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家被滅,王子發憤讀書,在新朝通過科舉做了官

國家被滅,王子發憤讀書,在新朝通過科舉做了官

今天給大家講兩個讀書人的故事,這兩個故事很逗,但又很勵志。

第一位是北宋時期的翰林學士錢易。

錢易的來頭可不小,他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第四任君主錢倧的兒子,也算是個正兒八經的王子。

但錢倧遭遇政變被廢,他叔叔錢俶當了皇帝。錢俶並不是政變的策劃者,他還保護錢倧沒有被殺害。

公元978年,錢俶歸降宋朝。錢氏的宗室、大臣們也都被遷到汴京。到宋朝以後,大部分宗室都被封了官,大臣們好多也被封了官,可錢易和他的哥哥錢昆卻沒有被冊封。

做為前朝王子,這哥倆沒有自暴自棄,反而發憤圖強,刻苦讀書,他們立志要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宋朝的官場。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次參加宋朝的科舉,兄弟倆都考得不錯。但是錢易在參加殿試時,第一個交了卷子,宋太宗覺得這貨太輕浮,就沒錄用他。而他哥哥錢昆則被錄取,成為進士。

後來宋太宗覺得錢易還是有真才實學的,想直接讓他入朝為官,但這時四川那邊有人造反,錢易的事就被擱置了越來。

錢易依舊不放棄,繼續他的科考之路,過了幾年,他再次參加殿試,這個時候宋太宗已經去世,皇帝已經換成了宋真宗。

錢易這次考試的成績也很好,排名第二。但錢易自認為才華橫溢,當第二名,那肯定是考場內部有黑幕。於是他給朝廷上書,對這次科舉極力譏諷挖苦。

宋真宗看了他的上書非常不高興,又把他降為了第三名。

最終錢易在宋朝還是做了官,而且是個好官。他能體察民情,痛恨官吏濫用酷刑,建議廢除非法之刑,受到了宋真宗嘉獎。

今天要講得第二位讀書人,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史學家,名叫談遷。

談遷從小就刻苦好學,因為家裡窮,他還給人抄寫、代筆掙點生活費。後來有人舉薦談遷入朝為官,但他看到明朝江河日下,於是退隱回家。

談遷最大的成就就是寫了一部400多萬字的編年體明史,書名叫《國榷》。這本書耗盡談遷心血,前後六易其稿,歷時20多年才寫完。

然後逗逼的事就發生了,他的書稿整箱被人偷走了。小偷以為箱子里是財寶,估計小偷回去看到是不值錢的廢紙也該罵娘了。

談遷從此飯不甘味,夜不能寐,這時的他已經53歲了,他受到的打擊可想而知。

但談遷沒有被厄運打垮,他從痛苦中掙脫出來,最終決定——重寫。

然後又經歷了4年的嘔心瀝血,新版《國榷》終於出爐了。後來他又專程來到北京,繼續搜集明朝舊事,到實地考察歷史遺迹,對新書再進行補充和修訂。

最後新書完成後,談遷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對明朝的哀思。談遷也因此名垂青史。

由於談遷的事迹非常勵志,所以他還被編入了小學課本,題目是《厄運打不垮的信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杭州景區請保安吃「年夜飯」這一桌子美食據說只有皇帝才吃的上
市文保所繼續在錦屏地區開展古水系調查工作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