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剛經:心安何處?

金剛經:心安何處?

按:曾經寫過《金剛經的故事》,給大家簡單普及一下《金剛經》,這次內容做了部分調整,應該是最口語化的一次吧。本來某多媒體公司想發表,後來因涉及宗教最終作罷。發表於此,希望得到方家指正。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門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們一般熟悉的版本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全經分作32分,也就是32段文字,我們選取前三段做個簡單的介紹。

且看經名:所謂金剛,就是鑽石。鑽石有三個特點,一是特別堅硬,無堅不摧;二是特別純凈,一塵不染;三是特別寶貴,來之不易。這裡,金剛是作為限定詞來限定後面的「般若」二字的。注意,般若二字不念banruo,念bo』re,是音譯。般若,就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無堅不摧的,摧毀什麼?摧毀煩惱;真正的智慧也是純凈無染的,可以帶領我們進入天人合一之境;真正的智慧也是來之不易的,不太容易碰到,就是碰到也可能因為我們的判斷力不夠錯把黃金當稻草。波羅蜜,意思是到彼岸。是不是人死了之後就到彼岸了?不是。這裡的此岸彼岸指的是一種心境,當下煩惱痛苦就是此岸,當下清凈就是彼岸。因此,「金剛般若波羅蜜」合在一起的意思是,藉助像金剛石一樣無堅不摧、一塵無染、來之不易的大智慧,帶領我們從有煩惱的此岸,抵達沒有煩惱的清凈彼岸,這就是金剛經。於是,我們立即明白了佛家的目的和手段,目的是讓我們變得清凈自在,手段是智慧。其實不僅佛教如此,一切宗教、哲學、科學的目的也是如此。

這個說法跟最新的兩大心理學流派倒是不謀而合,一是積極心理學,二是認知心理學。以前的心理學關心的都是有心理障礙的人,而我等正常人呢,談不上有多少心理障礙,但我們也有我們的追求,這就是追求快樂和幸福。因此,曾任美國心理學協會主席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了「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目前已經引發廣泛關注,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網易公開課「哈佛幸福課」其實就是「積極心理學」課程。課程裡面有個很好的觀點,幸福=快樂+意義,有意義的快樂才能轉化為幸福,沒有意義的快樂快樂完之後留下的是無邊的空虛和無聊。另外一個心理學流派是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它研究認知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感受。該學派認為,一切煩惱痛苦都是來自非理性的信念和假設。也即是說,如果我們感覺痛苦,那是因為我們想錯了。我們想脫離煩惱痛苦,其實不用改變我們所處的世界,只需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我們不妨舉幾個小例子來感受一下,不同的思考帶來的不同結果。幾年前,有一次我寫了一篇有關宗教的小文,放到了人人網的博客上。宗教這事比較敏感,難免要遭人拍磚。有人在下面寫了句:完全不同意你的看法。我心想,我好不容易有個看法,你還不同意我的看法。換做平時,真的是要生氣了。但這一次沒有,我這樣回答他:你不同意的未必就是我的看法,因為我的看法經過了你的解讀,而被你解讀過的看法還是不是我的看法真不一定。也就是說,如果你的解讀正確,那你真的是不同意我的看法;如果你的解讀不正確,那麼,你僅僅是不同意你對我的看法的解讀,而不是不同意我的看法。就好比在單位,或者在家裡餐桌上,你表達了一個觀點,結果有人一直跟你死磕,說你這也不對那也不對,搞了半天才發現,他根本就沒搞清楚你在說什麼。於是我們就懂了,我們其實不是活在現實世界裡,我們其實是活在對現實世界的主觀解釋和主觀感受里。解釋得好,很高興;解釋的不好,就很煩惱。

再如某山西來交大培訓的領導跟我說,人家罵他他可以不生氣,我感覺做到這一點很不簡單,立即向他請教是如何做到的。他說,我姓李,我坐在局長的位子上,人家罵「李局長你不是人」,如果我不在這個位子上,就沒人罵我;同樣的,如果另外一個姓王的領導坐在這個位子上,人家會罵「王局長你不是人」,不坐在這個位子上呢,就沒人罵。這位領導說了,於是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家罵的根本不是坐位置的人,人家罵的是人坐的位置。你恰好坐在這個位置上,你就得代這個位置受過,但你千萬不要把自己當成這個位置本身。你只是這個位置、角色的代理人。於是,我就可以保持一種超然,人家罵我也不生氣,反正罵的又不是我。於是,我心平氣和聽人家罵,然後能解決的,解決;解決不了,交給領導解決;沒有必要因為別人罵而生氣。

再如我們都熟悉這樣的例子:一個杯子,有半杯水,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半杯水上,我們擁有半杯水,我們就很高興;如果我們覺得還缺半杯水杯子才滿,我們聚焦在自己的匱乏上,我們就會不爽。其實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得到了,於是就成功了,成功了就很高興;我們失去了,或者沒有得到,就失敗了,失敗了就很不高興。我們把自己的快樂和痛苦建築在成敗之上,把成敗建築在得失之上,讓自己的心情隨著外在得失忽上忽下。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視角,把注意力不是放在外在的得失上,而是聚焦在內在的成長,你會發現,取得外在成功時咱們內在在成長,外在失敗時內在依然在成長,甚至成長得更快。也就是說,無論外在成敗得失如何,我們內在都在成長,都在成功。這時候,我們才深刻理解一句話,一切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否則這句話就成了有毒的心靈雞湯。比如鄧小平,當年三起三落,落下去幹什麼?就是不斷學習、思考、進步,讀《史記》,讀《二十五史》,讀《資治通鑒》,通過讀歷史來看清當下,最終指導中國走向改革開放,走向強大的未來。

這三個案例為我們提供了三個不同的視角。第一個案例,別人對我們的評論是基於他們對我們的觀察和理解,而他們的觀察、理解未必全面、真實、正確;第二個案例,就算別人對我們的負面評價是對的,我們要把我們自己和所處的角色區別開來,我是我,角色是角色;第三個案例,成敗的標準不同,同樣的結果既可能被評價為成功,也可能被評價為失敗,如果聚焦於自己內在的成長,我們就無懼外在的得失成敗,因為我們只會成功,不會失敗。

好,讓我們回到《金剛經》的名字。有人說,《金剛經》全稱應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翻譯經名的時候省掉了「能斷」二字。意思是說,金剛石是最堅硬的,但真正的智慧比金剛石還要堅硬,連金剛石都能摧毀,更何況各種煩惱呢?當然可以被真正的大智慧所穿透、化解。這個解釋也是相當好,索達吉堪布有本書《能斷:金剛經給你強大》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好,下面我們結合《金剛經》前三段的內容,具體看看可以從中獲得什麼啟示。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聞,我是這樣聽佛說的。這個我是誰?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名字叫阿難,他長大之後也跟佛陀出了家。據說他記性很好,佛陀講過的話他都記得。佛陀快要涅槃的時候,阿難就對佛說了,您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我們有什麼問題都來請教您,隨問隨答,也不需要記筆記;現在您就要涅槃了,我們想把您曾經的教誨都記錄下來變成文字,藏之名山,傳之後世,但我們很擔心別人會不會覺得這根本不是佛說的,請問該如何取信於人呢?佛陀說了,你在每部經前面加上這幾個字:如是我聞,英文是Thus have I heard,意思是說,我是這樣聽佛說的,不是我自己胡編亂造的。因此,在每部經的前面幾乎都能看到這四個字。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一時,就是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舍衛國是古印度的一個國家;祗樹給孤獨園,這要好好解釋一下。祗是舍衛國太子的名字,給孤獨是一位生意做得很好的生意人,賺了很多錢,又喜歡做慈善,幫助孤寡老人兒童。有一天給孤獨在國外辦理業務,聽到佛陀在給一些人上課做培訓,發現佛陀的授課充滿智慧,因此請求佛陀能不能也到他的祖國給大家講一講?佛陀答應了。要請佛陀來上課當然得有校園、教學樓等各種教學設施。但時間太緊,也沒有辦法從零開始建個校園,於是給孤獨準備花錢買個現成的花園。一打聽,太子祗有個花園很漂亮,他就跟太子講,能不能把花園賣給他?太子說可以,但有個條件,你要把黃金鋪滿整個園子。給孤獨說咱不差這點錢,就答應了,然後果然用黃金鋪滿了園子。太子很驚訝,你做啥願意花這麼多錢買這個園子?給孤獨把前因後果說了一下。太子覺得這件事非常有意義,就問給孤獨,我想做你的Partner,跟你一起合夥做這件事,你看如何?給孤獨說好的呀。太子說,前面我跟你開了個條件,你把黃金鋪滿園子園子就是你的,但這園子里有很多樹,這樹上你可沒有鋪黃金,所以這樹還是我的,你覺得如何?給孤獨聽了覺得也對,就爽快地答應了,於是合在一起就有了「祗樹給孤獨園」,樹是太子祗的,園子是給孤獨的,產權明晰。

當時校園和教學樓已經準備妥當投入使用,佛陀和弟子們已經進入正常的教學活動。平時有1250位弟子跟在佛陀身邊學習,探求真理,實踐真理,知行合一。有一天中午,吃飯的時間到了,佛陀和弟子們準備出去化緣,於是穿上正式的衣服,帶上缽,入舍衛大城乞食。請注意,佛陀他們不自己做飯,而是去城裡化緣。但到了中國這個習慣沒有傳承下來,因為中國人覺得討飯的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值得尊重。但我現在覺得,討飯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比如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有機會幫助別人做了好事,整個身心都很愉悅,吃飯都能多吃半碗,但如果沒人需要我們幫助,我們會覺得活在世上一點價值和意義都沒有。所以,一件好事的完成既離不開幫助別人的人,也離不開接受幫助的人,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幫助別人的人可以優雅一點,幫助了就幫助了,不要刻意突出自己的功勞,也不強求別人回報,因為我們已經得到了回報,很有成就感,身心愉悅;同樣的,如果我接受了別人的幫助,我一方面要感恩,要學習人家的精神,在有能力的時候盡量幫助他人,同時我也不用自卑,因為是我為對方提供了做好事的機會,沒有我對方想做好事也不可能。所以,佛陀和弟子們自己不做飯,去到城裡化緣,接受別人的幫助,對雙方也都是好事。

在城裡挨家挨戶化緣,把飯菜帶回住的地方分食;飯吃好了,把正式的衣服收起來,把缽洗乾淨也收收好,把手腳也都洗洗乾淨。為什麼洗腳?因為印度天熱,赤腳走路,當然要洗腳;為什麼洗手?因為印度人都是手抓吃飯,一直到現在有的還保持著這種習慣。中國人可能會很奇怪,筷子不是挺好么?印度人說,不必,還是手抓比較好。中國人說了,是嗎?晚上有沒有空,我請你吃海底撈。然後,佛陀找了個位置坐下來。飯吃好了,物質食糧有了,還得有精神食糧,於是有位學生代表須菩提同學站起來向佛陀請教問題。須菩提年齡比佛陀大,但仍然被佛陀的智慧、愛心吸引,跟隨佛陀學習。他從大眾中站起來,恭恭敬敬地跟佛說話:

老師啊,像您這樣,智慧德行無與倫比,實在是稀有難得呀。如來特別關心大家,善於用智慧啟迪大家的心靈。老師啊!在座這些女士們先生們,人品都是極好的,想要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徹悟宇宙的終極真理,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我們的心該如何安住?我們如何才能不被各種情緒、感受、想法牽著鼻子走?平時我們總是心猿意馬,想法念頭實在太多,一波接一波,根本停不下來,我怎樣才能做我自己念頭的主人而不是被動地跟著這些想法跑?佛說了,啊呀須菩提,你提的問題一針見血,很有代表性!百千萬億年以來,百千萬億年以後,每一個生命都被這個問題困擾。你們好好聽,我來給大家講。於是如來就給了下面的解決方案。

佛對須菩提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摩訶薩是「大」的意思,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就是那些發了大心大願希望能幫助一切眾生解除煩惱痛苦的菩薩們,應該這樣降服自己的內心。怎麼降服呢?不管哪種類型的生命,這裡佛陀把眾生做了分類,若卵生,就是雞鴨鵝鳥等通過孵蛋而生;若胎生,比如牛羊貓狗人等通過母親懷胎而生的;若濕生,諸如魚、蚊子等在水裡生的;若化生,諸如鬼神等變化而生的;若有色,諸如色界天等身上有光色的;若無色,諸如無色界天等沒有明顯的光與色的;還有若有想若無想等我們平時很難想像的各種生命類型。關於化身之類,目前科學還沒有涉獵,平時看不見摸不著,但佛家認為存在。

南懷瑾先生在成都的時候,日本飛機來轟炸,大家趕緊往郊區跑。跑到三岔路口,究竟走哪條道比較安全,大家心裡沒底。好在有個朋友據說有天眼通,能看到我們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他說,這條道馬上會有很多斷胳膊斷腿,不能走;那條道很乾凈,走了不會有事。聽他的都不會錯。結果在房間里,這位老兄也不閑著,會指著其實沒人的地方說,這裡站著個誰誰,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穿的是清朝的衣服還是明朝的宋朝的唐朝漢朝周朝的衣服,搞得大家毛骨悚然。南老師說,你自己知道就好,何必說出來,大家看不見,也不曉得你說的是真是假,徒生煩惱。所以,假如教室裡面有這麼個空位置,你說到底有沒有某個生命坐在哪裡呢?我想可以有兩種表述:一是沒人坐;二是我沒看到有人坐。很顯然第二種表述因為包含了第一種可能性,應該更正確。問題在於,我沒看見,不代表一定沒有。除非我能證明我的觀察能力是無限的,看到就是有,看不到就是沒有。只要我們的觀察能力不是無限的,看不到不一定沒有,當然,也不定就有。所以,當我乘電梯的時候,雖然貌似只有我一個人,但我仍然要慎獨,就怕舉頭三尺有神靈,我以為獨,其實根本就不獨,其實有某些生命在陪伴著我,我還不知道。所以,雖然一人在電梯,或者在哪裡,我們仍然不敢胡思亂想,胡言亂語,胡作非為。有時候,坐計程車,我們會選擇坐在副駕駛後面,旁邊兩個空位,究竟是真空還是假空?不知道。再如住酒店,進房間之前有人建議先敲三下門,意思是跟裡面的眾生打個招呼,不好意思,我要進來了,請大家迴避一下。有個女生說,打開門之後她也不會馬上進去,而是會側一下身子,讓一下,或許有人要出去。還一個女生補充道,一般床上有兩個枕頭,她一定會把其中一個放進壁櫥,絕對不會在自己的枕頭旁邊再放一個枕頭。再如我們出外旅遊,荒郊野外,要方便也沒個廁所,只好跑到雜草叢中。去的時候最好打打響指,或者吹吹口哨。如果悄沒聲息跑過去,看到一塊漂亮的石頭就朝它尿尿,回來弄不好會發燒,為啥?因為有個眾生住在石頭裡,本來人家很開心,被你一泡尿淋得渾身都是,於是就找你麻煩。

南懷瑾先生還說,我們人類夫妻要在一起才能生小孩;再往上一層,兩個人握一下手就可以生小孩;再往上,看一下對方就能生小孩;再往上,想一下對方就能生小孩。這是不是開玩笑呢?可能不是。因為不同的生命定力不同,或者說念力不同。我們平時心裡亂七八糟,念力很弱,就好比這日光,頂多晒乾衣服;越往上,念力越強,平時心如止水,一旦心動了,產生巨大的能量,就好比激光,光一閃,再厲害的飛機都瞬間被燒毀。所以,修行也是不斷提升念力的過程。

佛陀說,面對一切種類的生命,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提到涅槃,我們馬上會聯想到「鳳凰涅槃」,是指鳳凰死而復活。不過,這裡的涅槃到底是指肉體的復活還是精神的復活呢?大概是後者。所謂涅槃就是實現了認知的突破,以前沒想到的現在想到了,以前想錯了的現在想對了。無餘涅槃就是實現了完全的徹底的認知突破,徹悟到了宇宙的終極真理,然後熄滅了一切煩惱痛苦。什麼是滅度?滅是滅,滅一切眾生的煩惱;度是度,度一切眾生到沒有煩惱的清凈彼岸。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把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都從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無量、無數、無邊,都是數字單位,非常之大,其中「無邊」等於10的2的112次方,我用C語言編了個程序算了一下,是10後面跟3億億億億個0。這有多大呢?很難想像。簡單類比一下:銀河系的質量夠大了,一個電子的質量夠小了,請問銀河系的質量相當於多少個電子?10的70次方,不到100次方。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幫了那麼多生命之後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不著痕迹。

說到一切眾生,佛陀的意思是說,愛我的要幫,恨我的也要幫;是人要幫,不是人也要幫,身邊的蚊蟲蒼蠅小強都要幫,不可有任何一點遺漏。比如天熱的時候蚊子咬,我們會做什麼?一巴掌拍死。但根據《金剛經》,恐怕不行。我想,算了,我不拍死你,你也別吃我了。於是我輕輕走到窗邊,推開窗戶,噗的一聲,把蚊子吹走。我覺得這樣總對得起它了吧?不過,蚊子可能會這樣想:媽的,飯沒吃到,被這猛風一吹,搞得我暈頭轉向。你們人類看不起我們,我還看不起你們呢,哼!你看,我們被蚊子嫌棄了。那咋辦?有人說,這樣吧,讓它吃,吃完再安排一個房間給它休息。問問它,你們家還有誰,要不要一起來吃?要不要提供你們上學讀書、就業?這有點像是開玩笑,不過意思是說對蚊子也要有足夠的慈悲之心,有沒有意義呢?也許有。

有次我參加了一個超級昂貴的培訓。老師讓我們想像自己站在某個空蕩蕩的劇場的舞台中央,身旁放著筐大白兔奶糖。想想都有哪些人我們跟他們有了心結?想像這些人開始進入劇場,找了空位置坐下來,你對他們說,我嘗試著愛你們,同時抓起大把的糖撒給他們;然後進來的人越來越多,你的助手也過來幫你撒糖,你把前面那句話改成,我嘗試著全然地愛你們。然後進來的人越來越多,幾乎把劇場都擠爆了。下面很多人也很受感動,走上舞台跟你們一起撒糖,你再把前面那句話改成,我全然地愛你們。然後,想像心輪放出綠色的光芒,照亮整個劇場、城市、國家、地球、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同時一道白色的光柱從天上照下來,劇場裡面已經過世的都沿著白色光柱往上走了,其他的人都從劇場的各道門走了。最後,你看看房間裡面有沒人留下來?如果有,就問他需要什麼?無論他提什麼條件,你都答應他,十倍百倍千萬億倍地答應他,然後看他走不走?如果實在不走,你嘗試著發這樣一個願:我願意無條件地愛宇宙裡面的一切生命。只要你是真誠的,你會驚奇地發現,人家走了。為什麼?最後留下來不走的,一定是心結結得最深的。不止是人家放不下你,其實是你放不下人家,你把她牢牢地放在了心裡,人家想走也走不了。心結結得這麼深,心裡舒坦么?肯定不。身體會好么?肯定不。當我們發了一個大願,願意無條件愛一切生命的時候,人家走了,心結解開了。說明什麼問題?心結結得太深,一般的能量根本不足以把它化解掉;只有無條件的愛一切生命才足以把它化解掉。於是我們明白一個道理:愛眾生就是愛自己,無條件的愛才能把自己從無盡的深淵裡拔出來。無條件的愛上面無論加上多麼微不足道的條件,無限立即就變成了有限,我們的心靈就被拘進了有限里。

下面,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什麼是我相?如果執著於自己的長相、性別、信仰、學歷、權力、金錢等等,或者狂妄自大,或者自暴自棄,那就是著了我相;如果因為他人的長相、收入、名聲、權勢等等,影響了自己的心態,就是著了人相;眾生相,就是對眾生分類貼標籤,或者貪愛,或者排斥。比如國人因為種種原因情不自禁會罵日本鬼子、印度阿三;或者給某些省份的人貼上標籤,比如覺得河南人有問題,上海人小氣。2017年暑假我在哈爾濱,人家問我從哪來,我嘗試著用不同的方式回答。一種回答是,從上海來。結果,人家馬上覺得很不以為然。為什麼?曾經上海人給全國人民的感覺就是非常高冷,眼睛裡面除了紐約巴黎倫敦,別的地方都是鄉下人。你看不起全國人民,結果全國人民就跟你懟上了。你說從上海來,有些人馬上就想到上海小癟三、小氣吧啦這些詞兒。又有人問我從哪來?我說從江蘇來。結果人家就很熱情,進一步追問江蘇哪裡?我說鎮江。人家馬上說,鎮江好啊,如何如何,態度完全不一樣。再如,我們對身邊的動物也會貼標籤,感覺貓咪比較高冷,汪星人則比較忠誠可愛。但即便如此,很多成語其實把狗狗扁得很厲害,比如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狗嘴裡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狗腿子,狗崽子,狗日的等等。這些都屬於著了眾生相。壽者相,這是時間維度的,著了時間的相,尤其是貪生怕死,最好能活到1200歲,能長生不死。但死亡無可逃避。有個冷笑話,某棺材店老闆看到街上人潮洶湧,就是沒人到他的棺材店來,但老闆一點也不著急,他斜靠在門框邊,輕輕哼起一首歌,歌的名字叫《總有一天等到你》。前年微信朋友圈有篇文章火了,說是讓大家為某長者90歲壽辰眾籌。我心想,某長者廣受愛戴,眾籌,捐助幾十塊錢完全沒問題。於是點了進去,最後冒出一句話:你的生命中將減少一秒,這減少的一秒將捐給長者。我一下慌了,原來捐的不是錢,捐的是命啊!這麼大的事兒,也不事先知情同意。你看,我爸媽對我那麼好,我都沒有捐一秒給我爸媽,憑什麼要捐給長者?心裏面為這一秒亂了很久。其實,不就一秒鐘嗎?況且,你說捐,就真的捐成啦,不見得吧。但是不行,就是亂了心緒。為什麼?因為我們都貪生怕死。

佛陀說了,如果因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產生執念,影響了心態,那就不是菩薩。《金剛經》後面又說了,也不能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見就是見解,既不要對錶象,也就是感性材料產生執著;也不要對各種觀念、理論、想法、見解產生執著。我們要超越一切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對我們的束縛。為什麼?因為有限付出得有限回報,無限付出得無限回報。什麼是無限回報?無限回報就是一顆清凈的心。

好,總結一下,前面須菩提問了,我沒有智慧,煩惱又多,怎麼辦?佛陀的解決方案是,你想要得到,就必須學會付出,有舍才有得。想要自己有智慧,沒煩惱,就得無條件地幫助其他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讓他們變得有智慧,讓他們沒煩惱;同時無論付出多少,都不要居功自傲,不要覺得自己了不起,這樣,你得到的回報也就不可限量。

滅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註:本公眾號自2月19日起再次啟動「讚賞」功能,所有捐贈將用於資助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貧困生,目標5000元;一旦達到或超過目標,本人將追加至10000元並結束本次活動。目前已籌1278元,感恩並隨喜大家的功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慧喜吉祥 的精彩文章:

TAG:福慧喜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