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石台印象:醉美山鄉藏深閨

石台印象:醉美山鄉藏深閨


石台印象

醉美山鄉藏深閨(足跡)

孫 振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21日 06 版)

山遠天闊,遠處的仙寓山自顧自地朦朧著,起伏著,雲蒸霞蔚處,偶見一片霧靄茫茫遮住山腰,只露出山頂一抹青色在空中天然生長;近前,秋浦河蜿蜒曲折,潺潺流淌,河畔各種樹木組成的原始林葛藤攀繞,虯枝兀現,時而幾個村民在綠水旁浣洗,愜意悠然。

皖南大山深處的石台小縣,仍然保持著原生態的景緻與生活,處處流淌著含蓄,詩意,寧靜與優雅,似小家碧玉,藏在深閨,如非輕叩暗訪,至今恐仍不知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原是一片醉美山鄉。

清晨,沿著仙寓山盤山公路繞行,雲海就在身邊,翻湧奔騰處,似輕煙繚繞。微風起,雲海掀起的浪花直接衝進公路。迎面而來的空氣清新甘冽,讓人忍不住貪婪地深呼吸。

沿山路而上,陡峭山坡上,一條小道穿過山林,通向林蔭深處,這裡就是全長7.5公里的徽州古道。古道已有1000多年歷史,一代代徽商通過這條道路將茶葉、文房四寶等販往各地,又從外面購回鹽等物。如今,古徑幽幽的青石板路,仍有不少路段陡峭濕滑,崎嶇難行,行走其間,似可體會徽商來往貿易的艱辛。

有時,路過斷壁殘垣,一碑一亭,仿若穿越歷史:爬滿青苔的石壁和立柱上,古稀亭幾個字依稀可見,據說是當年兩位老人為方便過往行人休憩而修建;立於清道光時期的「輸山碑」,提出在道路兩旁禁伐林木,保護生態,警醒後人;還有當年曾國藩為攻打太平軍修建的古關隘,雖有不少破損,但仍可見當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

如果說行走古徽道是與歷史對話,而登臨牯牛降(圖,資料圖片),則是與秀美山水的親密接觸。牯牛降,因其主峰酷似一頭牯牛從天而降而得名,山中有曲折層疊、落差不一的瀑布,有遍布河谷、形態各異的奇石,還有那片鬱鬱蔥蔥、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

在牯牛降的山林深處,嚴家古村坐落其間,一幢幢皖南民居保存完好,紅軍北上抗日時留下的標語牆仍然留存。流水緩緩地流淌在村子之間,炊煙升起,溪邊浣洗,村子裡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囂,細膩得叫人不忍驚擾。據介紹,嚴家古村居住的多為東漢著名隱士嚴子陵的後裔,數百年來村民一直保持最原始的生活狀態,外界的花花綠綠,似乎一點也沒有影響到這裡的平靜。

通往主峰的路上,還有頗為神奇的龍門潭,遠遠望去,寬闊的溪流在陡坡處急轉直下,形成一個小瀑布,沖刷著一枚枚形態各異的卵石。而走近前去,這裡立馬收斂了砯崖轉石的莽撞——瀑布後面竟是一汪安靜的潭水,繚繞的霧氣中氤氳出一池澄碧。潭水看著很淺,但據說最深處能有五六米,夏天不少遊客會換上裝備,在這裡體驗一把水下深潛。

當然,如果看膩了田園山水,驅車到石台縣城東9公里處的蓬萊仙洞,絕對能大飽不一樣的眼福。洞內鍾乳累累(圖,資料圖片),「王母瑤池」「落地金鐘」「山水浮雕」,在各色燈光的映襯下,惟妙惟肖,又顯得神奇幽幻。數億年前,這裡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由於地球內部運動,海水下降,陸地崛起,溶蝕成現在的洞體和千姿百態的鐘乳石。

此外,莽撞恢宏的百丈崖,平靜如鏡的磯灘村……行走石台,感知小城印象,秀水勾勒出這裡的靈動,大山張揚著這裡的氣勢,還有樸實的村民,以及慢下來的愜意生活;這個藏身大山,養在深閨的小縣城,遠望它,似仙隔塵世,走近它,卻是再現桃源。

(來源:人民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網安徽頻道 的精彩文章:

長假將結束,又被「假期綜合征」纏住了?專家教你怎麼破!

TAG:人民網安徽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