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首先要釐清「養育之恩」這個概念,我覺得「養」不是恩,在當下社會完全可以定義為是一種義務;「育」是恩,才值得孩子去感恩。

對於家長而言,育的內容也沒有那麼難理解,無非是給孩子塑造一個普世價值觀、確保孩子有一個健全的人格;至於思維方式和智力水平,這恐怕是教育體系和家庭環境的共同結果了。

有人說:不要替孩子做決定。我覺得這是「沒有孩子的孩子」說出來的話。事實上這根本不可能的,一個學齡前兒童對進入該哪一所學校根本沒有概念,最終還是家長的決策;家長,尤其是低齡兒童的家長,能做到在重大決策上象徵性地徵求孩子的意見就已經很不錯了。

但作為家長,的確是要培養出一種孩子自主決策的習慣,這會潛移默化地決定他們的信心與擔當;不過這些選擇是家長的提前預設:帶孩子進的書店、去的旅行目的地、為他們選的歌、讀的床頭故事、給他們分配的家務、穿的衣服…這些都是我們在「育」這件事上的力所能及。

同時,我覺得「育」不是講道理,「道理」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是最無效的溝通;能理解道理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初為人父母,也別把「育」想像得那麼艱巨,「育」就是陪伴與示範。

再說一遍,育就是陪伴與示範。

你天天跟孩子說英語很重要,自己不學,孩子也不太可能學好;自己不愛運動的家長,指望著把孩子送到某個體育培訓機構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大多是事倍功半;那些缺乏公共道德的家長,也很難教育出一個有修養的孩子來…

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有什麼樣的孩子就能映射出什麼樣的原生家庭。這不僅體現在生物基因上,更多是在思維與行為邏輯上的臨摹與選取。

我不太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提法,也不能一刀切到「本惡論」;我覺得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善與惡是同時存在的。他們兼備著天真和貪婪、好奇與頹喪,以及愛與恨的本能。他們是我們的雛形,是2.0版的家長;他們的可能性就是父母的視野,他們的可塑性就是父母的素質。

我覺得,對於大多數中國家長來說,最難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改變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曦宇美文集錦 的精彩文章:

TAG:曦宇美文集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