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曲祖」《琵琶記》正月十七天蟾首演

「曲祖」《琵琶記》正月十七天蟾首演

歸夢杳,繞屛山煙樹,那是家鄉

1

詞曲之祖 南曲之宗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這些名句都出自高則誠所著《琵琶記》。

歷史上,《琵琶記》多受推崇。明雪蓑漁隱云:「《琵琶記》冠絕諸戲文,自勝國已遍傳宇內矣。」嘉靖《瑞安縣誌》云:「今所傳《琵琶記》,關係風化,實為詞曲之祖。」黃圖珌《看山閣集閑筆》云:「《琵琶》為南曲之宗,《西廂》乃北調之祖,調高辭美,各極其妙。」

「曲聖」魏良輔在《曲律》中更是將《琵琶記》稱為「曲祖」:「琵琶記,乃高則誠所作,雖出於拜月亭之後,然自為曲祖,詞意高古,音韻精絕,諸詞之綱領,不宜取便苟且,須從頭至尾,字字句句,須要透徹唱理,方為國工。」「詞家奉為律令」的《南九宮十三調曲譜》中,選自《琵琶記》的例曲佔據近六分之一之多。

《琵琶記》影響深遠。直到新中國成立,《琵琶記》仍是很多劇種經常演出的劇目。1956年中國戲劇家協會專門召開了全國範圍內的《琵琶記》大討論,先後召開討論會和學術演講會八次,肯定了作品的經典價值。

但如今,仍見諸於崑劇舞台的,大體只有《吃糠·遺囑》《描容·別墳》和《掃松》這幾折,絕大部分只有曲而沒有戲了。《琵琶記》劇作特有的雙線結構——蔡伯喈赴京趕考、入贅相府和趙五娘奉養公婆、千里尋夫,已然一線消失一線殘。

2

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

2009年3月,上海崑劇團黎安通過向崑劇名家周志剛學戲,率先把《辭朝》一折搬回了舞台,而且還作為了其崑曲職業生涯第一個個人專場——上昆「五子登科」之黎安個人專場「驚春誰似我」之大軸。此前,該折已久違舞台,只有劇本和曲譜傳世,但這折戲特有的古樸大氣的「唐宋大麴」及其莊重感和儀式感,令黎安著迷。

黎安恩師岳美緹先生彼時接受採訪時是這麼說的:「黎安跟我說要排這個戲時,我非常不理解,這樣的戲就算是我們來演,心裡都會忐忑,怕觀眾坐不住。黎安前後跟我提了很多次想排這個戲,我從他的這個選擇中看出了他內心的一份堅守。」

她還說:「崑曲有很多風格不一的劇目,分別代表了崑曲不同的美,可惜有很多因為時代審美的變化已逐漸流失於舞台。小時候我們不懂得珍惜這些文化瑰寶,愛挑熱鬧的戲演,到了現在這個年紀,才越來越能體會曾經忽略的東西。黎安能在這麼早就認識到這些劇目的獨特價值,非常不易。」(注1)

《辭朝》演出大獲好評。九年過去了,很多當年的觀眾仍記憶猶新、念念不忘。誰讓這第一次演出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次演出呢。但也許就在那時起吧,要把《琵琶記》搬回崑劇表演舞台,成了黎安魂牽夢繞的心愿。

2009年3月,黎安個人專場演出《琵琶記·辭朝》

3

世情人情 弦歌不輟

說來有趣,就在那年「驚春誰似我」之後的短短數年裡,黎安從老師記憶里的那個「總是和獎項失之交臂」的崑劇小生變成了幾乎拿遍所有崑劇獎項的「得獎大戶」。然而其復排《琵琶記》的念頭反而愈加強烈,終於在數年前開始了實質性的動作。

那陣子梨園戲《蔡伯喈》復排,因演出繁忙而無法奔赴泉州看戲的黎安十分羨慕我們。每當我們及時且「殘忍」地傳遞消息給他時——「又要演出了哦」「《入牛府》以前可沒見過哦」「梨園戲的版本很好看啊」……,總能看到黎安那一幅遺憾、急迫又無可奈何的表情。

最初,黎安的設想是以復排《辭朝》《盤夫》《書館》等經典折子戲為起點,不過後來陰差陽錯,全本《琵琶記》先行一步。對於重排《琵琶記》,黎安自己是這麼說的:

「《辭朝》、《賞荷》、《盤夫》和《書館》歷來被視作崑曲小冠生代表劇目,本不該匿跡於舞台。重排《琵琶記》也是源於我對這些回目唱腔的偏愛,其曲詞唯美雅緻,把情感和人性的複雜寫得生動、豐富、深刻,劇本體現的審美高度,以及對人和人性的刻畫,簡直動人心魄。

排演《琵琶記》的過程,也是思考並回歸崑曲本體的過程。希望這個作品能讓觀眾看到崑曲獨特的美學元素:其中字正腔圓的中州韻水磨調和規範的四功五法,是崑曲之美的外在表現,而表演真正追求的崑曲內在之美,則是「清高淡微遠」的意境。

崑曲的現實生態絕然不同於其鼎盛時的優渥環境,大浪淘沙,它的表演形態能留存至今,在於凝練簡約的精神格調。我在《琵琶記》的排演中摸索的,就是在極簡的表演空間和「四功五法」的基本程式中,尋找最大的內心自由度,並把這豐富的自由傳遞給觀眾——弦歌之中瀰漫著世情和人情,文學的感懷在舞台上下擴散。」

2009年3月,黎安首個個人專場《驚春誰似我》

4

進度很慢 心急不得

排戲的進度很慢。

2016年初,黎安就此劇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急不得,好的表演一定不是流水線製造的面具。每個環節都找業內名頭最響的,用大價錢,組出超豪華的班底,用一個月的時間排一部戲,然後各奔東西,這當然是一種做戲的方式。只是我不太能接受。」(注2)

於是用了大量時間,梳理文本、唱腔,設計動作。而這個創作的過程,拿他自己的話來說「十分享受」,包括主演陳莉、羅晨雪和導演等所有主創團隊都齊心協力,熱情滿滿,大家似乎回到了那個純粹、赤誠的藝術創作年代。

不過要把消失舞台很久的作品找回來,談何容易。《琵琶記》的劇情容量大,雙線結構是其重要藝術特色,如果編排成兩晚上演出,恐與現在觀眾的欣賞習慣不符;一晚上演出呢,不僅劇情縮編難度大,更面臨大量珍貴的劇曲的選擇性困難,如果捨棄過多,將有違本劇「修舊如舊」的復排宗旨。

怎麼辦呢?他們想到了提倡「返本開新」的王仁傑老師。

岳美緹老師《辭朝》唱段錄音

[入破第一]議郎臣蔡邕啟:今日蒙恩旨,除臣為議郎官職,重蒙賜婚牛氏。干凟天威,臣謹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伏念微臣,初來有志。誦詩書,力學躬耕修己,不復貪榮利。事父母,樂田裡,初心愿如此而已。不想州司,謬取臣邕充試到京畿,豈料愚蒙,叨居上第。

[入破第二]重蒙聖恩,婚賜牛公女。臣草茅疏賤,如何當此隆遇?況臣親老,一從別後,光陰有幾。廬舍田園,荒蕪久矣。

[袞第三]那更老親鬢垂白,筋力皆癯瘁。形隻影單,無弟兄,誰奉侍?況隔千山萬水,知他生死存亡,雖有音書難寄。最可悲,他甘旨不供,臣食祿有愧。

[歇拍]不告父母,怎諧匹配。臣又聽得,家鄉里遭水旱、遇荒飢。料想臣親必做溝渠之鬼未可知。怎不教臣悲傷(兀)淚垂。

[中袞第五]臣享厚祿,紆朱紫,出入承明地。惟念二親寒無衣,飢無食,喪溝渠。憶昔先朝朱買臣出守會稽,司馬相如,持節錦歸。

[煞尾]他遭遇聖時,皆得還鄉里。臣何故,別父母,遠鄉閭,沒音書,此心違?伏望陛下,特憫微臣之志遣臣歸,得侍雙親,隆恩無比!

[出破]若還念臣有微能,鄉郡望安置。庶使臣忠心孝意得全美。臣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

5

修舊如舊 四面為難

王仁傑老師與黎安的老師輩們多有合作,數十年來知根知底。而與昆三班的合作似乎還是頭一遭,但困難並不在此。

「這個難度實在是太大了!」這是王老師對我說的關於本劇的第一句話。他一邊說還一邊搖頭嘆氣。時間是剛接到「任務」不久。

這個戲很有價值的啊。王老師眼一瞪:「這個蔡伯喈是『渣男』啊!」蔡伯喈這戲好看的也都在旦角身上,譬如趙五娘吃糠啊描容啊,要以生角為主,會被「罵死」,戲也相對比較平,不容易好看。如果說劇曲選擇是一難,那麼這換成蔡伯喈小生做主角是為二難。

在王老師心目中,牛小姐的了不起之處毫不亞於趙五娘。想想是這個道理,趙五娘守心克己侍奉公婆歷經艱險千里尋夫,可謂做到了為人媳為人妻的極致。而對於牛小姐而言,不僅接納一個「從天而降」的大房,而且還主動設計試探蔡伯喈對趙五娘的真心,復一力促成兩人團聚,遠超其本份也。兩位娘子的戲份都不可偏廢,勢必又給編劇帶來了難度,這兩女兼顧是為三難。

王老師沒說的,還有《琵琶記》自身的「硬傷」,當年作者高則誠為教化效果而犧牲了一定的劇情邏輯。李贄在《李卓吾批評琵琶記》中就《宦邸憂思》一出批雲:「殺才,不孝子,難道差一個人回去,他也來禁你?就禁著你,大丈夫難道便為他禁了?可恨,可恨。」

作為復排的作品,邏輯總是要說圓的,但如果著墨過了,就成了給蔡伯喈「洗刷刷」的翻案劇,復排主意喪失;說得不夠,又會削弱作品自身的感染力。這把故事說圓的左右為難,是為四難。

2018年2月《琵琶記》綵排,黎安時隔九年再辭朝

6

首演落地 請君光臨

2018年2月1日,太倉大劇院,《蔡伯喈》實戰綵排。是日天寒地凍,劇場因特殊原因無法開啟空調,在數百名觀眾的「抖抖縮縮」中,大幕開啟。

當晚演出計九個角色九齣戲:《囑別》《媒報》《陳情》《強就》《紿誤》《盤蔡》《諫父》《尋夫》《悲逢》。最大的驚喜是劇中的名曲多得以保留。開頭就是《南浦》的曲子,《辭朝》中的「唐宋大麴」都唱全,《孝順歌》有,《五更轉》有,《太師引》有……「唱的比說的多」,似為第一印象,實實地過了把癮。

從劇意來看,並未刻意為蔡伯喈翻案,全劇雖以重逢為結局,但突出了悲劇的主格。從唱詞看,「拜你爹,拜你娘,親把墳塋掃也,使地下亡靈添榮耀。這苦知多少,此恨難消,為了功名虧孝道。」「大樹欲靜風乖忤,則兒育養親做古,千秋至理豈能侮。」等,明為懺悔,實則鞭撻,透著作品內里徹骨的凜冽鋒芒。

如果說1956年的大討論是在傳統道德層面肯定了《琵琶記》一劇之於新中國的經典意義,那麼在「空巢家庭」比比皆是,各種誘惑層出不窮的當下,重排本劇似又透出了新時代的現代性。至少,蔡伯喈當年曾經「辭」過,也在最後真正辭成功過。

說起來,蔡伯喈有錯么?只因辭考、辭婚、辭官「三不從」,也曾託付家書回鄉,更是時時刻刻把家人惦念在心頭,一路走來似乎無可厚非,可怎麼就「只為三不從,做成災禍天來大」的悲劇了呢?這樣的例子,在今天似乎沒有了,又似乎仰俯皆是。

作為新戲初成,顯然還存有諸多缺憾,比如上半場的平淡鬆散、部分場次舞美的庸俗繁複、趙五娘部分橋段銜接的順暢度不足等,都有待打磨。不過,這部敬畏原著為先、秉持創作初心的「修舊如舊」之作,讓《琵琶記》經典再現的雛形已然形成。

正月十七(3月4日)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本劇將正式公演。按照民間習俗,過了正月十五才算過完年,以這樣一部作品的首度演出作為年後的開鑼大戲,漂亮。

歡迎朋友們前往觀賞、批評、指正,幫助它越磨越好,向著可以一直常演下去的崑劇佳作不斷靠攏。

注1:2009年3月20日,新聞午報,上昆紅小生黎安才藝雙絕獻唱傳統折子戲,記者:朱淵。

注2:2016年2月11日,文匯報,好的表演一定不是流水線製造的面具,記者:錢好。

上海崑劇團

崑劇《琵琶記》首演

原著:元·高則誠

劇本縮編:王仁傑

藝術指導:岳美緹、張靜嫻、張銘榮

導演:王歡

唱腔作曲、配器:周雪華

蔡伯喈:黎安

趙五娘:陳莉、牛小姐:羅晨雪

牛丞相:繆斌、拐兒:胡剛、媒婆:朱霖彥

昭容:沈欣婕、黃門官:譚笑、院公:周喆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

2018年3月4日19:15

綵排劇照

《囑別》

《媒報》

《陳情》

《強就》

《紿誤》

《盤蔡》

《諫父》

《尋夫》

《悲逢》

主演

蔡伯喈:黎安

趙五娘:陳莉

牛小姐:羅晨雪

END

最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上山明 的精彩文章:

TAG:樂上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