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毛主席楷書《離騷》入木三分,難得一見!

毛主席楷書《離騷》入木三分,難得一見!

在湖北武漢的東湖磨山,有一塊特別的石刻——《離騷碑》。建於1992年7月,用紅色岩石砌成,碑高14.8米,底座寬17米,它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碑刻之一,比號稱「天下第一碑」的泰山「御京碑」高1.3米,寬3米。

碑文字體選用毛澤東1913年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魏體手抄的《離騷》全詩摹刻,字體道勁雋逸,詩書雙絕。據說,這是毛澤東一生中現存能見到的不多的楷書作品之一,書法工整,有入木三分之感。且楷書中暗藏隸書的痕迹,非常難得。

毛澤東與屈原都是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對文學都有很高的造詣。雖然兩人出生年代相距2230多年,但屈原及其作品對毛澤東卻有較深的影響。屈原強烈的愛國熱情,對光明和理想的追求精神,對青年毛澤東產生了巨大吸引力。

1918年3月湖南第一師範學校8班合影,4排右2為毛澤東

毛澤東既敬慕屈原其人,又崇尚屈原的作品。

1913年春,年僅20歲的毛澤東在湖南省第一師範求學期間,主要閱讀了屈原的《離騷》等詩篇,在其共有47頁的筆記《講堂錄》中,從首頁至11頁,用小楷工工整整地將《離騷》、《九歌》全文抄錄,並在正文的「天頭」上,寫下了《離騷》各節的提要,同時,對許多詩句進行圈畫和註記。

毛澤東小楷書《離騷》墨跡 1913年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詩篇中充分反映了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感以及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和為實現「美政」而終身追求的求索精神。這與毛澤東青年時代的雄心壯志和遠大抱負是一致的。

將毛澤東親筆書寫的《離騷》刻成離騷碑,不僅表達了毛澤東對東湖的熱愛,而且,也襯托出東湖濃郁的楚文化。碑文左側最後的署名為「詠之」,怎麼不是「潤之」呢?原因是當時毛澤東的筆名還叫「詠之」,使用「潤之」筆名是後來的事情。因此,署名是「詠之」。

釋文: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昌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東雜談 的精彩文章:

別人多麼嚮往的鐵飯碗工作,你卻寧願回家種田!
《三國演義》中的貂蟬若真的存在嗎?

TAG:曉東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