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鄉土民俗鬧新春

鄉土民俗鬧新春

正月初二晚上,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鎮五一村新村部廣場熱鬧非凡,一場「農民春節聯歡晚會」正在上演。「抬龍柱」、大腔戲、竹馬燈……各種極具地域風情的文藝節目輪番登場,贏得觀眾陣陣掌聲。除傳統民俗表演外,一部以黨的十九大代表、五一村黨支部書記許光園事迹為原型的小話劇《51支鮮花》,掀起了當天晚會的高潮。

「我們這個節目講的是身邊人、身邊事,大家都有共鳴,不僅在村裡演,還入選了市裡的農民春晚節目單哩!」小陶鎮文化站站長黃光棉自豪地說。

「舉辦『村晚』的初衷是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自娛自樂。」永安市農民春晚總導演羅健介紹,「從農曆正月初一到初十,全市共有13個村舉辦『村晚』,我們也從村裡的晚會中海選出了12個節目,在永安市農民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出。」

從2016年開始,永安市農民春晚已舉辦3屆。「晚會以挖掘地方文化、展示民俗特色為主線,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傳統節日,推出『百姓演、百姓看、百姓樂』的藝術大餐。」永安市文體廣電出版局局長厲藝介紹,「通過舉辦『村晚』,村民文化素質和文明程度得到了明顯提高,鄰里更加和睦。」

正月初三,龍岩市連城縣廟前鎮上人潮湧動,近百盞花燈將這座閩西小城裝點得格外喜慶。

「芷溪花燈被譽為『紙包火的奇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芷溪古村保護髮展協會秘書長楊育昌介紹,「最初,游花燈是為了祈福,如今村民還通過花燈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等,賦予花燈新的時代內涵。」

新泉鎮新泉村的「犁春牛」隊伍也在火熱行進中。鑼鼓聲響起,農夫牽著扎大紅花的農家牛走在前頭,依次跟著挑鑼、抬農具的農民,或手掌著犁,或穿著蓑衣挽著褲腳。隨行的人中還有送飯送草的農婦、書生、漁夫和挑柴的婦女等,眾人歡快地邊走邊吆喝,一路表演,生動展示客家農村熱鬧歡快的勞動生活景象。

「這項傳統民俗由中原傳入,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也是告訴家家戶戶,冬閑已過,須辛勤勞作、不誤農時。」新泉村主任張鴻介紹,「現在『犁春牛』習俗與時俱進,我們在傳統儀式中融入客家家訓等文化元素,引導群眾少放鞭炮,保護環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主與法制網-社會 的精彩文章:

TAG:民主與法制網-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