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從「當紅歌星」到「嶺南派畫家」人美畫也美!

從「當紅歌星」到「嶺南派畫家」人美畫也美!

年輕時的顧媚

不了情

 不了情

顧媚 

00:00/04:43

「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你的錯,忘不了你的好......」磁性的歌聲、幽怨的曲調、如泣如訴。聽著這首經典的懷舊老歌《不了情》,不知你有沒有回憶起這位叫顧媚的歌手?

此「顧媚」非彼「顧媚」(明末名妓、秦淮八艷之一的顧橫波亦名顧媚),她是香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著名歌手、演員,曾加盟邵氏兄弟(香港),有「小雲雀」之稱,亦為作曲家顧嘉輝的親姐姐。「不了情」即為其成名歌曲之一。

1970年代起,顧媚專註於畫壇,成為中國畫畫家。著有《從破曉到黃昏——顧媚回憶錄》。

壬子(1972年)作 山寺觀瀑

鈐印:大千唯印大年,嘉

題識:六十一年壬子十月,嘉以新作遠寄環蓽庵索為補筆,因綴遠山山寺。爰翁。

她的畫作,當年倍受張大千、趙無極等畫壇大師的讚賞。據聞,趙無極曾提出過拿自己的畫作跟顧媚交換;張大千也曾在顧媚的五幅畫作中題字並補景,更以「歌似韓娥雲遏止,畫如米老潑淋漓」這樣的詩句,對這位才藝雙修的畫壇女子大加讚賞。對於兩位畫壇大師的厚愛,顧媚只淡淡地說道:「這些都是他們的一種客氣和鼓勵而已。」

早期生涯

顧媚,原名顧嘉彌,1929年出生於中國廣州。父親顧淡明曾任職報界,精於繪畫。她早年曾接受美術教育,後因戰亂不得不放棄學業。中學未念完,便開始在溜冰場工作,當時其唯一的樂趣就是在場內聽到周璇、李香蘭與姚莉的名曲。在此之前她已痴迷時代曲,其乾爹——樂師孫寧給予其指點。她學會了看簡譜,並不顧母親的反對,開始在乾爹任職的「德奧瑞娛樂場」當歌手。

歌手與演員時期

1951年,顧嘉彌正式投身歌壇。她的身為樂師的首位男朋友為她改藝名為「顧薇」,後卻被誤為「顧媚」,並一直沿用至今。此後,她還曾在新加坡、台灣及泰國登台。1961年,加盟邵氏,在邵氏工作初期,其主要任務是幕後代唱。1962年,在電影《不了情》中,顧媚為女主演林黛配唱三首插曲即《不了情》、《夢》(其弟顧嘉輝作)與《山歌》。其中,《不了情》也是她的成名曲。

1965年,她出演電影《小雲雀》獲得成功,奠定了她歌演雙棲的地位。1998年,她曾在其弟顧嘉輝與黃沾合辦的輝黃演唱會上演唱,其弟顧嘉輝為她伴奏。

水墨畫家時期

1963年起,顧媚隨趙少昂(嶺南畫派代表畫家)習畫;1969年起,在台灣隨胡念祖(黃君壁弟子,北宗山水畫家)習畫;1974年起,隨呂壽琨(香港山水畫代表畫家)學習現代水墨畫,從此開始建立自己獨特的畫風。

2003年作 雪山冰川

1976~2009年間,顧媚在香港、台灣、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溫哥華、日本等多地舉辦多個畫展。其作品被香港藝術館,香港體育館,加拿大駐香港領事館,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香港美國銀行,香港澳大利亞聯邦銀行,萬國寶通銀行,香港和記大廈等機構收藏。

洛璣山春曉

顧媚的畫作多以寫雲霧為主,尤愛繪意念中之山水,用似古碑般重疊的線紋及層層渲染,開放而矇矓氤氳的縹緲空間,使觀者融入柔美的畫境。既吸收了趙少昂嶺南畫派的光影特色,又吸取了胡念祖寫意山水的朦朧意象,還學習了呂壽琨革新水墨的哲理思想,加以融會貫通後另闢蹊徑,不僅體現出了中國傳統山水畫求自然、呈心性的意境,又和西方繪畫的光影效果有機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趣味。

黃山天下奇

她的繪畫還受到中國唐代詩人王維的影響,以致於在很多作品中也是以王維的詩落款。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自從70年代起專註於畫壇後,顧媚還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校外進修部水墨畫課程,以及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美國鹽湖城猶他大學的中國水墨畫工作坊。及後移居加拿大,更終日與翰墨丹青為伴,保持著一種恬淡的心境和安寧的生活。

晚年的顧媚,雖已不再是熒幕前的歌手演員,但薄施脂粉,衣著素雅的她,舉手投足之間,依然散發著一種令人折服的優雅和魅力,同時更多了一份「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的從容和淡然。

春曉

樂在雲中

——顧媚

( 這篇文章是顧媚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為她出版的一本畫集「纖雲巧染」顧媚繪畫的自序。從這位紅歌星到嶺南派畫家的一點自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凡的藝術家背後的小故事,希望有人能夠從中體會一點點藝術家的生活片段及作畫歷程。)

三十年前的香港畫壇,一片朝氣蓬勃的新景象,年輕的藝術家們都在追尋自己的理想,畫會紛紛成立,熱誠的藝術家們兢相表現「創新」,其中的領導者首推呂壽琨先生。

深谷雲映

當時中國大陸還未正式開放,出生在中國的我,連自己的家鄉都未見過,更遑論氣勢磅礡的名山大川。對於喜愛繪畫山水的我,無法放開懷抱。呂老師教導我們自己創立一種皴法來表達自己的作品,同時給我們灌輸一些現代藝術的知識,鼓勵我們自由發揮。當我正很投入的時候,老師不幸去世。我在此時加入了老師有份創辦的一畫會。顧名思義,「一畫會」的「一畫」(亦稱一划),是明末四畫僧之一的《石濤畫語錄》的第一章第一句:「法於何立,立於一畫」。

村居

當時我還未完全領略其中的含義,只知道「一畫為萬象之根」,一划可以表現無窮的萬象。於是我大膽地閉門造車,捕捉自己的胸中樓閣,我選擇了雲霧作題材,開始亂塗鴉,隨著飄忽不定的雲霧,遨遊心中的四海,務求畫面能表現出多面化,自己就在雲霧裡浮沉了幾十年。

1999年作 洛磯山之戀

其實我早在四十年前已隨趙少昂(一九零五~一九九八)老師習畫,但我很快就擺脫了臨摹的束縛,另隨胡念祖(一九二七~)老師習較自由的寫意山水,最後從呂壽琨老師處吸取一些現代繪畫的理論,我還在一知半解的階段,老師便去世了,自此只有自己摸索了幾十年,堅持至今。

一九九五年作 幾度夕陽紅

有人問我,畫畫為何使你這樣著迷,四十年來對它不離不棄?也有人批評我,說我對自己的畫過度自我陶醉,也許說這話的人在笑我孤芳自賞。我都一概承認。我確實是陶醉在自己的畫中,因為這裡面儲藏了我的夢想、我心裡的音符、我的辛勤、我的歡笑和眼淚。四十年來我幾乎沒有一天不去碰碰我的畫筆,它反映我整日的情緒起落,它是我傾訴心事的對象,我陶醉在畫里的夢鄉,也陶醉在夢裡的畫境。

晚靄

寫了四十年畫,我悟出一點點心得,原來畫不是靠雙手來畫的,應是從心裡出發,由心驅使大腦,再由大腦軀使雙手,雙手只是工具而已,而紙筆墨更是微不足道的物料,然而這些物料卻帶領我走進無窮盡的空間,教我如何繪畫雲和霧。

溪橋人家

墨何止分五色,它的層次是無限的,經過水與墨的交融,顯現了朦朧氤氳的境界,帶我飛入雲端,捕捉那瞬息萬變的雲彩,這神奇的水墨替我留住最美的一瞬,因此我與雲霧有著深厚的感情,我陶醉在這一片飄緲的浮雲上,在這紛擾的世間,我在這裡找到自己的桃花源,我可以整天流連在這斗室里,把感情搬到紙上,將心事寄在雲端。

更多顧媚山水畫欣賞

冷光

迷霧

顧媚作品:《四季山水·春》

顧媚作品:《四季山水·秋》

顧媚作品:《四季山水·冬》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來源:壹號收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文化 的精彩文章:

《那一天》前生相欠,今生相遇
中國古代九大經典情書,莫說女人,男人都看醉了!

TAG:書畫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