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朝「和親政策」影響深遠,瓦解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游牧民族

漢朝「和親政策」影響深遠,瓦解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游牧民族

漢代初,漢高祖劉邦北征匈奴,結果在平城的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陷入匈奴大軍的包圍,被冒頓單于率軍圍困了七天七夜,史稱「白登之圍」。

具體劉邦君臣是如何解圍的,《史記》中只是說用了陳平奇計:「其計秘,世莫得聞。」宋代司馬光則認為陳平奇計「有失中原之體,故秘而不傳。」

《資治通鑒》中引用東漢應劭的猜測:陳平讓人畫了一張美女像,派人送給匈奴冒頓單于閼氏(王后),並對閼氏說「漢朝有一美女,長得如畫中人一樣美麗,現在高祖劉邦被圍,準備獻此美女給冒頓首領,以作解圍條件。」閼氏害怕冒頓得此美女後,自己失寵,就說服單于收兵。

這樣看來,應該是陳平用了虛設的美人計使劉邦解了圍。可是,在之後,匈奴對西漢王朝的威脅依然如故,經常騷擾邊境。

為此,劉邦問計於謀士劉敬有何計策。劉敬認為,美人計不但可以解圍,而且也可以安邊。

據《資治通鑒》中記載,劉敬對劉邦說:「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辨士風諭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可無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於是,劉邦想把魯元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結果遭到呂后的堅決反對:「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

劉邦無奈,只好命劉敬帶著宗室的女兒假稱公主送給冒頓單于作閼氏,而且「歲奉匈奴絮贈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這就是我國和親政策的開始。

漢朝與匈奴的和親政策是西漢主動實行,匈奴被動接受,但是,漢匈的和親政策,並不是我們後代想像的消極的、屈辱的政策,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這是漢朝以公主及酒米玉帛財物討好匈奴,在當時,這是雙方自願的,對雙方都有一定的約束力。

從後世有關的史料來看,大致包含以下五項內容:

一、漢朝以公主嫁與匈奴單于。

二、漢和匈奴各守疆界,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令於單于;長城以南則為漢朝統制,匈奴無入塞,漢無出塞。

三、漢與匈奴約為兄弟,成為兄弟之國,享有平等地位。

四、漢朝歲奉匈奴酒米食物等,匈奴不再侵擾漢朝。

五、雙方互通關市,進行正常的貿易。

以上就是劉敬與匈奴商談和親時所訂立條約的各項。從這些來看,我們不能認為和親就是民族關係中的不平等條約。

至於和親帶來的外交政策,對於當時楚漢相爭之後急需休養生息的漢王朝,更是一項利大於弊的重大國策。

隨著和親政策的執行,漢朝爭取到了邊境60多年的和平與安定,人們生活幸福。而對匈奴來說,不僅每年可以從漢朝得到相當數量的財物,也因社會穩定,發展了生產,加強了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的交流,學習到了先進的漢文化。

據統計,西漢一朝和匈奴共和親12次,其中派出漢宗室女9次,皇帝公主(漢景帝、漢武帝各一)兩次,後宮女子一次,這位女子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王昭君。

白登之戰促成了漢朝和親政策產生的契機,而這一政策成為漢朝處理和少數民族關係的基本國策,它的影響極其深遠。

如果說,漢朝以武力戰勝匈奴政權,靠的是硬實力的話,那麼,和親政策則是漢朝的軟實力,和親帶去的中原文化最終把游牧民族漢化。

正是在這種硬軟實力的相互配合下,匈奴這個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游牧民族,終於被漢朝所瓦解,除了少部分匈奴人遠涉中亞與歐洲外,絕大多數的匈奴後裔最後融入了漢族,並逐漸改為漢姓。其後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和福建等地。

本文參考文獻:《資治通鑒》、《大同史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家之韻 的精彩文章:

直皖戰爭的前因:一場因「清君側」而爆發的軍閥戰爭
袁世凱的權謀之術:任清廷內閣總理後,巧妙的把皇族逐出權力核心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