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57部署敘利亞實戰測試 或將大戰F-22上演好戲

蘇-57部署敘利亞實戰測試 或將大戰F-22上演好戲

2月22日,俄羅斯國防部突然向敘利亞赫梅明空軍基地部署了一批新銳戰機,其中包括4架蘇-35、4架蘇-25、1架A-50U預警機、2架蘇-57。

這是2月3日俄軍一架蘇-25在敘利亞伊德利卜省被擊落之後,俄羅斯國防部首次向敘利亞增派戰機,以增強駐敘俄軍的作戰實力。

這次作戰部署有兩大亮點,一是大幅提高自衛能力的蘇-25SM3終於來到敘利亞,二是剛剛完成第一階段國家測試的蘇-57原型機,已迫不及待地來到敘利亞進行實戰測試。

截至2017年3月,俄軍已經在敘利亞戰場測試了160種武器系統,都「顯示出了可靠性和有效性」。俄羅斯已經在這裡對蘇-34、蘇-35、蘇-30SM成功進行了作戰測試,敘利亞自然也將成為蘇-25SM3和蘇-57的實戰練兵場

PAK-FA是俄語「未來前線航空系統」的縮寫,是俄羅斯蘇霍伊飛機公司正在研製中的一種第5代戰鬥機,原型機編號T-50,於2010年1月29日首飛,俄羅斯空軍的正式軍用編號是蘇-57。該機將是俄羅斯空軍裝備的首款隱身飛機,蘇-57在未來將取代俄羅斯空軍的蘇-27和米格-29戰鬥機。

俄羅斯人更多把蘇-57視為一種反隱身戰鬥機的戰鬥機,能依靠自身的各種主被動感測器在較遠距離上發現敵方隱身戰鬥機並實施攻擊,此外還具備極強的近距格鬥能力和完善的電子戰和定向激光干擾系統,以及種類繁多的空空和空地制導武器。作為俄羅斯空軍中裝備數量不多的「銀彈」,蘇-57將是一種「全能」而不是多任務戰鬥機。

隨著俄羅斯經濟情況的好轉,俄羅斯空軍發起了新一輪的PAK-FA「未來前線航空系統」競標,蘇霍伊、米格和雅克夫列夫三家戰鬥機設計公司參加了競爭,蘇霍伊方案在2002年獲得了PAK FA競爭的勝利,成為未來第五代戰鬥機的主導設計單位。蘇霍伊新機的原型機編號T-50,俄羅斯空軍代號I-21,項目代號「產品701」。

俄羅斯空軍最初計劃採購150架PAK-FA,俄羅斯國防部原計劃在2012年購買10架預生產型用於作戰測試和評估,然後在2016年開始生產首批60架生產型飛機,到2020年共接收55架PAK-FA。

但是俄羅斯國防部負責裝備採購的副部長尤里·鮑里索夫在2015年3月表示,由於國家經濟日益惡化,空軍將減緩PAK-FA的生產進度,首批訂單將削減到12架。由於PAk-FA複雜性和成本上漲,俄羅斯空軍將保留第四代蘇-27和蘇-35S作為機隊主力。

由於遭遇無法確定的技術問題,T-50的首飛從原定的2007年初開始被反覆推遲。時任俄羅斯空軍司令亞歷山大·澤林在2009年8月承認,T-50原型機在發動機和一些技術方面仍存在沒有解決的問題。

在對靜力測試機身和早期原型機進行測試之後,蘇霍伊的設計師發現機身結構無法承受極端機動產生的應力,因此對T-50的機身內部進行了改進,大幅增強了機身的結構強度。頭兩架採用第二階段機身結構的是第六架原型機T-50-6-2 056號和靜力測試機身T-50-7,2016年4月27日,056號首飛

第二階段機身在外觀上的不同是發動機艙上下方都塗有油漆而不是裸露金屬蒙皮,進氣道側面的泄氣門經過重新設計重新定位的氣門,尾椎明顯擴大以容納後視X波段相控陣雷達。

在設計PAK-FA時,蘇霍伊設計局就以F-22為假想敵進行了針對性設計。T-50是一種隱身並具有超級機動和超級巡航能力的戰鬥機,機身廣泛採用複合材料製造,意圖降低RCS,迫使F-22進入視距內格鬥。

T-50極為重視格鬥性能,該機採用翼身融合體機身設計,具有全動平尾和垂尾,當兩片垂尾都向外偏時就可作為減速板使用。該機安裝有矢量推力發動機,進氣口前方具有可調節前緣渦流控制器(LEVCON),用於控制此處產生的脫體渦,並提供一定的配平功能。LEVCON是4代機前緣邊條的進一步發展,能大幅改善T-50的大攻角操控,在不使用矢量推力的情況下也能提供快速的失速改出。

先進的飛行控制系統和推力矢量噴管使T-50具有很強的抗偏離特性,並在在偏航和俯仰軸上都具有高度的機動性,使飛機不僅能做超高攻角機動,如「布加喬夫眼鏡蛇」和「敲鐘」,還能做高度損失很小的水平旋轉。

T-50的超音速巡航和作戰高度也將使該機具備比前一代戰鬥機大幅增加的優勢。T-50廣泛使用複合材料製造,結構重量的25%和蒙皮的近70%都是複合材料。

新的第二階段機身引入了更多隱身特性,如發動機艙全包覆蒙皮設計,據說還有複合材料製造的進氣道雷達屏障。彈藥安裝在發動機機艙之間機腹的兩個串列主彈艙,以及翼根處的兩個三角形凸起近距格鬥彈艙內。武器內置化不僅能保持飛機的隱身外形,還大幅降低了阻力,維持飛機的高機動性能。先進發動機和啟動設計使T-50能實現不開加力的持續超音速巡航,憑藉大內油,使T-50的超音速航程超過1500公里,是蘇-27的兩倍以上。

在T-50矢量噴管設計中,蘇霍伊解決F-22尾噴管只能在進行俯仰控制的局限,左右噴管轉軸的垂直中心線向外側偏轉了32度(右噴管向右偏,左噴嘴向左偏),使噴管可以在一個V形相交平面內偏轉,提供部分三維矢量控制能力,並實現了在推力矢量失效時也能從容改出尾旋。

T-50在隱身設計上強調前向隱身,其隱身設計特點更多集中於降低前半球RCS,該機與F-22相比,後機身的隱身設計就顯得漫不經心了。

T-50的全向隱身能力不如F-22和F-35,俄羅斯設計師犧牲了一些隱身性能,但即使這樣,T-50的RCS仍大幅低於4++代戰鬥機,如「陣風」和「颱風」。也許俄羅斯設計師對蘇-57隱身性能的要求就是其前半球隱身能力足以大幅縮短被F-22的APG-77雷達發現的距離,然後在視距內解決問題。T-50總設計師透露該機的RCS約為0.01平方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軍之翼 的精彩文章:

搶救無效!伊朗海軍被風暴吹擱淺的「驅逐艦」已經沉沒
恥辱至極!土耳其國旗和戰車竟被庫爾德武裝完整繳獲了

TAG:空軍之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