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炳南:人文情懷 畫品風骨

劉炳南:人文情懷 畫品風骨

——王季慶書畫作品賞析

季慶兄終於出畫集了!驚嘆之餘,甚感欣喜。按理說老兄出畫集是預料中事,2008年出版了《季慶詩集》緊接著出了《季慶詩書畫集》。兄長才氣橫溢,詩、書、畫、音樂樣樣精通,尤以山水畫最為突出。所以,出畫集應在詩、書之前,且在預料之中。然遲遲相隔十年,卻未見成書,個中原由、箇中滋味,異乎尋常,耐人捉摸。

作者與韓懷仁教授、王季慶畫家合影

季慶兄七十大壽,群賢畢至、高朋滿座,省內外書畫界著名人士、高手大腕都前來祝壽,陝報社長杜耀峰、「西北虎王」畫家阮班超、鐵路運輸學院教授蒲宏等和我同作一桌,其中有一位他的老朋友叫劉善明先生,是坐飛機從湖南專門趕來的。劉先生是中國著名國畫大師劉海粟的關門弟子,深受大師關愛而得其真傳,在國內山水畫界頗有影響。我在同他閑聊中才得知季慶兄在深圳時是湖南書畫院的座上賓,多年來與他相交甚篤。劉海粟(1896-1994)江蘇武進人,中國著名國畫家、藝術教育家,曾在日本、西歐瑞士、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比利時等國講學舉辦過個人畫展,榮獲英國劍橋國際傳媒「傑出成就獎」義大利「歐洲金櫚金獎」。生前與蔡元培、郭沫若、梁啟超、李大釗、胡適等交往甚密,出任過南京藝術學院院長、中國美協名譽主席。他獨創的水墨山水畫潑墨法、潑彩法在畫界影響深遠。從這裡始知季慶兄遲遲不出畫冊,在於十年一劍,習摩大師潑墨畫法領悟大師運筆真諦故爾。季慶兄對藝術的執著和對畫品精益求精的精神可見一斑。

季慶兄和我不僅是孩提之交,亦是情同手足的結義兄弟。上世紀我倆共同就讀於西安市第十九中學,同在一班,他是我的班長,對我關懷備至。高中時又在同班,他亦為班長、學校學生會主席。深受當時校長兼黨委書記楊虎城將軍女兒楊拯英的青睞。在校期間,季慶兄連同轉記兄、廣年兄與我在北風呼號、寒氣凜冽的大年初一,騎自行車來到遠在三十里地的渭水之濱,從當地同學家中借來桌椅香爐,面對滔滔渭水,指河為證,指天發誓,肝膽相照、同舟共濟,攝土為香,參拜天地,互拜兄長,義結金蘭,決心要干出一番轟轟烈烈大事、為社會作出貢獻。現在想來,雖有幾分幼稚,卻也豪氣滿懷。六十多年來,兄弟四人,雖各有千秋,但兄弟情長,牢不可破;家庭社會,互相幫襯;心心相印,互相關照。譜寫了一出人生友誼佳話,堪稱書生意氣楷模。

季慶老師書畫作品:西嶽華山

我和季慶兄還有一層親情關係,他的祖父是我親姑父爺,我家是他老舅家。清末,我家二爺和姑父爺及灞橋洪慶車丈溝張家(人稱張百萬)藍田新街牛兆濂(人稱牛才子),名噪一時,交往甚密,亦相互間結為兒女親家。先輩結下的姻緣和友誼,時至今日張家孫啟甫、牛才子玄孫牛銳亦與我和季慶兄有所往來。

季慶老師書畫作品:林泉覓音

季慶兄人生閱歷豐富,也曾經走過一段風雨歷程。我等高中畢業,正值中國農村社教,我四人均受家庭成份和政治表現影響等原因錯過了進入高等學府機會。季慶兄的遭遇更加慘烈,家庭被錯劃為漏劃地主。文化大革命亂象之中,他父親被定為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時任臨潼縣某醫院院長),慘遭批鬥。家裡房屋被拆除、家什被抄、砸碎分光、家藏詩書被紅衛兵焚燒怠盡,一家老少掃地出門,無家可歸,季慶兄受到很大的株連和衝擊。

季慶老師書畫作品:清泉雲海

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就是在那樣的嚴酷政治背景下,季慶兄仍以他在美術音樂上的特長被臨潼某中學聘用為民辦教師。「文革」後期大搞「紅色海洋」,他被聘請畫「領袖像」,同如今著名畫虎名家阮班超一起。粉碎「四人幫」後,撥亂反正,季慶兄被安排到工藝美術公司任業務經理,最早的兵馬俑和銅車馬複製品,複製上市並取得巨大影響和收益。後調入縣科協,但他的志向並不在此,他在藝術上的追求達到痴迷程度。八十年代初,他毅然決然「下海」到深圳舉辦個人畫展,並遷居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深圳,開設畫廊、興辦企業經營珠寶字畫業務。此期間曾擔任中國書畫家協會副主席。深圳東方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深圳長天環境藝術設計公司董事長。

季慶老師正在為朋友書寫「壽」字

季慶兄多才多藝、博覽群書。琴棋書畫、吹拉彈唱、詩詞歌賦、文學藝術,都有所涉獵;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歷史有所愛好。我年輕時,不知天高地厚,性高氣傲,「素不與人展眉梢」,但對季慶兄卻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不但是我的兄長且是我的益友,我最早學寫詩、識簡譜、拉二胡、彈三弦都是他手把手教會的。

季慶老師家的朋友聚會

季慶兄光明磊落、剛直不阿、明理達觀、豁達大度,俠肝義膽、忠厚豪放,對於兄弟朋友之事,有求必應,傾力相助。今雖古稀之年,依然精神矍鑠、樂觀開朗、心底坦蕩、談笑風生,不愧為謙謙君子。

著名詩人、詞曲作家黨永庵老師與季慶老師暢談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欣賞季慶兄水墨山水畫集,幅幅皆為佳品、張張都是上乘之作。這與他六十餘年來孜孜以求、鍥而不捨、藝術至上的治學精神是分不開的。上世紀1958年人民公社大躍進時期,農村到處在牆壁上搞宣傳畫,什麼「天上沒有玉皇,地上沒有龍王」「十五年趕上英國」壁畫、漫畫滿天飛。那時候,季慶兄僅十多歲,就拿著畫筆到各村去畫牆報畫。季慶兄習畫,博採百家之長,初期以山水畫大師黃賓虹為楷模,學其開筆淡墨清逸特色,為自己的畫風打下良好的基礎。當其達到運筆自如程度時,又臨摹李苦禪大手筆大寫意畫法,氣勢突兀、筆力雄渾,使自己的畫風達到淳樸而滋潤、墨氣橫溢而奇特地步。後期又追隨張大千、劉海粟,習練皴筆潑墨畫法、潑彩畫法技巧。臻於成熟,逐漸超脫臨摹,別樹一幟,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立意新穎、構圖獨創、畫面渾厚、別開生面的風格,從而使自己的畫品達到隨心所欲的效果。

季慶老師為航天四院文化藝術交流聯誼活動祝興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又雲「山可震妄,水可滌俗」。置身於山水之間,既物我兩忘又隨物賦形,閑談者謂之隱逸、豪放者呼之雄壯、高雅者行之卓爾不群。就是當今現代人環境複雜、生態艱辛、身心疲憊,亦想往清凈淡雅、寄情山水、陶冶性情,熱衷去名山大川、江河湖海旅遊,游遍中國大地,不以物宰,不以人悲,尋求瀟洒、回歸自然。古代文人更是超群脫俗在人流熙攘的沉悶空氣中,拿起畫筆,描繪眼前雅緻壯美的山河,從而產生了匠心獨具的中國水墨山水畫卷。

路桄暢、周養俊、黨永庵、大堂經理、伏萍、龐耀華等老師朋友們與王季慶老師小聚

中國水墨山水畫,始於隋、成於唐、盛於宋、發展於明清,乃為國粹。千百年來,中國古代畫家,「到處雲山為我師」,以現實山水為素材、以原始而古老的文房四寶為工具,以「拖墨帶水」為手筆,「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肇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維《山水訣》),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國水墨山水畫。產生了如李昭道、吳道之、王維、巨然、董源、郭熙、王銑、范寬、趙佰駒、劉松年、黃公望、及魏徽明唐寅等吳中四才子、黃慎鄭板橋等揚州八怪、現代齊白石李可染范曾黃胄等畫界大師,他們的作品成為國寶,有的被世界各國收藏。

文化牆上的季慶老師、劉炳南老師、韓懷仁老師等

季慶兄的水墨山水畫,繼承傳統技法,學習先賢長處,以寫意立宗、以水墨為彩,在現實與寫意之間構架全新畫面,集中的展示了中國山水畫技巧。他的畫巧,描、皴、擦、潑發與筆端,筆力的速度、向度恰到好處,拖墨帶水,簡約地勾勒出青山綠水藍天白雲,淡雅中有物、朦朧中有形。側筆重疊而層次分明;散鋒如刀箭落下,墨氣橫溢而不悶塞。既有清新飄香的水墨韻味,又有山河蒼翠的自然景象。托雲烘月、煙霧繚繞,山巒峻峭、氣勢不凡;流水潺潺、鶯歌燕舞、靜中有動,動中有聲。一架山岩、一抹紅霞、一處峽谷、一曲溪流,似與作者息息相通而變得餘味雋永;一棵樹、一點梅、一枝葉、一叢草,看似點綴卻也滲出靈性。一廟宇、一亭台、一村舍、一岩屋,充滿著濃濃的人間煙火;一老翁、一樵夫、一屁孩、一村媼,硬映著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懷。

季慶老師在文化交流會上

賞季慶兄的山水畫要有兩種視角:遠眺與近觀。遠眺,需立於五米之外,平瞰遙望,恢弘大筆、磅礴氣勢、畫品風骨,盡收眼底;近觀,則置身咫尺,持鏡辨色、控微探幽,畫中的藏拙蘊秀、放逸致筆、情懷匠心,悄然入目。我細細地品賞其《泰山五嶽之首》《仙霞之優天台山》《春到秦嶺》等幾幅畫作,稔熟的畫筆、獨特的風格、縝密的構圖,著墨的細膩,刪繁就簡展示出中華大地名山大川的神韻。無不體現出他熱愛故鄉、鍾愛祖國大好河山的胸臆情懷。其作品寫意處,焦墨點亮、虛實相間、粗狂豪放;細微處,水淡墨清、若隱若現、精雕細琢,看似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卻又筆墨傳神、引人入勝。尤其是《春到秦嶺》那副作品,疑似取景於秦嶺南宮山。作者以佛意對山水、以心靈托菩提,朦朧中偶見一菩薩立於雲端。從「形似」到「形真」、從「形真」到「頓悟」、從「頓悟」到「意境」,禪味深奧、寓意深邃,筆下達到超脫自我、自由騁馳的境界。

作家劉炳南在大唐新絲路群英會上(左2)

說真的,對於季慶兄的畫作,不在觀不在賞,而在讀而在悟,讀他的人文情懷,悟他的畫品風骨,才是真正的感悟和享受。

2018年元月18日

作者簡介:

劉炳南,男,漢族,生於1945年9月,中共黨員,大專學歷。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辦惠家莊人。經濟師。長期紮根於基層單位,擔任過鄉鎮企業幹部、廠長、村長、區人大常委會委員,2005年退休。生活閱歷豐富,個人愛好廣泛。喜歡讀書,熱愛文學,尤其偏愛古典詩詞。省老年詩詞協會、市詞學會、灞橋作協會員,灞橋詩詞楹聯協會副秘書長,洪慶文化藝術協會名譽會長。著有詩集《灞川掬韻》等。

灞柳碧水 文藝藍天 眾人唱和 心樂美篇

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灞柳文藝 的精彩文章:

寧靜的夜晚,想起了爺爺奶奶
季風:光頭蛻變

TAG:灞柳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