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爸爸媽媽,別走!」

「爸爸媽媽,別走!」

年過了,最近網上一組與父母離別的照片看得我撕心裂肺。

對此,有些話我一直都想說,甚至非說不可。

先給大家講一個小孩的故事。

親戚家的男孩現在20歲。奶奶說:「人都瘦得皮包骨頭了,整天就是躺著玩手機,也不肯吃飯,喊也不聽,罵也不理,愁死了……」見了面,果然如此。精瘦精瘦的,白里透黃的皮膚,少說話,眼睛大而無神,不能與人長一點時間的對視。

回想這孩子小時候,活潑可愛,能說會道,一雙明亮的大眼睛清澈見底,忽閃著精靈氣兒。從說話不清晰開始,就常常背誦一些簡單的古詩詞。

在2-3歲左右的時候,父母離婚。孩子跟著父親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開始時,一家人都儘力阻止媽媽見孩子,以此作為對媽媽的懲罰。奶奶整天在孩子面前說媽媽的種種不好。那時的他嘴裡常常說「媽媽壞蛋!」後來,我每年去他家一次。我抱他,撫摸他的頭,親他的小臉,牽他的小手……每次,他也總愛跟在我的後面,里里外外,嘴巴甜甜地喊我,吃飯也要挨著我坐……我想他一定是從我這裡找到一點點媽媽的味道。

平時一家人為了生計,忙得無人顧及孩子的需要。以為吃飽穿暖,就可以了。

漸漸地,他在長大。他學會了偷偷給媽媽打電話,還會收藏電話號碼。有一次,奶奶講到這麼一個細節,他每每換下要洗的衣服,都不會忘記一件事——就是把口袋裡寫有媽媽電話號碼的小紙條掏出來裝進新換的衣服口袋……

他爸爸是那種特別不會表達愛的男人,因為婚姻失敗,整天被父母嘮叨,人也變得消極自卑。平實不會抱抱孩子,不會陪陪孩子,更不會親親孩子……孩子犯錯,只有呵斥批評甚至拳腳……孩子完全感受不到一絲溫暖和父愛。

孩子小學成績不好,常常犯錯,得到的都是來自爸爸爺爺奶奶大伯伯母的批評數落……每次去,他們都會當著我的面這樣「教育」他。再後來,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最大的問題就是偷錢,幾十到幾百,只要錢經他眼,就會不翼而飛……再後來,他就開始迷戀網吧迷戀遊戲,成宿成宿不歸家……

初中沒上完,就輟學了。先學修汽車,幾個月後,幹不了;後又到外地打工,幾個月,幹不了;後又和爸爸跑外賣,三個月,還是幹不了;後又到了幾個地方做事,都做不了多久……現在就在家哪也不去,白天黑夜地玩手機,玩得連飯都不想吃……

家人看來,孩子年齡也不小了,怎麼這麼不省心?不懂事?

孩子之所以成為這樣,其實是自然的結果。

概括來說,就是孩子出現「缺愛綜合征」(「綜合征」而不是「綜合症」。綜合征,指的是一組或成群出現的症候群,而不是某個具體的疾病),每個孩子生來都渴望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當他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他就會通過異常行為引起身邊人的關注,比如:擠眼睛,結巴,尿床,打架,偷錢,迷戀網路,甚至生病……這樣的行為無法被大人理解和接納,得到的又是埋怨指責甚至是打罵,孩子就變得自卑,於是會出現偏執、焦慮、抑鬱、強迫和恐懼。

人生的前三年,如果孩子缺愛,尤其是母愛,對孩子一生的傷害都是巨大的。孩子從說「媽媽壞蛋」到轉移媽媽的電話號碼,其實孩子的心理是分裂的,他既不能確定想媽媽是對的,也不能確定媽媽到底是不是壞蛋。那時的他多麼需要有人和他共情,告訴他媽媽不是壞蛋,我知道你很想媽媽,想媽媽就給她打電話吧。後來,他無法專心學習,成績不好,偷錢,其實都是渴望被關注的表現,他太需要被愛被關注了。學習不好,行為有問題,老師找家長,家長就會把眼睛放他身上,所以他總是犯錯;也許一次偶然拿錢,立刻得到全家人的關注,也讓他找到另一個受關注的突破口,於是他屢試不爽,樂在其中,不斷升級;迷戀網路,其實是孩子長期在現實中不被關注、感到孤獨、得不到認可、價值感缺失形成的,這些網路恰好可以極大地滿足。

當然這樣的孩子將來的婚姻也很難得到順利,更難幸福。因為他沒有從父母的婚姻中得到正面的熏陶,沒有學會愛別人,甚至沒有學會與人相處的正確方法。

其實每個人身邊都有類似的案例。仔細看看那些小時候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較為容易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即使年齡長大了,但是心理還是有一個小小孩兒,在到處尋求愛的小孩兒,只要生活中有任何的刺激,這個小小孩兒就立刻驚醒,尋求關注和安全。形式五花八門,這在常人看來或許是不可思議的,但都是愛的缺失的後果。

當錯過關鍵期,孩子長大了,父母再想彌補,效果一般不會理想。因為,孩子的自卑等心理已經形成,就像心門關鎖一樣,他會對愛變得遲鈍,或者他沒有學會接受愛,或者他感覺自己不配擁有愛。這就是有些父母在孩子最需要他的關鍵期去掙錢,而後又帶著補償心理,為孩子買名牌衣物,稀奇古怪的食物,高檔玩具,長大了不惜重金為孩子安排好工作,為他買好房豪車,而結果往往孩子不領情的原因。如果他小時候被其他人植入了對父母的仇恨,他就可能永遠無法原諒父母,無法感恩父母給予的任何東西。

這些孩子長大後如何變得正常呢?或者能否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需要他自己努力——自己療愈,無法自愈時求助於心理醫生。

自愈的辦法,一是愛自己;一是建立與社會的鏈接,實現社會價值。

最近網路流行一篇文字,大意就是好好愛自己。當一個人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時,他才能照顧好自己的內在小孩,知道自己的負面情緒,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安撫自己的負面情緒,告訴自己「我是值得被愛的,我配得上所有得到的一切……」

《自卑與超越》作者阿德勒告訴我們,一個人克服自卑的唯一辦法就是讓自己產生社會價值,也就是對別人有用。他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面,努力做到最好,讓自己的價值得到充分展現,他的內心就會變得強大,他的心理問題就會得到治癒。

當然,愛自己和產生社會價值,沒有先後程序,是相互滲透的過程。

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更多的是無法自愈的問題心理,更不懂得求助於心理醫生的人。

所以為人父母既然選擇了做父母,就絕不要輕易離開孩子。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媽媽無條件的愛非常重要。萬不得已,必須離開,就儘可能找到一個人去補位,比如,孩子的奶奶或外婆,而且必須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完全地接納和滿足,讓孩子的心理足夠安全。孩子大一點,比如小學畢業後,父愛突出重要,這時孩子身邊要有男性榜樣,彌補父愛缺失。

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所以當發現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要只看他的問題,而要思考問題背後的原因。

我們說教育始於家庭,其實從心理層面分析,道理就在這裡。如果一個孩子從小不被無條件的愛所滋養,他走到哪裡都是個貧窮的人,因為任何他人永遠無法代替父母家庭給予的那份最底線的安全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以4.25億成交
瑜伽就是拉韌帶?拉伸?柔軟度?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