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研究「內運外動」,就沒法理解老六路內功太極的精要

不研究「內運外動」,就沒法理解老六路內功太極的精要

太極拳愛好者中,大都知道太極拳是內家拳,「內運外動」是練太極拳的關鍵要點。

只是,「內運」的東西無形無相,不容易理解掌握;而「外動」的東西清楚明了,便於參照學習。因而,很多人練拳時容易「流於外而乏於內」,思想上「重外而輕內」。

正如恩師李和生先生所言:「知道太極拳要『內運外動』的人很多,真正做到『內運外動』行功走架的人,少之又少!」

汪脈老六路內功太極拳特彆強調「內運外動」。在汪脈理法中,「內」是指神意氣之化合,以「內氣」統稱之。「外」是指形體動作。恩師則將「內」更為細化明確,以三步功之勁源——腰、炁、神經而統概之。

之前整理了一篇《內外相合》,簡單介紹了恩師拳學中「內」與「外」的區分以及二者的緊密關係。本篇則是簡單介紹恩師拳學中「內」與「外」的主從關係,以及曾聽恩師提到「內運外動」的一些注意要點。

一、「內」與「外」的主從關係

莊子云:「凡外重者內拙」。

拳經則明言:「先在心,後在身」、「始而意動,繼而勁動」、「意氣君來骨肉臣」等等,對內外之間關要已皆有所示。

恩師在講課中曾明確要求:「練太極拳要堅持內運外動。手的任何動作,如前進後退、向左向右、抬高俯下,都要在內運的支配下完成。練腰就要腰運手動,練炁要炁運手動,練神經就要意運手動。」

恩師強調,「內」與「外」之間要嚴格做到:「內不運則外不動,內運多少則外動多少」、「外形動作皆由內運支配,服從內運的調配」。

二、「內運外動」的注意要點

1、松是「內運外動」的前提條件。

拳論上說:「一舉手,一投足,稍一用力即落旁門。」

汪永泉先生曾說:「每個姿勢動作都要放鬆,如有一處僵滯,都會對內氣運行產生阻滯作用,練拳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要全身放鬆,為內氣暢通創造條件」。

汪永泉先生強調:「外形動作要為內氣開道」。

恩師說:「練拳時不能有一絲僵勁拙力,要求是大松大軟」、「內不能省勁,外不能使勁」。「如練拳總是帶著力量在練,必然陽剛過盛,孤陰難長了,這也與太極拳背道而馳。」

恩師曾明言:「我們所練的勁源是根,從根到梢之間,要大松大軟,徹底放鬆,這樣才能做到『根松催,中通順,梢發透』」。

2、意是「內運」和「外動」之間的橋樑紐帶。

「內運」與「外動」之間需用意貫連。「內運」是在意指揮下的「內運」,意指揮勁源支配形體運動的過程是「外動」。「內運外動」的過程其實就是「意動」的過程,所以拳論里也有「意動形隨」一說。恩師的三乘功要訣中「神意應貫穿」。

練拳中,很容易忽略意的重要作用,忽視意在「內運」和「外動」之間的貫連作用。所以行拳走架首先就要思想集中,頭腦清醒,排除雜念。

平時練拳盤架中,要時時留意「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在勁源「內運」之前,「內運」在形體動作「外動」之前。

意在先應該是很好理解的,一個好的槍手是指哪打哪,不是打哪指哪。道理很簡單,但很多人練拳中卻常見意追動作走,勁源追著勁端走的例子。

恩師說:「在太極拳中,一切脫離內運的外形動作,都是妄動」。

3、「內運」和「外動」之間的陰陽關係。

就身體而言,我們一般將顯於外的部分稱之為陽,隱於內的稱之為陰;就主從關係而言,我們一般將主導地位的稱為陽,從屬地位的稱為陰;就虛實而言,實為陽,虛為陰。

接手之時,於對方而言我們的手看似為陽,實際上此時的手是從屬地位,是虛的,完全由勁源支配,從手上發出的東西是勁源內運所至。

勁源主導手,心意主導勁源,「內運外動」是形體、勁源、意三者聯動,三者之間有陰陽關係。

恩師說:「陽從陰出,陽在陰中求」。這是個大課題,他老人家曾耗費十來年時間,在這裡面得到了大道理。

不知道如今師門裡還有多少人在潛心研究這課題!

微博:太極可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掌握太極拳的特點,才是學好的關鍵!
她是皇太極第一寵妃,以寡婦身份嫁給皇太極,封號其實大有深意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