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009.古希臘及西方哲學的開端

009.古希臘及西方哲學的開端

哲學試圖將整個人類、世界和宇宙,用一個基本的、普遍的方式來進行描述。哲學具有嚴密的邏輯系統,它研究的是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物的演變規律,以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系列基本的問題。

說的直白一點,哲學就是在嘗試用一種統一的形式或者理論來描述整個世界萬物。

哲學的開端,基本可以認為來源於以下幾個學派:米利都學派、埃利亞學派、畢達哥斯拉學派,以及自然哲學的一些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戈拉、留基伯以及德謨克里利特。

米利都學派

米利都是古希臘人沿愛情海建立的12個繁華的城市之一,是一個重要的港口,也是古希臘最富裕的城市。亞洲與古希臘商路的中轉站就在這裡,隨著東方貨物湧入的同時,東方文化中的許多知識也傳入到了這裡。

就在這個不同種族、不同語言和不同宗教混雜的城市中,誕生了古希臘以及西方世界的科學和哲學。

代表人物之一:德勒特(公元前6世紀上半期)

德勒特位於古希臘「七位賢哲」之首,他擁有著廣博的學識,對事物最深層次的本質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的自然哲學的基本思想,可以歸納為「水是萬物之源」,他認為水是構成世界萬物最基本的物質,萬物應該像水一樣在不同的地方,擁有著不同的形狀和狀態。

德勒特的經歷非常的多元,他既是一個遊歷甚廣並交際廣泛的商人,也是個興趣廣泛的自然研究者,還是一個政治家,當然最重要的是一位哲學家。他是首位接受了東方數學和天文學知識並對其獨立發展的古希臘人,他有著廣博的見識,通過特定時間日光的陰影計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還發現過一些數學的基本定理。

代表人物之二: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1年-前549年)

阿那克西曼德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一種不確定的和無限的物質,一切冷的、熱的、乾的和濕的東西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不確定代表著這種物質的狀態很難被描述,無限代表著這種物質是無窮無盡的。

他認為地球是懸浮在空中的,最初處於流動的液體狀態,後來逐漸變幹才形成了各種生物,這些生物首先生活在水裡,後來轉向了陸地。他開創了生物進化論的先河,並是首個嘗試用物理方式解釋天體運行的人。

由於泰勒斯的聲譽搖擺不定,因此阿那克西曼德被認為是哲學作為獨立學科的真正創始人。

代表人物之三:阿納克西美尼(與阿那克西曼德同時代)

阿納克西美尼認為宇宙的形成和毀滅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萬物的本原是氣,當然他所說的氣並不是我們現實意義中的這個氣。他還認為人的靈魂也是一種被賦予了生命的氣。

三位米利都哲學家的共同點在於,他們都試圖用一種基本物質或從物質上可以把握的基本法則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本原。

現在看起來這些理論可能會有些幼稚,不過他們對於哲學源起的重要性在於,開創性的嘗試用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來研究這些問題,並敢於把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歸結為一種基本的物質。

埃利亞學派

在古希臘的殖民地,義大利半島的西海岸形成了埃利亞學派。

代表人物之一:色諾芬尼(早於巴門尼德斯)

色諾芬尼或許是古希臘哲學家中第一位具有理性的邏輯頭腦,並與當時形形色色的宗教迷信進行鬥爭的人。他認為世界萬物的背後有著一種永恆不變的東西,有一個至高至善且唯一的神,這個神無所不能,他與宇宙整體等同劃一。色諾芬尼的思想,被很多後來的人稱之為泛神論。

不過他很輕蔑那些把神進行人格化的觀念,他認為人把神想像成跟人一樣的一個形態,需要經歷出生,需要穿衣服等等,那麼如果其它動物有能力去思考,是不是神就成為了其它動物的形態,需要做那些其它動物需要去做的事情。

代表人物之二:巴門尼德斯(公元前525年)

巴門尼德斯是埃利亞學派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古代最受人尊敬的哲學家之一。他繼承了色諾芬尼關於永恆不變存在物的思想,並對這一思想進行了系統的發展。巴門尼德斯認為即不存在運動,也不存在變化,只有一種恆久不變的東西存在。

世間萬物是已經早已存在的存在物,而不存在非存在物(之前沒有,後來有了),存在物填充滿了所有的空間,而思想和存在物是同一的。我們覺得世界總是在不停的變化和運動,這是一切錯誤的根源,但是實際上這只是一種錯覺。

代表人物之三:芝諾(晚於巴門尼德斯)

芝諾是辯證法的創始人,他發展出這一機敏但又有些過火的論證藝術,主要是源於他想維護他老師巴門尼德斯的那些容易遭人攻擊的學說,後來辯證法在古希臘相當的繁榮。

巴門尼德斯否定了萬物的多樣性和變化,芝諾認為那些批評巴門尼德斯的觀點更容易導致難以解決的矛盾。他舉了兩個例子來否定運動:飛矢不動(飛矢在每個時刻都是靜止不動的)和歐幾里得與龜(烏龜先爬一段路程,歐幾里得完成這段路程後,烏龜又爬出一段,如此往複歐幾里得永遠追不上烏龜)。

芝諾的論證有悖於人類健康的理性,不過也是他使得一個真正的辯證過程由此開始。這些論證增強了我們的認知能力,使我們認識到如果我們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有些理所當然的觀點和見解可能會是矛盾的。

後世很多的邏輯學家和數學家曾經對芝諾的論證爭論不休,但是他對後世的哲學起著開路先鋒的作用。

畢達哥拉斯學派

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前500年)與其他的學派不同,其他的學派嘗試的是以一種基本物質作為本原來解釋世間萬物和宇宙,而他則試圖在一種原始的法則中找尋宇宙的秘密。

他尋找的不是一種基本的物質,而是一種基本的法則。而這個法則就是存在於我們宇宙組成成分之間的那種恆定不變的數的關係。誰若是了解基本元素的循環體系以及現代科學對此所做的解釋,那麼他會發現,畢達哥拉斯的這一思想是對人類認識能力的天才預見。現代的科學,很多時候也是在嘗試用基本元素和「法則」來解釋我們所存在的這個宇宙。

因此,古希臘科學、特別是古希臘數學的創始者的榮譽也歸畢達哥拉斯所有。在畢達哥拉斯的學說中認為數是宇宙真正的奧秘,宇宙的和諧在於宇宙中的萬物是依照數的關係排列起來的。他認為音樂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證明,聲音的和諧與音階的按照數的高低進行排列有著關係。他還認為從一到十的每個數字都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力量,尤其是完美無缺和包羅萬象的十。

為了追溯古典知識的源泉,他曾經到過埃及和東方。畢達哥拉斯的數的理論帶有一種濃厚的宗教神秘色彩,這或許與東方思想、特別是印度的靈魂磚石的觀念有一定的思想淵源,他們認為人類永生的靈魂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凈化過程,會不斷的脫胎換骨。因此畢達哥拉斯的人類倫理也帶有類似印度哲學的特點:要求自律、知足和節慾。

畢達哥拉斯在之後的數個世紀中經歷了相當長時期的輝煌,對整個古代世界產生了持久的影響,是按照我們今天通行的理解運用哲學的第一人。按照當時的習慣,很多研究哲學的人都稱自己為智者,而他卻覺得這過於狂妄,他只稱自己為一個智慧的愛好者。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年)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是古希臘哲學的奠基者之一,並極有可能是西方的第一位遁世者。他離群索居,蔑視民眾,敵視民主政治,隱居山間以食植物為生。他在不間斷的河流背後發現了一種統一性原則,統一性中有多樣性,多樣性中有統一性,世界的運行不是被創造的,而是永恆存在的。

不過似乎赫拉克利特也認為存在一種宇宙的基本物質,那就是火。他所理解的基本物質不是米利都人所認為的水和氣,他稱之為「原始火」。這種火是一種由神性的東西,也存在於人類的靈魂之中。萬物從火中產生,也都消滅而復歸於火(這也非字面意義的火)。這種從原始能量中持續不斷發展而來的萬物中,遵循著對立統一的原則,一切的發展都是對立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如果創造性的對立關係一旦消失,那麼就會出現徹底的死寂和停滯狀態。

赫拉克利特認為關鍵在於能夠找到解開宇宙之謎的鑰匙,他很蔑視那種純粹的博學多識,並諷刺過幾位比他早的思想家:「博學多識並不能訓練人的頭腦,如果能的話,它早就使赫西俄德、畢達哥拉斯和色諾芬尼變聰明了。」(好一個群嘲)

赫拉克利特與同時代的人一樣,不僅關注外部物質世界的形成原因,也關注人的靈魂深處,他把探究自己作為一件引以自豪的事情,並把人及行為納入一個形而上學的語境之中。

赫拉克利特作為哲學史上的神秘人物,留下的隻言片語成了永不枯竭的知識源泉,在古希臘的哲學家中,只有後來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能夠在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上與其並肩。他影響著後世的尼采、達爾文、斯賓塞、馬克思、黑格爾等一眾的大家的思想。

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0年)是一位政治家、詩人、宣教師、預言家、醫生、江湖術士和哲學家的混合體,他繼承了赫拉克利特關於世界形成和毀滅的階段性發展的思想,同時,在靈魂轉世的思想上與畢達哥拉斯和古印度的思想相同。因此對於哲學發展來說,他的存在不在於他開創了獨特的思想,而是很好的吸收了前人的思想體系並對其進行重新的整合。

很多人稱他為折中主義者。雖然如此,他還是以他獨特的方式提出了很多的哲學思想:

1)生物的形成遵循低級到高級的原則;

2)「四根說」:萬物的基本物質為火、水、氣、土四種,而非一種;

3)使四種物質結合和分裂的力量有兩種,吸引和排斥,並相互交替佔上風;

4)外部世界的每一種元素都在我們人自身內部見得到。

阿克薩拉戈薩

阿那克薩戈拉(公元前500年)出生在小亞細亞,是第一個把哲學引入到雅典的人,隨後哲學在那裡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他的哲學觀點和其它自然哲學家的觀點一脈相承,不過不同的是他認為構成時間萬物的基本物質有無限多種,他稱之為萬物的「種子」或「胚芽」。

此外,他還首次提出了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心靈,這是一種理性的、萬能的、瀰漫於世界之中的精神,這也是他與其他哲學家的最大區別所在。心靈是無限的,獨立自主的,不予任何事物相混雜,是萬物之中最稀薄最精純的,具有支配一切的力量,促使宇宙從原始混沌演變為一個美麗的井然有序的整體。

不過他的遭遇(被判死刑後逃亡)以及後來的蘇格拉底的不幸都證明了,當時的那個時代,雅典並沒有為哲學準備有益的土壤,古希臘本土有著根深蒂固的宗教傳統。事實證明,當時只能在小亞細亞(米利都學派)、義大利半島(埃利亞學派)、和特拉克等古希臘殖民地得以自由發展,殖民地的精神氛圍更利於自由思想的產生。

留基伯和德謨克里利特

留基伯(鼎盛時期公元前440年)來自米利都或愛情海北部的阿布德拉,是古希臘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自然哲學體系的創立者,不過對於他的理論,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句原文:「沒有什麼是可以無端發生的,萬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然的。」

他的弟子德謨克里利特(公元前450年)來自阿布德拉,他咋留基伯的理論基礎上發展出了原子說:

1)充實與虛空。萬物的基本物質是原子,原子是永恆不滅和永遠不變的,是不可分的,原子的相互作用的聚合形成了世間萬物,分離則導致萬物的消散。世界是由充實於空間的存在物和非存在的虛空所構成的,原子本身是充實的,沒有虛空;

2)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第一性質是物質的根本性質,只有重量、密度和強度等性質;其它的性質都是第二性質,只是原子和虛空,比如顏色、溫度、氣味、口味、聲音等,並不是物質本身固有的;

3)原子的運動。宇宙運動是無秩序的,但是也不是純粹偶然發生的,而是遵循存在於本身的內在規律性。這個物質世界自古以來就是永恆的誕生和毀滅,我們人類知識它的一部分而已,靈魂也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人死後,靈魂的原子就消散了;

4)倫理學。他認為給人幸福的不是身體上的好處,也不是財富,而是正直和謹慎。幸福和不幸居於人的靈魂之中,人們通過享樂上的節制和生活的寧靜淡泊,才能得到愉悅。節制使快樂增加並使享受加強,大的快樂來自對美的作品的瞻仰。

德謨克里利特是唯物主義體系最直觀表現,他的影響一直持續到當代科學研究領域,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不過現代理論中發現原子是可分的,我們把原子理解為一種物質的最小組成成分(電子)或許更為恰當。

最後

以上所有的哲學家的學說流傳,多半是以口口相傳的形式進行的,只有少量的文字記錄了他們的學說觀念,因此在後世對於他們學術的理解上,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和流派,甚至會有一些偏差和錯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不成熟的愛情,你敢堵嘛?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