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柴靜的《看見》,再也不慷慨激昂,終於讓我們鬆了一口氣

柴靜的《看見》,再也不慷慨激昂,終於讓我們鬆了一口氣

柴靜的《看見》,再也不慷慨激昂,終於讓我們鬆了一口氣

柴靜的《看見》,評價是一片叫好,我認識的人當中,幾乎都是熱情的推薦此書的,也有自討腰包買了好幾本送朋友的,有看書從頭哭到尾的。

當然,很多人的感受都一樣,我們更關心的,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作者柴靜本人,而是她所描寫的身邊的那些人那些事。

這麼火紅的第一女主角不被喜歡,反而是配角們紛紛搶鏡,這也很好解釋,畢竟,我們更關注事情的來龍去脈,更關心事情的起因和結果。

不知道為什麼,我早已了解許多事情的原委,看到的卻是一個人的成長。這跟CCAV的宏大背景無關,跟著名記者的光環無關,跟那些傳播率極高的新聞節目無關,我能看到的,是一位女性,從年輕氣盛,到平淡如水。

她說二十齣頭的時候,採訪黃永玉, 問他的人生哲學是什麼。 黃回答「尋常」。 二十多歲的柴靜不明白,心想,這也叫哲學嗎?。老人家說, 「天上那麼多高幹子弟,七仙女為什麼要下凡嫁董永? 因為她什麼都有,只缺尋常。」

二十幾歲,她聽不懂。

在最初的不適應之後,她在SARS的報道中找到了勇往直前的膽氣,也找到了記者引以為豪的「正義感」和「道德感」。

但是, 太用力了。

太用力並不是壞事,年輕的時候,自然是應該「跨馬提刀入東京」,應該「一日看遍長安花」, 年輕的時候,快意恩仇是對的,一味奮進是對的。

年輕的時候,當然都是熱血,甚至覺得死是件詩意浪漫的事,活得窩窩囊囊才糟糕呢。看到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簡直引為知己。

當然, 也並沒有成名。

所以我才喜歡這本書,喜歡中間往後的部分,喜歡那種慢慢松下來的活法。 SARS是2002年,柴靜26歲。 汶川地震是2008年,柴靜32歲。

汶川的報道是平靜的,他們跟隨普通的葉哥葉嫂回家,從廢墟里挖出鍋來,挖出土豆和白菜,做飯。鏡頭裡幾分鐘都沒人說話。 她說「我不想提問,也不想勸誰不難過」。 也許,如果是26歲的柴靜,她會配上解說詞「汶川人民仍然堅強地生活著」。

那不行,32歲的她已經知道,那個,太用力了。

不和現實真刀真槍的對仗幾次,是不知道理性的重要的,但,理性不是軟弱,理性不是退避,就好像兩軍對壘,單槍匹馬一個人沖入敵營是莽撞,而理性是站在自己的隊伍中間,冷眼觀陣,權衡利弊,期盼著進攻的號角,匯入大軍的洪流殺向對方。

理性,是成熟,是決斷,是百折不撓的勇氣。

它的威力,遠遠超越慷慨激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的精彩文章:

《雍正劍俠圖》到底有多牛?新派評書第一人王玥波靠它要吃十年的飯!
《戶外》科幻大師的外星人間諜戰,如何從一群人里辨別出偽裝成人類的外星人

TAG: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