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文襄創辦學堂

張文襄創辦學堂

清朝末年,為了對抗在華傾銷的洋布,挽回利權,湖廣總督張之洞自光緒十八年設立織布局,計劃每日產布千匹,而達到這個目標,每年需要消耗棉花10萬擔。這是個不小的數字。

為了保證原料能夠自給自足,張之洞接受織布局英國監工莫里斯的建議,引進美棉。然而事與願違的是,由於錯過了最佳種植時期,加之棉農文化程度極其低下,不懂種植技術,張之洞引進美棉的屢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

湖廣總督張之洞像

光緒二十二年,張之洞由兩江總督調署湖廣總督,巧合的是,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湖北連續遭受了3年嚴重的自然災害——光緒二十三、二十四兩年的情況尤其嚴重——當時,漢口的水位達到了有記載以來的最高點,受災地區8個縣,饑民更是創紀錄地達到了一百萬人以上。

時值甲午戰敗,湖北財政極端困頓,張之洞絞盡腦汁到處借貸,也只是杯水車薪。這種極端困難的情形促使張之洞認真考慮農業教育問題。學習西方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也許是因為受引種美棉失敗的影響,張之洞對美國置之不理,將視線轉向歐洲。

光緒二十三年四月,張之洞致電大清帝國駐法欽差慶常,表示設立農務學堂的意向,並請他代為聘請兩名法國籍農業教習,分別教授農、桑等學科。不過,慶常並沒有給張之洞回信,五月,張之洞又去電催促,表示「學堂必須急設」,然而不知為何,電文依舊如泥牛入海,沒了下文。

在一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幕僚的建議下,張之洞重新將目光投向了美國,他請畢業於耶魯大學的武昌文華書院校長、美國聖公會傳教士貝鼎三給康奈爾大學校長舒爾曼寫信,希望聘請一位農業教習來到大清帝國,用兩到三年的時間來建設一個模範農場。

對於張之洞建設模範農場的想法,貝鼎三向舒爾曼解釋說,這是為了向來訪的大清帝國各級官員展示美國最新最好的農藝設備,並使模範農場成為農業學校的核心部分。

貝鼎三在信里提到,候選人的年薪將達到3000美國銀元,如果沒有合適的人選,薪水還可以更高。他在信中特別寫道:「對康奈爾和我們的國家來說,將這一新的教育啟蒙活動交給一個美國人去完成,將會是一件偉大的事情。」

康奈爾大學農學院1888屆畢業生、時年33歲且尚未結婚的布里爾接受了這份包含往返差旅費、住宿以及3年年薪3000美元的合同。當時,布里爾正在紐約州達奇斯縣他的家庭農場里工作。

布里爾素描像,原載於1897年出版的芝加哥論壇報

光緒二十三年九月,布里爾經日本、上海,沿長江逆流而上。在抵達武昌後,張之洞立即派候補知府汪鳳瀛帶他赴武昌、大冶及周邊調查農作物和土壤情況。

布里爾在考察後,作成了一份包括植樹造林、植物育種等15條內容的報告供張之洞參考。這份報告特別提到了農業教育問題。據此,張之洞請布里爾從美國購置新式農具和谷果佳種來武昌,作為試種之用。同時,張之洞也請布里爾協助,著手創設農務學堂。

布里爾考察湖北農業使用的漢川縣地圖(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光緒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張之洞向大清帝國朝廷上書《設立農務工藝學堂暨勸工勸商公所折》。在這份奏摺中,張之洞提出,「農務尤為中國之根本」,在論述了中國農村民生異常艱苦、農民農業知識異常匱乏以及美國農業異常發達的狀況後,他明確提出要在湖北省城設立農務學堂,「酌借會館公所應用,擇取官山、官地,並酌租民間田地為種五穀、林木及畜牧之所。召集紳商士人有志講求農學者入堂學習,研究種植畜牧之學。」

與此同時,張之洞派布里爾前往武昌城東門外卓刀泉一帶繪製地形圖,勘定學堂地基,積極為開辦農務學堂做準備。

奏摺被送到了北京紫禁城。經過漫長的等待,當年五月四日,光緒皇帝在這份奏摺上用硃筆批示:「該衙門知道,欽此。」這是大清帝國皇帝特有的行文用語,翻譯成白話意思就是「可以」,意味著張之洞創辦農務學堂的努力獲得了准許,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農業學校也由此誕生,開啟了華中農業大學綿延119年的辦學歷程。

光緒皇帝像

光緒皇帝硃批奏摺

時至今日,這份帶有光緒皇帝硃批的張之洞奏已經不知所蹤,而這份軍機處存檔的手抄件,今天依舊保存在紫禁城西華門內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使我們能夠在119年後跨越時空、通過文字感受張之洞為創辦農務學堂所作出的努力。

作者 | 濤子

來源 | 校慶網

歡迎垂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中農業大學 的精彩文章:

來自華農新媒體聯盟的22個紅包,祝你新春快樂!

TAG:華中農業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