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金傳說起源地,支撐日本發展的佐渡金銀山

黃金傳說起源地,支撐日本發展的佐渡金銀山

佐渡金銀山通過近400年左右開採的金銀,支撐了江戸幕府的財政,在明治以後還為日本的現代化做出了貢獻,並為佐渡的工農業發展及文化普及帶來了巨大影響。現在佐渡金銀山正積極申遺,爭取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本文就介紹一下佐渡金銀山的歷史與遺迹。

北澤浮游選礦場遺址

佐渡早在平安時代就是 「金島」

佐渡島自古就以 「金島」 為人所知。在據認為是平安時代末期(12世紀上半葉)編撰的故事集《今昔物語集》中有這樣的記載:有一位為能登的地方官 「國司」 工作的礦夫被派到佐渡,後來帶回了一千兩左右的黃金。日本傳統藝術 「能」 的集大成者世阿彌,也將在流放地佐渡撰寫的短謠曲集起名為《金島書》(作於1434年)。

左側為西三川砂金山的虎丸山;右側為留有坑道遺迹的鶴子銀山大瀧間步

被稱作佐渡歷史最早的砂金山–西三川砂金山在1460年左右投產,由此可以認為當時主要開採的是砂金。由於1542年發現了鶴子銀山,礦山的開採技術與經營方式便在佐渡開始積累。隨後,1601年,鶴子銀山的 「山師」 (找礦人)發現了相川金銀山後,之前積累的礦山技術便迅速推進了礦山的開發,佐渡作為 「金島」 的歷史從此正式拉開帷幕。

相川金銀山的象徵性存在——「道游割戶」。伴隨著巨大金礦的不斷挖掘,山體被分割為V字形,山頂部的裂縫寬約30米,深達74米

淘金熱使得小鎮風景巨變

在相川金銀山發現僅一年後的1602年,成為第一任佐渡代官的田中清六給德川家康送去了1萬貫的銀,換算成黃金約值17萬兩(推算成現在的價值為200億日元)。現在的相川金銀山通常稱作「佐渡金山」,但在17世紀初葉,相較於金,銀的開採量更多,也是僅次於當時世界最大的玻利維亞波托西銀礦的一座銀山。據說在鼎盛期除了每年出產400公斤黃金以外,還出產40噸銀。

位於去往 「古迹 佐渡金山」 的途中,被忠實復原的 「佐渡奉行所遺迹」

德川家康十分重視金銀山,在建立江戶幕府的1603年將佐渡改為將軍領地,並任命精通礦山經營的親信大久保長安為佐渡代官,不僅讓他管理佐渡金銀山,還讓他推行相川的城鎮化改造。

相川原本是不足20間房的貧困鄉村,而到了17世紀上半葉,已經轉變成有5萬人口的巨大的礦山城鎮。5萬人,這與17世紀後半葉因商人而繁華的長崎人口幾乎相同。相川的面積大致4公里見方,人能居住的區域僅占其中一半。因此,還出現了當時罕見的3層住宅。當時的繁榮景象,據《佐渡風土記》記載, 「市場與倉庫不斷興建,就像遷都一樣,現在仍然將其稱作京町」。

在 「古迹 佐渡金山」 的展示史料館中,有江戶時代相川的縮微景觀

勞力不光是罪犯

除了世阿彌之外,佐渡也是順德上皇及日蓮聖人等歷史人物的流放地。由於這種情況,提到佐渡金銀山給人的感覺好像就是罪犯被迫勞動的地方。但是,在展示相川金銀山遺迹的設施 「古迹 佐渡金山」 宣傳部門工作的名畑翔指出這是一種誤解。

他表示,在江戶時代的佐渡金山,除了有被稱作 「山師」 的專業人員外,還有被稱作 「無宿人」 的人們在此工作。進入江戶時代中期以後,各地頻發天災及饑荒,失去家庭與職業的無宿人大量流入江戶。無宿人並非罪犯,但被認為是犯罪預備軍,如何應對這些人成為幕府十分頭疼的一個課題。

這裡還原了江戶時代的坑道「宗太夫坑」內的休息處。這些山師們收入都很高

同一時期,佐渡金山出現嚴重的人手短缺。在開礦當初還只是在距離地面較近的露天開採,90年後坑道延伸到了海平面以下,開採作業需要與湧出來的水作鬥爭。將坑底積水排到外面的勞動者稱作 「水替人足」。

這是展示室的坑道模型,就像是螞蟻窩一樣

最初是由附近農民的次子、三子做這些工作,雖說是重體力活,但由於傭金豐厚,附近村鎮都從中受益。但隨著坑道越來越深,危險度逐漸增加,人手短缺給採礦帶來影響,於是,就把當時江戶不斷增加的無宿人送到了佐渡。

據名畑先生介紹,提到佐渡金山會讓人感覺罪犯被壓榨剝削,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整個江戶時代,在佐渡金山工作的無宿人數量為1874名。而鼎盛期的相川是一個擁有5萬人口的礦山城市,從該記錄來看,與金山相關的幾乎所有勞動者並不是罪犯,而是擁有技術的工匠與普通民眾。

這是被稱作水上輪的水泵,用它從坑內抽水

銀的開採量為日本第一,金為第二

佐渡金山在整個江戶時代都出產金銀,甚至還在相川進行金幣製造。正因為其做出的巨大貢獻,江戶幕府才能夠在國內有充足的金銀供應,從而能夠長期維持閉關鎖國政策。

第二展室中的帶有鑒定證書的佐渡製造金幣(小判)與一分金 (攝影:金色佐渡)

明治維新以後佐渡礦山轉為官營,政府出面招聘西方技術人員,引入當時的最新技術,機械化不斷發展。1889年又成為宮內省御料局的皇室財產,7年後轉讓給三菱合資公司。開採量在1940年左右達到頂峰,這是由於戰時中的大量增產計劃造成的。戰後仍在不斷開採,平成元年(1989年),長達388年的漫長歷史終於划上了句號。

1940年完工的直徑為50米的泥礦濃縮裝置

佐渡金銀山的礦脈集中在東西向3公里,南北向600米,深度800米的範圍內,在狹窄區域內像螞蟻窩一樣挖掘的坑道,度全長達400公里,這可以繞佐渡島兩周。最深處在海平面以下530米處,開採的岩石總量約為1500萬噸,數量非常巨大,可以堆砌成一邊長為180米的立方體。

從明治後期到平成元年(1989年)開採的「道游坑」,坑道內一年到頭都在10度左右,非常寒冷,因此即使夏季參觀也一定要帶著外衣

據名畑先生介紹,一噸岩石中的金含量平均在5克左右,佐渡金銀山開採的金的總量為78噸,銀為2330噸。金的開採量在1997年時被鹿兒島縣的菱刈礦山超過,但銀至今仍保持日本第一。

主辦「古迹 佐渡金山」的株式會社「金色佐渡」宣傳部的名畑先生

爭取登錄世界遺產

在江戶時代支撐了德川幕府,進入明治後為日本現代化做出了貢獻。在戰時被國家的大增產政策所利用,開採一直持續到平成元年(1989年)。可以說,該礦山始終伴隨著日本這個國家一路走來。

這裡還保存著明治以後使用過的寶貴的礦山機械類工具

目前,由相川金銀山、西三川砂金山再加上鶴子銀山這三座山組成的以金礦為主的佐渡礦山遺產群已經登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暫定名單中。自從開始開採砂金以來的500多年間,佐渡島的礦山技術和生產運營方式經歷了各種變遷,礦山相關人們的生活也不斷發生變化。在一個地方能夠以同時感受到所有這一切的,放眼世界也唯有佐渡島而已。

曾經是東方第一大金銀提取設施「北澤浮游選礦場」遺址,在夏季晚間有夜間景觀燈照明

「史跡 佐渡金山」入口

採訪、撰文:青木康洋 / 照片:三輪憲亮

轉載於日本網 / 翻譯:客觀日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客觀日本 的精彩文章:

【日本的飲食系列(大米篇3)】取各國之長的和風花式米飯
【教育】日本國立大學的改革之路——吳海元

TAG:客觀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