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個月粒米未進,濟南市中心醫院助其再獲新生

三個月粒米未進,濟南市中心醫院助其再獲新生

「從去年10月份開始,一直到今年1月10號做了手術以後第7天能吃飯,這期間他一粒米也沒吃到肚子里,全靠腸外營養維持,在濟南市中心醫院這段治療他看到了一線希望,他以後的生活質量會好一點,我們非常感激……」近日,患者李先生的親屬們將錦旗送到宣傳處,一再表達希望醫院多宣傳像李雲主任、劉國勤主任這種技術高超又敢於擔當的好醫生。於是,宣傳處副處長趙梅、關天星專程來到重症監護室採訪,了解了這名患者從病危輾轉到我院重症醫學科治療,病情平穩後,又經胃腸外一科手術的經歷和感受。

越來越麻煩的病情

   患者今年48歲,於2014年11月在省城一家大醫院做過「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乙狀結腸多發息肉局部切除」手術,病理確診「右伴結腸潰瘍型中分化腺癌」。患者的哥哥介紹說:「做了手術以後,又經過幾個周期化療,沒想到,於2017年7月份,做CT又發現肝右葉有點問題,後來,肝上的陰影在增大,做PET-CT提示為轉移灶,別處未見明顯異常,因不適合手術在另一家三甲醫院行放射粒子植入。三個月以後複查,又發現右肺上葉肺大泡形成,這實際上表明,他的病情越來越麻煩。」

  然而,更讓患者本人感到麻煩和煩惱的事情還在後面。2017年10月初,因為腹痛、腹脹難忍,到縣中醫院就診,診斷腸梗阻,保守治療後又出現嘔血,情況更不妙。親屬們說:「做了胃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的球部與降部交接處,有一片面積大約5平方厘米的菜花狀隆起,表面出血,病理結果顯示是腺癌,醫生的治療措施是禁食、胃腸減壓、灌腸、補液和營養支持,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基本上就沒有再吃過正常人的飯食。」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家中有病人長期不能吃飯,病情越來越重,親屬們焦急萬分,四處打探可解決的辦法。終於,有親友聯繫到省城一家大醫院的醫生,可以到縣中醫院幫助手術,但該醫生會診後,認為病情太重不能手術。患者的姐夫解釋說:「當時就想不讓他那麼難受,一點正常飯食不能吃,極其消瘦,只有肚子脹得鼓鼓得,結果呢,11月27日凌晨4點又大出血,鮮血他的鼻子里插著胃管里反流出來,我們所有的親戚都覺得這下完了,得準備後事了,醫生也跟我們交流,讓不要抱多大希望。」

轉院之後的轉機

   親屬們一方面為患者悄悄準備後事,同時又積極聯繫轉院。在這個問題上,患者的姐夫表現得異常冷靜:「他躺在醫院病床上不能動,我們只能請當地醫院幫忙聯繫大醫院轉診,這樣的重病人,一般的醫院也不敢接收,就這麼著,11月28號,經當地醫院醫生與濟南市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李雲教授聯繫,詳細彙報病情後,他被轉到了中心醫院的ICU,三天過去,沒有壞消息出來,我們心裡都有點踏實了,又過去十來天,大夫竟然說可以喝點粥了,我們家人大喜過望,專門買了鍋給他熬點小米粥喝,這又是進步!」

  讓人感覺患者病情有所緩解、有進步的背後,正是醫務人員面臨錯綜複雜的病情腦力和體力的高負荷勞動,給予抗感染、抑酸、抑制消化液分泌、胃腸減壓、灌腸及對症支持治療,給予人血白蛋白、病毒滅活冰凍血漿輸注改善低蛋白血症,給予懸浮紅細胞輸注改善貧血,給予去白細胞單采血小板輸注改善低血小板血症,等等。重症醫學科主任李雲教授進一步解釋說:「患者剛轉到我們科里的時候,最突出的難題有兩個,一是疼痛得厲害,二是貧血特別嚴重,因為在此之前發生過消化道大出血,疼痛是由於腸道不通、脹氣,所以我們的一系列治療措施都有非常強的目標性,就是把患者向前推一步,看看今後能不能具備腹部探查的手術機會。」

  患者自2017年11月28日轉入中心醫院,至今年1月9日由胃腸外科主任孫少川教授組織術前討論,這期間在重症醫學科的治療一直圍繞「改善機體狀態」為中心。現代化的醫學手術和重症醫學科專家團隊的豐富經驗,使得患者的病情進一步明朗,共有7個方面:結腸癌複發,小腸與瘤床粘連形成閉袢性腸梗阻、伴出血,肝及十二指腸轉移癌,重度貧血,血小板減小症,高血壓病,膿毒血症。

  什麼叫重病纏身?什麼叫沉痾痼疾?這就是了。當這麼多的疾病集中到一個人的身上,患者本人痛不欲生,家屬手足無措,能否手術醫生們舉棋不定。李雲主任的分析患者李先生自轉院來到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一直思維清晰,渴望救治,如果消極等待或直接告訴病人沒有辦法救了,無疑是對病人雪上加霜,使病人精神崩潰,加速死亡。目前病人一般情況已經大大改善,應該採取積極地方案開腹探查,或能手術。李先生說:「我同意您的方案。」李先生的姐夫更是態度堅決:「能試,就試一試,不冒險一試,他沒有生路。」

  於是,李雲主任簽字,再次邀請胃腸外一科會診、手術。

憑什麼敢於手術?

  「這幾年,出院,入院,手術,化療,我們一直跟醫院打交道。相比之下,我們真是佩服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李雲主任帶的團隊是一個高水平的團隊,胃腸外一科孫少川主任的團隊也是這樣,負責手術的劉國勤主任更是出乎我們預料。」說起手術前後感受,患者李先生的親屬們全是讚譽。

採訪過程中,我的問題是,如此病重之人,憑什麼敢於手術?重症醫學科的專家們說:「經過在重症醫學的全面治療,病人應該能承受手術,只要外科大夫能做完手術,讓病人下了手術台,我們就能接著進行後續的治療。」胃腸外一科劉國勤副主任醫師的態度反而有些簡單:「患者四十多歲,人生正當年,輕易放棄,太可惜。」

  據了解,轉院到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之前,特別是不能正常進食的最初階段,患者的親屬們也曾多方聯繫,希望能夠手術,卻一直沒有積極進展。那麼,這一次,在患者已經不能正常進食三個月之後,是什麼原因促使胃腸外一科能夠做出準確判斷?

  「從CT檢查結果來分析,患者的小腸能鼓到拳頭粗,這就說明腸壁上沒有腫瘤,之所以腹脹,主要原因是局部梗阻了。」劉國勤副主任醫師介紹說,「在確定手術方案之前,準確判斷到底是局部複發致腸梗阻,還是腫瘤廣泛轉移到了腸壁上,這是最關鍵的一步,特別是像這位患者,在此之前做過一次結腸手術,腹腔內的情況比較複雜,小腸的行走順序可能發生了改變,因此,仔細分析CT片子,非常重要。」

  後來的手術事實證明,胃腸外一科在術前的判斷,與患者開腹以後的實際情況一致。患者的親屬們坦言:「醫生們敢為病人做手術,絕對不等於這手術沒有風險,要不是親眼看到,我們也輕易不會相信,手術後第二天,劉主任來查房,在床跟前,蹲下,用托住連接著引流管的那個透明的塑料袋子,一袋一袋地仔細觀察,跟手術之前跟我們這些親屬反覆交流病情一樣認真。」

  患者的姐夫特別補充一段,說:「在此之前,我父親腫瘤晚期,在當地醫院多次住院,我還從來沒見過這樣認真仔細的醫生。」

  其實,如此高風險的一次手術,僅有仔細和認真,還遠遠不夠。劉國勤副主任醫師解釋道:「專業地講,患者的情況,屬於結腸癌局部複發,侵及小腸,導致小腸完全梗阻,不手術探查,不能緩解。但是,複發的腫瘤緊靠十二指腸,這一處,是膽管和胰管匯入十二腸的地方,屬於器官緊密部位。每天有1000多毫升膽汁和胰液由此匯入,屬於在手術時必須保證絕對安全無損傷的部位。手術5個多小時,每一個參與手術的人,都不敢有絲毫大意。」

  問題仍然回到最初的起點上,既然如此高風險,又是這樣一個眾病聚集的重病人,我們憑什麼敢於手術?重症醫學科李雲主任一語道破答案:「重症醫學科建科20年來,這種情況遇到的多了,多年的歷練,反覆的考驗,自然就有擁了沉著應對的實力。特別是近些年,越是重病人,尤其是外地轉診來濟南的重病人,往往是在轉診一兩家大醫院、屢屢被拒之後,再輾轉打聽,來到中心醫院,先在重症病房治療,而後轉入相關科室手術,這位三個多月不能正常吃飯的患者,就屬於極其典型的個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魯壹點 的精彩文章:

《中國名家書畫藝術》出版發行,皮學齊主編
濟南8旬老太離家迷路步行6公里,好心人開車將其送回

TAG:齊魯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