子三院士,成就了梁家的榮光。梁家女兒也不遜色:長女梁思順,著名詩詞研究專家;次女梁思庄,著名圖書館學家;三女梁思懿,社會活動家;四女梁思寧,新四軍戰士。


梁啟超書信中的話是這樣的:「忠忠勸我衛生的那封六張紙的長信,半月前收到了。好啰嗦的孩子,管爺管娘的,比先生管學生還嚴,討厭討厭。」

世間最美是真情,父親撒嬌又如何?能想像一位向子女撒嬌的父親,居然能培育出滿門才俊嗎?也就只有這樣的父親,堪稱骨灰級。梁啟超,現代中國父親的標杆。


梁啟超似乎早就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能量無極限,以至於他1927年8月29日很明確告訴梁思成:「像你有我這樣一位爹爹,也屬人生難逢的幸福。」這不是大誇海口,而是他的自知與自信使然。為什麼他會有這種自信?這就與我們所提骨灰級父親修鍊之道有關了。


1



骨灰級修鍊第一步:自律



梁啟超是一位難得的天才。他出生在一個生活條件優裕的家庭,祖父做教諭,父親拼科考,母親粗知詩書,作為長子的他被全家寄予厚望。而梁啟超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年僅4歲便開始學習四書五經,11歲弱齡便成為地方佼佼者,考取秀才。此後,梁啟超以博士弟子員的身份繼續學習,經過幾年的苦讀,打下了堅實的漢學基礎,並於16歲成為舉人。


在梁啟超生活的前16年里,可供流傳的故事不少,從他後期的生活經驗來看,這一階段兩件事給梁啟超的影響很大。


第一件事是梁啟超為其祖父求壽言。這事發生在梁啟超考中秀才之後,廣東學政葉大焯前去視學。葉大焯看到年紀輕輕便已經超越祖父和父親的梁啟超很是喜歡,而梁啟超當時只是一位沒有太多等級觀念的少年,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於與三品大員隨意交談。葉大焯視學的日子,正好是梁啟超祖父的生日當天。出於一片純孝,梁啟超很自然地提出了請葉大焯幫忙寫壽言的要求,而葉大焯也不以為忤,破例賞臉,為他揮筆而就。


葉大焯的賞臉,讓梁家上下臉上榮光。為什麼梁啟超能得到葉大焯的賞識?大概與葉大焯看重梁啟超的兩點有關:第一點,學識。《梁啟超年譜長編》記載當時梁啟超向葉大焯求壽言的細節,充分展現了梁啟超的學識水平,而且所提請求理由充足,讓人不忍拒絕。第二點,孝順。如果梁啟超僅僅是為了光大門楣,葉大焯或許不會答應他的請求。然而,梁啟超的請求,一是清楚地記著祖父的生日,二是注意兼顧了父親一輩的心情,這充分說明梁啟超的孝順是真實可信的。一個有才學又不躡等不張揚,彰顯了這一位才俊從小便有良好的家庭教養,初步做到了自律。這樣的自律,自然讓三品大員可以放心大膽為其祖父題寫壽言而無後顧之憂。

梁啟超的自律,在較大程度上來自他的良好家風。1902年,梁啟超曾經寫了《三十自述》一文。文章中,梁啟超用溫情脈脈的筆觸記載了母親的美德,並提到了他曾經犯過小錯被母親毫不客氣地打了一頓,他於此終於領悟了誠實的重要性。梁啟超認為,他自己從此再也不撒謊,不搞陰謀,得力於他母親的教誨。有些研究梁啟超的學者認為梁啟超此言太過,理由是:一個天天生活在政治鬥爭旋渦中的人,不可能做到與政治陰謀詭計絕緣,因此也不可能不撒謊。但在我讀相關文獻的過程中發現,生活中的一些「不可能」,只是缺乏自律的人的不理解和不信任罷了。一個真正自律的人,做到常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是可能的。


自律很難,但一個能夠堅守道德真正自律的人,往往能夠在出現困局之時逢凶化吉,置生死於度外而又能平安順利地提升到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梁啟超的自律,讓他不斷在超越自己,也就有了他成為骨灰級父親的可能性。誠如他在書信中所提:「也許你們有時會感覺爹爹是怠惰了(我自己常常有這種警懼),不過你再轉眼一看,一定會仍舊看清楚不是這樣——我自己常常感覺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範,最少也要不愧做你們姊妹弟兄的模範。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們,個個都會受我這種遺傳和教訓,不會因為環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墮落的。」一個骨灰級父親的煉成,沒有每日三省吾身的警懼和自律,恐怕是難以做到的。


2


骨灰級修鍊第二步:提升



僅僅自律,要成為骨灰級父親顯然是不夠的。不斷接受現實並在此基礎上提升,是骨灰級父親修鍊的第二步。


為了讓孩子們明白努力的重要性,梁啟超一生以身作則,為子女們做示範。在56歲病故之前,梁啟超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一批比較有價值的圖書,如《清代學術概論》《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為了讓子女清楚地明白他的教育理念,他更很明確地在書信中提醒子女們:


今在學校中只有把應學的規矩,盡量學足,不唯如此,將來到歐洲回中國,所有未學的規矩也還須補學,這種工作乃為一生歷程所必須經過的……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這封寫於1927年2月的信中,用曾國藩的「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進行了總結。


梁啟超不僅以身作則進行耕耘,還默默耕耘在家庭教育的各個領域,為每個孩子量身打造最合適的教育措施,充分做到了因材施教。對梁思順過分鑽研學習書本知識忽略了社會實踐,梁啟超諄諄利用提醒他人的話語對梁思順進行教誨:「嘗告彼『學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彼宜從實際上日用飲食求學問,非專恃書本也。」這裡大概顧及了梁思順的性格特徵。

至於梁思成學問過分專於一門,梁啟超便劈頭蓋臉地指陳,希望梁思成不要因為學習過分專一而將生活變得單調,進而出現厭倦和苦惱。


為了讓梁思成成長得更好,梁啟超為他量身定製了一位佳偶:林徽因。梁啟超曾經在與梁思順寫信中得意地說,「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此前梁啟超牽線長女梁思順與外交官周希哲成功。梁啟超說:「我對於你們的婚姻,得意得不得了。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極了,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後的決定在你們自己,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我希望往後你們弟弟妹妹們個個都如此,這是父母對於兒女最後的職責。」


事實證明,正是林徽因將梁思成帶進了建築學研究領域,也是林徽因藉助她的太太客廳,讓梁思成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但梁思成與林徽因兩人的生活,在讓人羨慕的同時,也讓梁啟超操碎了心。


在梁思成與林徽因尚未結婚之前,為了讓林徽因安心讀書,梁啟超在林家出現困局(林長民1925年11月參與討伐張作霖兵敗身亡)的情況下,包攬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人的學習和生活費用。梁啟超一方面寫信讓梁思成鎮靜並安慰林徽因,「我和林叔叔的關係,她(林徽因)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兒,就是我的女兒,何況更加以你們兩個的關係。我從今以後,把她和思庄一樣的看待,在無可慰藉之中,我願意她領受我這種十二分的同情,渡過她目前的苦境。她要鼓起勇氣,發揮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學問,將來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國藝術界有點貢獻,才不愧為林叔叔的好孩子。這些話你要盡你的力量來開解她。」為了進一步確定這一點,梁啟超主動承攬了林徽因的學費:「學費不成問題,只算我多一個女兒在外留學便了,你們更不必因此著急。」正因為梁啟超的堅決支持,林徽因得以順利學成並於1927年正式嫁入梁家。


即使林徽因嫁入梁家,梁啟超還是根據兩個孩子的性格特徵與相處情況諄諄教誨梁思成夫婦:


尤其令我喜歡者,我以素來偏愛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兒,其可愛與我原有的女兒們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極愉快的一件事。你們結婚後,我有兩件新希望:頭一件你們倆體子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變化作用,在將來健康上開一新紀元。第二件你們倆從前都有小孩子脾氣,愛吵嘴,現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變成大人樣子,處處相互體貼,造成終身和睦安樂的基礎。這兩件希望,我想總能達到的。


此信寫於1928年4月26日。林徽因脾氣大,坊間均有流傳。而在人們的心目中,梁思成是一位謙謙君子和一位性格極好的丈夫。從梁啟超的信來看,這一點實際上也是在梁思成在父親梁啟超的諄諄教誨下不斷自律慢慢實現的。


總體來看,梁啟超對孩子們的教育,一直是在不斷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育和指導,提升自己也幫助子女進行自我提升。


3


骨灰級修鍊第三步:自棄


嚴父慈母,是中國古代比較常見的家庭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下,很容易形成一種家庭的肅穆和威嚴感,但也容易喪失與子女交心的機會與空間。梁啟超在嚴格自律和悉心體察的基礎上,還慢慢掌握了一種更高級別的為父之道:自棄。


自棄,更確切來說,是自我揚棄。為了與子女打成一片,梁啟超毫不吝惜地在適當的時候放下了做父母的架子,成為了子女們的朋友。


1927年6月15日,梁啟超給他遠在海外留學的孩子們寫信。信中,梁啟超沒有拿父親的架子,而是大打感情牌:


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感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你爹爹已經是上年紀的人,這幾年來,國憂家難,重重疊疊,自己身體也不如前。你們在外邊幾個大孩子,總不要增我的憂慮才好。……


看到這幾行字,想來梁思成他們這幾個孩子都無法拒絕每隔一段時間給梁啟超送去一兩封平安帖吧?


有些孩子學梁啟超「富於感情」,為父親牽腸掛肚,洋洋洒洒數頁勸父親注意衛生,便被梁啟超反將一軍,於是有了文章最開始的時候所記梁啟超向子女撒嬌的信件:「忠忠勸我衛生的那封六張紙的長信,半月前收到了。好啰嗦的孩子,管爺管娘的,比先生管學生還嚴,討厭討厭。」


讀著信,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畫面感超強,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然而,我們也只能帶著這份羨慕,努力去看看自己可能的成長空間——骨灰級父親,可不是一般級別的父親!有這樣的父親,培養出眾多優秀的子女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教育出來的子女如此優秀,讓我不禁浩嘆協和醫院當年的誤診:如果梁啟超的腎臟沒有誤切,梁家第三代會不會有更多優秀人才在他的寓教於樂下成長得更出色?可惜,這個假設無法假設。為了讓協和醫院能在西醫尚未得到人們充分信任的情況下順利展開,梁啟超留下了隱瞞誤診信息以及不追究醫院責任的遺囑。所幸的是,協和醫院沒有辜負梁啟超的寬容,如今已經成長為它該有的模樣。


為了造福百姓的醫學事業的順利發展,梁啟超連自己該有的權利都捐棄了,難怪他能妥善管理好為父尊嚴又能與子女打成一片!這個世界上,能夠成為骨灰級父親的人大抵不多,於是今天我們仍舊在不斷追奉梁啟超。寫下此文時,作為一位艱難摸索育子之道的母親,我也在期待更多骨灰級父親的出現。


史話 | 中央竟然下達這樣的命令?合肥人要哭慘了!河南卻要笑瘋了!原來我們竟與全國為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大寒:一年冬將盡,遊子踏雪歸
人物 | 戴笠對胡蝶說:「我做夢也不會想到,有一天你會坐在我身邊。」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