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鮮為人知的特工組織——共產國際特科

鮮為人知的特工組織——共產國際特科

1927年8月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央機關自武漢陸續遷到上海。11月14日,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召開常委會,決定調整中央組織機構,不設部,在中央常委會下設立組織局,領導組織、宣傳、軍事、特務、調查、交通、文書、出版分配、會計等科以及婦委。原來的特務科只是一個內設機構,現在從中央軍委中單獨列出來重新建立,規格與組織、宣傳、軍事等重要機構並列。這說明中共中央對情報和安全工作更加重視。這樣做,在保證中共中央領導機構在上海的安全極為重要。

就這樣,同樣創建於中國共產黨誕生地上海,赫赫有名的「中央特科」誕生了。

原來武漢中央軍委特務科的人員在中央特科成立前後,主要是負責中央機關漢口到上海的交通線護送、重要文件和器材的轉移、上海領導機關的設置和主要負責同志的住房和安全等任務。圓滿完成了遷移中央機關的重大任務。中央特科初期的幹部多數也來自特務科。

1928年10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首、向忠發、顧順章為委員的三人中央特別委員會,直接領導中央特科的工作。此前武漢中央軍委特務科還是個短時期運行的臨時機構的話,「中央特科」就是在分工、組織、手段上都更加專業的中共情報保衛機構了。

中央特科的四個直屬科室是按照各自成立時間順序建立的:

一科成立最早、負責總務,科長洪揚生。一科是由原來專為黨中央機關服務的「總部」改稱的,負責中央機構的警衛與其他事務工作。

三科在武漢中央軍委特科時期就有,就是「紅隊」(打狗隊),主要任務是武裝保護機關安全,懲辦叛徒內奸,隊長蔡飛、譚忠余。以原武漢中央軍委特科人員一部以及上海工人糾察隊部分人員組成的紅隊為基礎建立的。

二科負責情報,科長陳賡,負責打入敵探機關,偵獲情報。

四科是最後建立的,負責無線電台。負責籌建秘密無線電通信,負責人李強、陳壽昌。

那麼,共產國際特科又是怎樣的一支組織?是在什麼大背景下成立的呢?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挑起九一八事變,日軍武力佔領了中國東北,並一手炮製了偽「滿洲國」。日軍佔領東北後,將魔爪繼續伸向華北,陰謀策動「華北自治」。

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後稱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略方案。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劃,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劃。

日本佔領東北後,在東北及華北等佔領區就不斷遭到各種抵抗。其中以「共產國際特科」發起的有組織、有計劃、有規模的抵抗,給予日寇不斷以沉重的打擊。「國際特科」成員行動隱蔽、機智靈活,炸毀軍用鐵路、燒毀軍用倉庫、潛伏敵人內部、傳遞緊急情報並與正面抗日戰場相呼應,成為了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強有力的組成部分。

楊佐青(1911-1970),黑龍江人,原名楊奠坤。中學時代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在滿洲省委負責軍事工作。

楊佐青的名字「佐青」有很深的含義:「佐」代表的是共產國際情報組織中的傑出人物,後來被譽為「紅色諜王」的「佐爾格」;「青」字代表的是蘇軍總參情報局的局長「彼爾青」。

楊佐青任共青團滿洲省委代理秘書長職務。

1932年初,中共滿洲省委由瀋陽遷到哈爾濱,經省委書記羅登賢安排,楊佐青代理軍委書記,派他到吉林省磐石縣開展抗日鬥爭。

他與李紅光、楊靖宇(其實楊靖宇本名叫馬尚德,為了穩定軍心和迷惑敵人,借楊奠坤的名字,改名為楊靖宇)等一起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將原有的黨的武裝改編為「磐石工農反日游擊隊」,也就是後來日益發展壯大的東北抗聯第一路軍。

楊佐青在一次和日軍的戰鬥中負傷,中共哈爾濱市委第一任書記、滿洲省委委員,不久又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的楊靖宇以省委代表身份接替他的工作。黨組織決定楊佐青返回哈爾濱治療。

1932年冬,傷愈的楊佐青被派往哈爾濱做地下情報工作。

為了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需要,也為了保衛紅色蘇維埃政權,同時也由於自「九·一八」事件以來,日軍的軍事行動日益緊迫,直接威脅到蘇聯,蘇聯很擔心日軍會不會北上進攻他們。蘇聯總參謀部決定加大對中國的情報工作,並要求中國選派一些幹部參加其中。

共產國際決定在各國共產黨員中抽調優秀分子組建「國際特科」。蘇聯對「國際特科」的人選要求非常嚴格,一是要有軍事經驗,打過仗的人;二是要懂俄文。

同年,中共滿洲省委經研究決定:選拔滿洲軍委負責人王東周和楊佐青到「國際特科」,同時組織關係與中共脫鉤,由中國共產黨員轉為「國際」,做國際情報工作。從此,他們的身份是共產國際駐中國特派員,也可以說是共產國際「大哥」--蘇聯派到中國的情報員(諜報員或特工)。

共產國際有關部門直接領導他們的工作和指揮每次重大行動,王東周、楊佐青、高成仁等成立了3人領導小組,組長王東周、副組長楊佐青。從此他們不再與地方黨組織發生聯繫。

1934年,楊佐青和張逸仙等人秘密前往蘇聯接受學習。到莫斯科西北郊森林的蘇軍培訓學校培訓。到該校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俄文名字。楊佐青叫「瓦爾德爾」(張逸仙叫「古斯達夫」)。

他們培訓的主要內容是怎樣做秘密工作,怎樣堅持白區的鬥爭,怎樣保衛自己、打擊敵人等等。同時,還進行秘密工作技術和秘密工作紀律的訓練。培訓項目是:熟悉城市各街道里弄的名稱,路線和居民住宅的具體情況;熟悉敵人警、憲、特務機關和流氓幫會等情況;學習化妝術,以便能夠有效地隱藏自己並對敵人進行偵查、監視;學習打槍等等。還有軍用化學、汽車駕駛、爆破等等。

張逸仙是山東省濰縣人,「五四」運動前後,在該縣寒亭地區做過小學教員和中學校長。後來到哈爾濱,進入哈爾濱市阜濟林業公司工作,曾擔任呼蘭大羅勒密林業分場場長。

日寇侵佔哈爾濱後,該公司在日本人強壓下被迫停業,他也失業。在國破家亡的情況下,他與哈爾濱國民黨改組派領導人韋卓亭取得聯繫,決心組織抗日武裝,趕走日本侵略者。

張逸仙和韋卓廷二人返哈後,張逸仙將自己多年積蓄和林木公司財產拿出來,作為購買武器的基金。抗日武裝建立起來後,到哈爾濱江北一帶開展了抗日活動,還與馬占山等友軍協同作戰,攻克了東興、木蘭和風山等地,一時頗有聲勢。

張逸仙以救國十一路軍總參議的資格,到關內找支援關係。首先到北平、天津,在天津通過張學良將軍的參議見到了張將軍,受到了許多的獎許和慰藉,離開時,張將軍送給了三百元大洋作為南下的路費。繼續到南京求援。通過國民黨中央委員方覺慧,向蔣介石請示。在等消息時,張逸仙到上海找他的親弟弟張眺(時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左聯」黨團書記,後任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文化部長)。這是弟弟已經化名為葉林。弟弟知道哥哥的來意,教育他這樣走上層搞抗日是不行的,並介紹哥哥張逸仙認識了中共軍委會員彭干臣,彭繼續向張逸仙宣傳我黨的抗日方針,教育張逸仙要抗日,必須發動廣大勞苦大眾起來抗日,張逸仙不以為然。但是,得到蔣介石的回答:「暫從緩議」時,使張逸仙意識到弟弟張眺的共產黨們的看法是正確的。

回到東北後不久,隊伍被打散了。他返回哈爾濱,經侯介夫介紹認識共產黨員楊佐青,跟著共產黨繼續從事抗日工作,並加入了共產國際情報組織。

楊佐青又陸續發展了陳鴻鈞、張學彥、李丙五、張之倫等一批共產黨員和愛國人士參加了國際情報組織。

楊佐青領導的特科小組在哈爾濱建立起多處秘密聯絡點,一個完整系統的情報網路初步形成了。日軍在哈爾濱的一切動向,都在國際特科小組的監視之中,也同時在共產國際與遠東蘇聯紅軍總部的掌握下。

1935年,楊佐青、張逸仙在天津成立特科小組。楊為天津組組長、張為副組長。隨著形勢發展的需要,著眼東北全局,先後派遣楊省三去大連、黃一民去錦州、裴志亭去安東、季書元去張家口,馮子賓留守天津、張琴玲(張逸仙妻子)負責擔任秘密往來的交通員工作。

組員張之倫也秘密發展了一批人士,黃振林、趙國文、秋世顯等陸續加入組織,也分期分批前往蘇聯參加學習、秘密受訓。返回後,他們獨立於楊佐青系統,成為大連、奉天(瀋陽)、天津等組織的負責人。

秋世顯(1914~1942),秋瑾的侄孫,曾用名鄒永貴、曲振聲、邱國才、邱玉龍、邱樹棟、襲維禮、襲振山、喬有才。他出生於吉林省寬城子(今長春市)一個官吏家庭。1920年就讀於家鄉清真小學,1926年入吉林省立第二中學,1929年入天津南開中學高中科為預備生。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去北平(北京)大學所屬景山補習學校讀書。期間,他結識到一些進步青年,並閱讀到一些進步書刊,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

1932年11月,秋世顯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8月,中國反帝同盟北平委員會派他到河北省通縣潞河中學一面讀書,一面從事革命活動。1934年返回北平。後經共產黨員鄭洪軒介紹,參加了華北民族武裝自衛會,又經國際情報組北平派遣組負責人張守義介紹,參加了國際情報組,接受了放火爆破和秘密工作的訓練。

1936年3月,秋世顯被派到大連擔任國際情報組的領導工作。他來大連後,住在寺兒溝「紅房子」,與工人一起生活,在工人中秘密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先後發展10餘人加入國際情報組,開展了對日本軍用物資的放火破壞工作。由他親自組織實施的放火就達39次,占國際情報組在大連放火總次數(57次)的一半還多,被稱為「火神爺」。

1937年5月,在秋世顯的指揮下,燒毀了日本滿鐵碼頭倉庫。特別是「七·七」事變後,大連國際情報組有了迅速發展,破壞敵人戰略物資的規模越來越大。

1938年6月1日,他與鄒立升配合指揮,對碼頭128、126、130號倉庫放火,燒毀了敵人大量軍用物資。其中130倉庫大火燒了三天三夜,震動了整個大連。此後,他又化裝去天津、青島等地指揮放火工作。

日本特務機關勘察現場發現:防火的技術相當先進,縱火者用手絹包著發火裝置:眼藥瓶里裝上硫酸,用兩層橡皮膏封住瓶口,周圍裹滿了氯酸鉀,兩個小時左右,硫酸逐漸腐蝕橡皮膏,流出瓶外,與氯酸鉀起化合作用燃燒起火,這過程需要兩三個小時,成為定時燃燒。

再根據起火現場往往沒有一個人影,沒有一點線索來判斷,日本特務機關可以肯定——是專業的特工人員乾的。

日本特務機關把調查重點放在使用秘密警察和便衣特務上,深入民間秘訪、私訪。不久,跟蹤地下人員王有佐。隨後發現大連地區領導人趙國文與王接頭。隨即大規模逮捕100多人。

1940年6月間,秋世顯到奉天擔任國際情報組領導工作。由於叛徒出賣,在奉天正同組員研究作戰方案時被大連日本警察逮捕,後被押解大連嶺前監獄。敵人對他用盡滅絕人性的酷刑,夾斷了他的十指,燒爛了他的面孔,灌爛了他的胃腸,他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浩然正氣。

1942年3月15日,秋世顯被日本關東地方法院判處死刑。臨刑前被折磨死在嶺前監獄中,時年28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