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MIT年度十大突破性技術揭曉,生物醫學獨佔兩席

MIT年度十大突破性技術揭曉,生物醫學獨佔兩席

▎葯明康德/報道

今日,知名科技媒體《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公布了2018年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10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 2018)。在人工智慧與信息技術大放異彩的當下,仍然有兩款生物醫學技術脫穎而出,入選榜單。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我們也將為各位讀者介紹這兩項突破性技術。

人造胚胎(Artificial Embryos)

精子與卵子相遇、融合、形成受精卵、發育成胚胎。這是生命誕生之初的標準流程。然而,來自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科學家們卻改變了這個流程,製造出了「人造胚胎」。這也難怪讓《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資深作者Antonio Regalado先生髮出了「重定義生命創造」的感嘆。

▲這項研究最初發表在了《科學》雜誌上(圖片來源:Zernicka-Goetz教授實驗室官方網站)

光從設計上看,這項技術的確讓人感到驚艷——在這款人造的小鼠胚胎中,研究人員沒有使用精子,也沒有使用卵子。他們所用的,僅僅是來自另一個胚胎的細胞:在研究中,他們構建了一個三維框架,並在其中植入了幹細胞。讓研究人員大為欣喜的是,這些細胞在框架中開始「溝通」,並自發排列成小鼠早期胚胎的獨特子彈狀形態。

▲該研究的負責人Magdalena Zernicka-Goetz博士(圖片來源:Zernicka-Goetz教授實驗室官方網站)

目前來看,這項技術只能還原出胚胎的大致面貌。正如該研究的負責人Magdalena Zernicka-Goetz博士所言,此類由人工合成的胚胎髮育成小鼠的幾率不大。但她也指出,這項技術的真正意義在於通過簡便的方式構建出胚胎,讓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胚胎細胞如何各司其職,帶來胚胎早期發育的科學洞見。

這個前景讓諸多科學家們感到興奮無比。由於人造胚胎的操作技術並不繁瑣,生物實驗室可以很快在人造胚胎上應用基因編輯等技術,對潛在影響胚胎髮育的關鍵基因進行調控,從而更好地了解胚胎髮育的早期過程。如果能解決研究中可能出現的生物倫理問題,這項突破性技術無疑將為我們揭示更多生命早期的奧秘。

基因占卜(Genetic Fortune-Telling)

從名字上看,「基因占卜」四個字很好地體現了這項技術的特點。一方面,隨著基因組測序成本的不斷下降,我們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大規模地分析基因與疾病之間的關聯;另一方面,受限於研究方法與對生物學的認識,當從人群中得到的知識在個體上加以應用,我們目前所能提供的,僅僅是一個概率。

▲基因占卜登上了本期《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封面(圖片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但許多研究人員指出,即便我們得到是概率而非精確診斷,對於醫學也同樣意義重大。要知道,許多人體的生理數據並非由單個或少數基因所調控——它們是大量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從大規模遺傳學實驗中得到的數據可以體現特定基因型下,個體所具有的風險。而這些信息對於個人也好,對於研究人員也好,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舉例來說,醫生們可以建議那些有更高風險罹患乳腺癌的女性多進行乳房X光檢查,而讓那些風險較低的女性少接受這些檢查。這樣做有幾個好處:首先,這能讓前者能更好地進行早診斷,早治療;其次,這也避免了後者進行不必要的額外檢查。通過合理分配醫療資源,我們有望讓最需要的人群得到更多診斷與治療。

▲基因里藏著大量信息(圖片來源:Pixabay)

對於新葯研發公司來說,這些信息同樣重要。譬如在阿茲海默病或癌症的臨床試驗設計中,如果我們通過分析基因信息,知道某些患者更可能從中受益,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對他們進行招募。這正是精準醫學的一大體現。

不過我們也需要意識到,僅僅依靠概率來做出醫學判斷是不足的。譬如,如果因為自己的癌症風險較低,就不進行篩查,顯然不是明智之舉。在如何正確、合理地利用這些遺傳信息上,我們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後記

2001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正式啟動了年度十大突破性技術的評選,至今已有17個年頭。17年來,有些入選榜單的技術已經成功進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有些則依舊沒有得到普及。但樂觀者相信,這些技術終將對人類帶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2016年入選的免疫細胞療法、2017年入選的基因療法2.0,都是極好的例證。距離人造胚胎和基因占卜改變人類生活的那一天,或許也已經不遠了。

向未來致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葯明康德 的精彩文章:

有效降低IgG,免疫調節新葯完成概念驗證試驗
十大改變醫學的技術進步

TAG:葯明康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