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區塊」引領新思路,「鏈」就科技新高度

「區塊」引領新思路,「鏈」就科技新高度

導讀

比特幣市場價格飆升,區塊鏈應用認知深化

區塊鏈投資火熱,政策驅動助發展

區塊鏈全面推進,革新望始於金融

比特幣市場價格飆升,區塊鏈應用認知深化

據巴比特數字交易平台(Bitfinex)統計,從 2017 年 1 月 6 日比特幣收盤價約 898.5 美元,一路強勢飆升至 19210 美元(2017 年 12 月 16 日),漲幅超過 1500%。截至 2018 年1 月 18 日,比特幣收盤價報 11030 美元。總體來看,全球比特幣流通數量約為 1681萬個,總市值合計約 1882 億美元,呈持續繼續增長態勢。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孕育比特幣新思路

當今世界貨幣體系為法幣架構,而法幣有兩個致命的先天缺陷:

1、各國政府是壟斷貨幣發行的主體,法幣是政府強制民眾接受和執行的一份合約。

1913 年美國頒布《聯邦儲備法》並建立發行獨立貨幣的聯邦儲備系統,人們可用發行的儲備卷兌換任何法定貨幣。自此,各國政府紛紛效仿美國開始發行本國法幣。法幣兌換渠道單一、價值限定的特徵無形中與民眾建立了強制的合約體系;

2、通貨膨脹是法定貨幣發行不可避免的結果,甚至有學者認為 「歷史基本上就是政府製造通貨膨脹的過程」。

在彼得·希夫的《美元大崩潰》一書中提到,美元的價值取決於其購買力,購買力則是由美國經濟發展和美元供給的規範性所支撐。因此,購買力決定價值的關係成為了潛在通貨膨脹的誘因。

比特幣本質上是一個分散式的 Peer to Peer (P2P)網路系統。比特幣的P2P 網路構建了一個分散式計算系統,用於協調電腦間信息傳遞鏈接及工作分配管理,實現維護一套資料庫的完整和更新。從廣義上,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計算支付網路;從狹義上,比特幣是用來儲存和傳輸的數字虛擬貨幣。

數字密鑰身份驗證:在比特幣交易過程中,比特幣的所有權通過數字密鑰、比特幣地址和數字簽名來確立。數字密鑰是由一個私鑰和一個公鑰組成,私鑰可以被看作是控制私人賬戶的密碼或是支票本的簽名,公鑰像是特定媒介或銀行賬戶但不要求用戶發送私鑰,二者組成的數字簽名關聯匿名用戶身份及交易數據。

比特幣「51%算力攻擊」:理論上,如果存在個人或機構掌握了 50%以上的算力,就能夠使用算力作為競爭手段撤銷自己已經提交的付款交易,進行雙重支付獲利;阻止區塊確認部分或者全部交易;阻止部分或全部「礦工」開採任何有效區塊或比特幣。實際上,每次比特幣交易大致會經過 6 個區塊左右進行認證數據,其中的數據運算量和成本都難以估計;即使有組織能夠擁有超過 50%的算力社群,用來對抗並擊潰現有比特幣體系,但其收益將遠不及利用其龐大的算力「挖礦」後壟斷比特幣市場所帶來的收益。

從發展歷史來看,比特幣是一次衝擊現有貨幣體系的革新運動。自 2008 年末中本聰在白皮書中對比特幣概念進行描述後,其成為了人們對法幣體系質疑情緒的宣洩突破口。近 10 年的發展時間,從比特幣匯率誕生到首次比特幣實物互換交易,從 MT.Gox 等交易所上線、比特幣價格飛漲到各國政府出台政策限制比特幣交易,比特幣快速走入大眾視野而奪人眼球。

2017 年比特幣價格開始井噴。參考比特幣匯率歷史,在 2009 年 10 月第一次出現比特幣匯率時,1 美元約等於 1309 個比特幣。而 2018 年 1 月 18 日匯率(Bitfinex)為 1比特幣約合 11030 美元,漲幅大超預期。結合比特幣價格變化幅度和發展歷史,可將比特幣價格浮動分為三個時期:孕育期(2010.10-2013.11)、發展期(2013.12-2017.2)和井噴期(2017.3 至今)

區塊鏈應用:伴隨區塊鏈技術進入大眾視野,人們愈發挖掘其真正價值,對比特幣的認可也逐漸提高。2016 年底,中國區塊鏈白皮書問世,比特幣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

區塊鏈:分散式資料庫,應用不止金融

區塊鏈(Blockchain)是使用分散式資料庫進行識別、傳播和記載信息的智能化分散式結算網路,可以無需接受第三方監管實現人們之間點對點的交易與互動。其去中心化、無需信任、集體維護和資料庫可靠的特點也幫助自身形成了三大優勢特徵,包括共識決策、分散式安全和低成本信用。

共識決策:區塊鏈上任何數據的更新調整都會同步在整個鏈上,任何節點也能實時查詢區塊鏈上的信息,提高數據的可審計性及準確度。

分散式安全:其分散式的去中心化網路能夠有效預防技術故障及惡性攻擊,確立系統安全度及信用保證。

低成本信用:大部分的文件及資產都能夠以代碼或分類賬的形式上傳至區塊鏈上,區塊鏈是依靠算力消耗進行信用錨定,維持信用強度。

區塊鏈分為公有鏈、私有鏈、聯盟鏈三種,依據不同屬性應用到不同領域中。

公有鏈:完全開放的區塊鏈,各節點均可參與系統維護工作,運行時以扁平的拓撲結構互聯互通;典型代表主要是比特幣區塊鏈和以太坊區塊鏈等。

聯盟鏈:限制開放程度及去中心化程度,各節點通常有與之對應的實體機構,通過授權之後才能得到加入或退出系統的許可。各機構間組成利益相關的聯盟,共同維護區塊鏈健康運轉;典型代表有 R3 區塊鏈聯盟(R3CEV 公司發起)、HyperLeadge 及中國三大區塊鏈聯盟等。

私有鏈:各節點的接入許可權收歸組織內部控制,儘管仍然具備區塊鏈多節點運行的通用結構,但其資格認證被嚴格控制,適用於部分特定機構的內部數據管理與審計;主要代表有富士通、螞蟻金服等。

區塊鏈伴隨技術的成熟及廣泛應用一步步向前推進,其發展可主要分為區塊鏈 1.0、區塊鏈 2.0 及區塊鏈 3.0 三個階段。

區塊鏈 1.0:主要技術應用於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儘管各方態度不一,但依然是迄今為止區塊鏈中最成功的應用。

區塊鏈 2.0:主要是區塊鏈技術在其他金融領域的運用。華爾街銀行想要聯合制定區塊鏈行業標準,旨在提高銀行結算支付的效率,降低跨境支付的成本;區塊鏈技術也可以幫助交易所實現股權登記、轉讓等功能。

區塊鏈 3.0:主要應用在金融以外的行業,包括司法、醫療、物流等領域,幫助解決信任問題,提高系統運轉效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潤普達大數據 的精彩文章:

TAG:中潤普達大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