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定國:末代晉王,大明王朝的最後戰神

李定國:末代晉王,大明王朝的最後戰神

南明第一猛將李定國,公元1630年追隨張獻忠在陝北起兵。年紀輕輕的李定國就展現出驚人的軍事本領,李定國武藝高強、有知書達理、禮賢下士,是一名赫赫有名的儒將。李定國為張獻忠立下赫赫戰功。

李定國十歲的時候,就被張獻忠收為義子,與孫可望、劉文秀等人都成為張獻忠的義子。此時,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李定國曾帶著二十多人的騎兵生擒明朝宗室藩王,威震天下。李定國追隨張獻忠成攻入安慶,威脅南京。公元1644年追隨張獻忠攻入四川,進入成都。這個時候張獻忠在成都稱王,建立大西王朝,封李定國為安西將軍,地位僅次於孫可望。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師,建立大順王朝。然而,尤其李自成與吳三桂反目成仇,隨後吳三桂打開山海關,迎清兵南下。公元1645年清軍三路大軍進犯四川,張獻忠豎起抗清大旗,李定國帶兵到前線與清兵決戰,互有勝負。

後來,清軍大舉反撲。張獻忠又被明朝川軍將領楊展偷襲,裝運金銀珠寶轉移的船隻都被楊展的大炮擊沉,沉入江底。張獻忠退守川西,清軍攻入川西,最後張獻忠戰死。

李定國與孫可望、劉文秀等人率領大西軍殘部退到貴州、雲南等地,攻佔了許多城池。這個時候,南明的桂王朱由榔等人正在瞿式耜等人的擁護在廣西登基為帝,與福建的隆武帝並駕齊驅。

此時,李定國分析太難下達時。父王張獻忠已經被清兵害死了,與清兵不共戴天。華夏決不能落後清人的手裡,於是開始商量投降南明永曆皇帝。李定國的計劃得到劉文秀等主要將領的附和。孫可望開始不同意,後來經不過李定國等人的勸說才答應歸附永曆皇帝。

於是,李定國等人的降書送到了在廣西的永曆皇帝手裡。當時的瞿式耜與張同敞等永曆王朝的中流砥柱一致認為,李定國、孫可望是張獻忠的舊部,傭兵二十多萬。大明朝得到他們的支持,實力將得到大大加強,他們都喜形於色。

永曆朝首輔大臣瞿式耜等人親自面見李定國,約下:扶明逐清的盟約。不久,朱由榔就冊封孫可望為南王,李定國為西寧王,隨後,李定國就返回雲南操練三萬精兵東進,準備收復湖南等地。

清軍攻佔桂林,李定國指揮大軍圍攻桂林,殺死定南王孔有德,隨後收復梧州,準備進軍廣東。此時,清軍敬謹親王尼堪火速帶大軍進入湖南,尼堪以為明軍不堪一擊,於是孤軍深入。被李定國設下埋伏,誘敵深入,導致尼堪全軍覆沒。尼堪本人也死在亂軍之中。

李定國連續殺了清廷兩位戰功赫赫的親王。頓時名聲大噪,迅速收復了湖南、湖北、雲南、貴州、廣西、廣東七省。清廷震動,順治皇帝也唉聲嘆氣說這是太祖起兵以來從未遇到過的敗績。

明朝黃宗羲也讚歎李定國豐功偉績說,這是萬曆以來從沒有過的輝煌勝利。此時,如果趁勝追擊,長城以南中原七省必然響應驅逐清兵,抗清的形勢大好。

然而,這時孫可望卻妒忌李定國盛威蓋過自己,於是拒絕出兵,也拒絕支援李定國。導致李定國無法繼續追擊。李定國悲痛欲絕,最後決定先收復廣東,於是聯繫鄭成功一起收復廣東。鄭成功回信答應,卻沒有按時發兵。李定國自己領兵從梧州出發,目標對準廣州。一路圍攻肇慶,新會等地,最後因為鄭成功沒有來,寡不敵眾而退回廣西。

李定國不甘心,第二次又從高州方向進攻,再次邀請鄭成功從海上出兵,結果鄭成功心裡說出兵,實際上卻沒有約定具體時間。導致李定國再次兵敗退回廣西。

永曆皇帝在貴州安龍被孫可望欺負,李定國決定去貴州迎接皇上朱由榔。破關斬將嗎,突破重圍來到安龍,由於貴州是孫可望勢力範圍,最後決定移鑾駕到雲南昆明。永曆皇帝封李定國為晉王。

孫可望反攻昆明不成,惱羞成怒投降清廷洪承疇。孫可望把貴州、雲南的地形與軍事布置都獻給洪承疇,還鼓動清軍攻打雲南。公元1659年,清軍三路大軍進入雲南,永曆帝逃到緬甸,李定國且戰且退,在滇緬邊境布置埋伏,如果不是奸人出賣,吳三桂就會全軍覆沒。

公元1661年,緬王懼怕吳三桂清軍,把永曆皇帝擒住送給吳三桂。吳三桂最後殺死了永曆皇帝,李定國失去了心中大明的旗幟,憂憤而死。

附:李定國的重大戰略失誤(秦隴復國軍將士)

李定國是南明政權的頂樑柱,也是南明將領中最能打戰的——沒有哪個南明將領(包括全部名義上奉南明為尊的各方力量)打死清廷2個王,其中包括滿八旗親王尼堪,也基本上很少有哪個南明將領在野戰這中擊敗滿八旗精銳的,李定國就做到了,擊敗從京城南下的八旗精銳,擊斃統帥親王尼堪,給清廷帶來政治上極大震動(李定國揮軍轉戰千里,連殺清朝二王、擊斃了滿八旗勁旅主帥親王尼堪,打破八旗兵野戰不可戰勝的神話,居然使得清廣西巡撫王一品在病好了之後繼續稱病不敢南下就任、最後被清廷發覺處死)。如果不是後來孫可望心胸狹隘逼走李定國,如果孫可望心胸寬一點,讓打戰能力遠遠超過自己的李定國來和自己合兵,並且擔任兩支軍隊的聯合前敵指揮統帥,李定國完全能全殲這支因主帥尼堪戰死後士氣低落的八旗精銳(逼走李定國後,軍事能力較差的孫可望獨立和這支八旗兵及當地其他清軍對陣時,清軍也不過是損失巨大的慘勝而已)。

更難為可貴的是李定國在軍事方面的戰略眼光,李定國就看到了和孫可望合力收復湖廣,全殲那支尼堪死後由屯齊的八旗兵,然後乘著己方士氣高昂之時,繼續東進掃除清軍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據點,鼓舞各地反清力量,也會導致更多投降明軍看到南明這邊形式而反正;這無疑是南明復興的重要良機,然而由於孫可望嫉妒和個人私心極度膨脹導致了其居然在關鍵時刻要誘殺己方大將李定國,從而迫使李定國遠走,喪失了這次1652年南明復興的絕好良機。此後,李定國為避免和孫可望火拚內耗抗清力量,而遠走,但依然高瞻遠矚,另闢蹊徑,積極籌劃南明復興的良機,他制定了東進廣東戰略,意圖是聯合鄭成功收復廣東,使得抗清各方力量能合成一片,互相支援,然後從東西兩路同時進攻奪取福建、江西、浙江、江蘇等省,進而使得擁戴南明的各抗清武裝控制整個江南,最後再分路向北推進,全國形勢將大為改觀。對比當時清、南明雙方廣東力量,清方總共大約只有3萬綠營兵,而南明方面李定國有兵4萬(這支部隊可是擊敗滿清八旗精銳的,可不會有畏懼清兵的心理),鄭成功至少可以出兵幾萬人,還有一部分散落的抗清武裝,顯然南明佔優勢;而支援方面,南明如果有鄭成功後續部隊從沿海跟上以及廣東福建境內反清武裝的積極響應,而清兵援兵最近的也就是南京湖廣等地,距離明顯遠多了;可以說如果李、鄭二人聯合,那麼收復廣東就是穩操勝券——後來事實證明僅僅李定國一己之力就差點收復廣東。此外,奪取廣東在財政方面更是意義重大,南明方面控制的地方如雲、貴、廣西(孫可望、李定國控制),閩、浙沿海島(鄭成功、張煌言控制),川鄂交界地區(劉體純、李來亨等大順軍夔東十三家控制)都是貧瘠之地,生產落後,賦稅少,而廣東卻是當時全國最大賦稅區(據說是廣西的10倍以上),收復廣東必然大大改善南明物資匱乏的情況。然而處於各種原因,最主要的還是私人利益為先(鄭家海盜的傳統是希望遙奉、自己一切自主,而且希望是自己主導而不是配合別人,那樣首功不是自己的),鄭成功不願意配合,最後東進廣東戰略失敗,進而喪失了南明的又一次復興良機。

上面啰嗦太多了,講的都是李定國的優點了,實在沒辦法,南明方面當中,李定國比起其它各路諸侯,確實是近乎完美了,其絕大部分時候都是從復興南明這個大戰略出發的。然而,李定國畢竟不是完人,世上也沒有完人,也犯了幾次重大失誤,而這些失誤也是災難性的,如果不是如此,那麼清廷也不可能一統天下了。下面來講講李定國的幾次重大失誤:

1,東進廣東關鍵時刻婦人之仁

李定國經過精密的籌劃,並且積極聯絡、苦心勸說鄭成功派兵配合自己共同圖謀廣東,雖然最後鄭成功沒有來支援與配合導致了失敗,但李定國僅憑一己之力也差點成功,如果不是關鍵時刻婦人之仁。在第二次新會會戰中,李定國軍經過長時期的圍攻,有一次眼看就要攻克新會,開始湧入城裡時,裡面清軍驅趕城裡老百姓出來阻擋,李定國一猶豫,結果給了清軍喘息使得老百姓衝散了己方軍隊,從而清軍再次能結陣堵住了缺口。如果但是李定國不是婦人之仁,而是萬箭齊發、槍炮齊發不分清軍和城裡老百姓(事實上這些老百姓後來由於城內圍困時間長,糧食告罄,而被清軍屠殺為食,這在《新會縣誌》等有記載)進行攻擊,那麼完全可以擊垮對方,從而己方就能一舉攻克新會,進而就會和廣東各地反清武裝連成一片壯大力量,而且鄭成功知道後也必然會過來痛打落水狗、撿現成的便宜,那麼收復廣東就不成問題了。

2,處理孫可望叛變善後事務上偏頗

孫可望挑起內訌,失敗後投降清廷,給南明造成很大麻煩。但是如果李定國處理善後工作妥當,也不會受到很大影響,比較這次內訌由於孫可望不得人心,損失較少。而後來,孫可望投降滿清帶去大量情報,並指出李定國的缺陷和特長以及不擅長管理內政等,這樣情況下清軍多路攻擊依然小心翼翼,就說明了清廷剛開始也沒底。然而。李定國這次善後處理實在太差勁了,最關鍵是一下兩個方面:

1),為了「整頓」把前線久經戰陣的兵將調回昆明

本來對孫可望部進行整頓是沒有錯的,但錯就錯在時機不對。此時正值清、南明雙方對峙之時,而且劉文秀一路追擊孫可望,雖然沒能抓住孫可望,但收編了很多孫可望部(好幾萬人),而且劉文秀在前線處理的非常妥當,沒有任何歧視孫可望部的做法從而穩定了局勢,正在劉文秀進一步整合力量的關鍵時刻,李定國卻把劉文秀等將領調回來,這明顯削弱了前方的抗清力量。不得不讓人懷疑,李定國是否有私心擔心劉文秀接管孫可望部後手中兵力過多,從而使得自己不能再專權(在南明這段時刻,專權不是什麼壞事情,只要你有能力,如果孫可望不是專權從而集中力量,南明怎麼可能前期獲得如此好的局面),從而形成當初孫可望和自己那樣的兩派。其實如果當時一定要整頓,應該像劉文秀湊請的那樣遷都貴陽,自己帶一部分兵過去,直接在前線進行整頓(但不能過分),這樣一來便於控制情況,二來可以隨時了解前線清軍情況。

2),沒能同劉文秀搞好關係

李定國和劉文秀在原大西軍中同為四大將之一,都享有很高的威信,聯明抗清後兩人既不像孫可望那樣心懷野心,又多次獨擋一面,指揮重大戰役,在迎接永曆入滇和平定孫可望叛亂等關係南明前途命運的大問題上,雙方也是一致的,而且做了很大貢獻。可以說,在孫可望投降清廷之後,在穩定南明局勢上,晉(李定國)、蜀(劉文秀)二王同為朝野所關注,合則兼美、離則兩傷,雖然劉文秀的戰功遠不及李定國;當時而言,劉文秀的地位也比李定國差遠了,按說是怎麼也不可能威脅到李定國的位置。然而,李定國卻害怕劉文秀權利過多和帶一支軍隊會導致其地位過高,而南明的舊官員有可能會樂意乃至慫恿兩人形成平衡,從而對自己的政令下達的通暢性帶來影響,進而影響了南明集中,故而未能對劉文秀推心置腹共度時艱。劉文秀建議永曆遷移貴陽的建議,當時看來應該是正確的,至少能將因孫可望叛變帶來的部隊人心徹底穩定下來,但李定國以「永曆懦弱、不宜在前線」為由反對,最後永曆站在李定國這邊(可見永曆對李定國的信任);後來李定國更是通過永曆召回劉文秀,解除其兵權給了個高高的閑職,此舉使得劉文秀非常鬱悶,最後鬱鬱而終,死前依然提出大量正確建議,然而很多沒被李定國採納。

3,撤離昆明前戰略不明確

清軍多路進犯,由於孫可望的投降帶去的情報和現身說法(孫可望僅僅帶了100人過去,就因為知道南明內情和李定國的優缺點能封王,從另外一方面看清廷對李定國的忌憚),再加上李定國但是過於著急整頓內部,導致前線軍心不穩,南明一路潰敗,最後不得不被迫撤離昆明。以前劉文秀就指出「進兵四川、打通和大順軍余部夔東十三家的聯繫」,然而此時李定國居然沒有下達取道建昌入據四川繼續抗清,在形勢危急還可以順長江而下同據守夔東的抗清義師會合,在聯合東部的鄭成功奪取江南的計劃;反而是贊成了馬吉翔等人向西南撤退的錯誤主張,當然李定國也沒有主張撤入緬甸(我的另外一個帖子也說明了撤入緬甸如果得當,也不見得就沒有機會)。可以說李定國的這次撤退沒有明確的方向,做的非常不好,給後來帶來巨大負面影響。

4,撤離昆明前有犯了婦人之仁

撤離前居然沒有將帶不走的糧食、物資焚毀,而是聽從永曆的「老百姓太苦了、把帶不走的糧食留給他們」。結果清軍輕鬆獲得補給繼續追擊(當時清軍根本就沒料到如進展如此快速,後勤沒跟上來),而南明軍毫無喘息之機。如果李定國不是婦人之仁,下令摧毀帶不走的一切物資,那麼勢必讓清軍不得不暫停休整,而自己也獲得休整時間,從而也不會讓永曆走丟了,從而能抓住這面抗清大旗。

當然,李定國還有其他失誤,但總的說來都不算大,就這幾次是關鍵性的;至於桂林大捷、衡陽大捷後每能擴大戰果,那個更主要是當時孫可望是統帥、李定國是聽其命令調動。需要說明的是,南明各個將領中,本人最喜歡的就是李定國,此貼只是替李定國惋惜,惋惜其不該犯了這些關鍵時刻的重大失誤,否則其很有機會成為名留千古的中興名臣,而不是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山西 的精彩文章:

浩蕩的上古氣息,在這裡撲面而來……
喜好和厭惡:名家筆下的狗

TAG:行走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