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生三樂:開卷讀書,閉門修禪,一語濟世

人生三樂:開卷讀書,閉門修禪,一語濟世

可以找到一間沒有窗的房子,卻很難找到一間沒有門的房子。

房子有門是為了必要的生存,而有窗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可以把眼睛比做心靈的窗戶,卻很少有人把眼睛比做心靈的大門。

曾經有一位古人,他在窗下讀書,並且把書中有益於人生的句子摘錄下來,編輯成一本書,名字叫《醉古堂劍掃》,後來又被人稱為《小窗幽記》。

《小窗幽記》是宣講處世智慧和抒發人生感慨的格言書,凝聚著前人的智慧,與《菜根譚》《圍爐夜話》並稱為修身養性的三大奇書。

人生往往是苦多樂少,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更提醒我們要學會快樂,懂得在生活中尋找樂趣。

《小窗幽記》:「人生一世,有三樂:開卷讀書,閉門修禪,一語濟世。」

開卷讀書

聲色娛情何若凈幾明窗

縱情於聲色,還不如在潔凈的書桌和明亮的窗前,讓自己得到寧靜的快樂。

富貴中人,事多心煩;聲色的刺激,往往擾亂人的心志,而讀書養心,所以讀書人多長壽。

如果說一本書是一扇窗戶,那麼四壁書就是萬種風景。

林語堂說:「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就時間、空間而言簡直就被監禁於周遭的環境中。他的生活完全公式化,他只限於和幾個朋友接觸,只看到他生活環境中發生的事情,他無法逃脫這個監獄。但當他拿起一本書,他立刻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到另一個國家,或另一個時代,討論一個從未想過的問題。」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有人開玩笑說:「一日不讀書,無人看得出;一周不讀書,開始會爆粗;一月不讀書,智商輸給豬。」

現代的人,在學校內要被迫讀許多自己不喜歡看的書,但是人一生中所讀的書,大部分還是在學生時代,而在工作後往往苦於沒有時間讀書,所以在學生時代讀書面要廣一些,離開學校後則讀書要有所選擇,盡量讀精品,因為時間有限。

閉門修禪

看淡紅塵即修禪閉門便是入深山

紅塵滾滾,看似不可抗拒,其實,閉門即是深山,關起門,就像住在深山中一樣。

古代把居家修行的人叫做「居士」,修行根本不必去深山古寺,所謂「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不作風波於世上,自無冰炭到胸中」。

閉門修禪,實際是一種姿態,追求一種心清如水的境界,從而推開名利的誘惑,擺脫塵世的糾葛,拍去身上的喧囂,濾掉心中的渣滓。

胸中有靈丹一粒方能點化俗情擺脫世故。

內心的寧靜,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不用歸隱深山,無需訪僧問道,當下心靜,超脫塵世,就是在修禪。

修禪,修的就是達觀的人生,坦蕩的胸懷,淡淡的歡喜,生活的智慧,和滋潤萬物的善意。

有一句禪語說:「你且坐在雪峰,看最後一朵雪蓮開放。」

活著,就是為了遇見美好!

一語濟世

士君子貧不能濟物,遇人迷障處,出一言點化之,亦為濟世濟人。

行善助人,不一定非要巨大付出,別人急難、困惑的時候,一句溫暖的話語,幾句明智的勸告,這都是在濟人利物。

行善不為求名,也不必傾家蕩產而為之,所謂「濟世而超然,超然而濟世」,以一顆平常心來做就可以了。

貧土肯濟人才是性天中惠澤

貧窮的人肯幫助他人,才是天性中的仁惠與德澤。

獨善其身,做好自己,不危害別人,這首先就有利於世道人心,這已經是行善做好事了,在這基礎之上,再有利於別人,哪怕微不足道,也是極其珍貴的。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最切實、最基本的為人處世之道。

《菜根譚》:「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淡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盡心儘力去做事本來是很好的美德,但如果過分認真而使心力交瘁,就會使精神得不到調劑而喪失生活樂趣;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本來是高尚的情操,但是如若過分清心寡欲,對社會也就沒有什麼貢獻了。

本文系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原創文章

轉載須註明來源出處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上等人怕老婆,中等人敬老婆,下等人打老婆
眼寬容景,心寬容事;眼大有亮,心大有量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