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學家在北極永凍土中發現最大汞庫,是地球其他土壤、海洋與大氣總和的兩倍

科學家在北極永凍土中發現最大汞庫,是地球其他土壤、海洋與大氣總和的兩倍

?

科技日報北京2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在線版近日消息稱,科學家在北半球永久凍土內發現了大量的天然汞,分析顯示其數量是過去30年人類排放出的汞的10倍。而這一層凍土有消融的危險,可能會對全球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產生重大影響。相關報告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地球物理研究快報》雜誌上。

汞俗稱水銀,是自然界存在的元素,會與植物結合。通常植物腐爛分解時,會把汞釋放到大氣中,但北極地區植物不會完全分解,因此造成汞留在植物中。

科學家日前對阿拉斯加北部13個地點的永久凍土進行了深入鑽探,結果在其中發現了大量的汞。目前發現的汞數量約為7.93億千克。基於2016年的數據,這幾乎是過去30年來人類排放出的汞數量的10倍。而據研究人員估計,北部凍土內的汞儲量總和為16.560億千克,這使其成為已知的地球上最大「汞庫」。

該研究的主導者、美國地質勘探局的水文學家保羅·舒斯特表示,此前科學家已經了解全球汞循環會給北極帶去汞,但卻沒想到數量如此之高,這一發現極大地改變了科學家對全球汞循環的認識。

更嚴重的是,這層凍土有因氣溫升高和氣候變化而解凍的危險。汞釋放起初會對北極野生動物構成風險,但最終將分散到整個地球。目前,該「汞庫」對人類和食物鏈的影響仍是未知數——尚不清楚有多少會隨著地球變暖進入生態系統。在某些形式下,汞是一種強大的神經毒素,會侵害中樞神經系統,引發行動障礙、出生缺陷等問題,當汞在食物鏈中傳播下去,處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因此也會遭受影響。而這些都是團隊目前要量化和估算的重點。

總編輯圈點

重型獵鷹火箭升空,讓人們對太空的激情又澎湃了一把。它可以證明,人類探索太空的能力在不斷進步,但這不等於,人類對腳下的地球足夠了解。在信息時代,我們身邊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座山脈、每一支河流似乎都已化作測量數據,被人造衛星收入囊中。這給人一種錯覺,我們對地球已了如指掌。而實際上,關於地球的重大發現層出不窮。不得不承認,作為人類最熟悉的星球,地球所蘊含的未知依然浩瀚。

文來源:2018-02-12 科技日報

原標題:北極永久凍土內發現大量天然汞

作者:張夢然

【知識鏈接】

汞的分布地圖

北極發現了 79 萬噸水銀,這是人類年排放的 400 倍

人類已經知道,約10年前就開始融化的北極永凍土會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甲烷——對全球變暖的「貢獻」是二氧化碳的30倍——科學家最近還發現,它也可能釋放出大量的汞,俗稱水銀,一種足以引起嚴重神經疾病的毒素。

2月5日發表在《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的一份報告指出,有大約79.3萬噸(±46.1萬噸,目前還沒有非常準確的數字)的汞被凍結在永久凍土層中,「永久凍土層的汞含量是地球其他地方土壤、大氣、海洋的兩倍。」

而根據研究人員估計,永凍層所在的北半球凍土區域內的汞儲量總和約為 165.6 萬噸(±96.2 萬噸),成為地球上已知最大的汞庫

永凍層是極寒地區常見的自然現象,它是一個巨大的冰封裝置,穩定存在長達一千年以上,對於環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比如,永凍層可以作為碳循環中的主要碳去處,防止碳滯留在地面和大氣中,但是當全球變暖,微生物更加活躍,它們就有可能被釋放出來,加劇全球變暖的速度,造成惡性循環。

至於永凍層里的汞是怎麼來的?汞是全球生態系統中能完善循環的唯一重金屬,具有全球循環的特點,存在於大氣、海洋、陸地和生物體中。通常來說,被植物吸收的汞在植物腐爛分解後會釋放到大氣中,但在北極地區,植物不會完全分解,而是進入土壤被凍結了起來。

汞的全球循環示意圖 ,引自《2013年全球汞評估報告》

「隨著未來的凍土融化,這部分汞將釋放到環境中,對人類和我們的食物供應產生未知的影響。」報告的合著者、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科學家 Kevin Schaefer 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

事實上在 2017 年 7 月的夏天,被稱為人類凈土的北極阿拉斯加苔原地區就已經發現汞污染。《自然》雜誌當時公布的一項調查認為,人類活動是汞最初進入北極地區的始作俑者

北極是目前氣溫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其增速約是北極以南地區的兩倍。」這項調查的發起者,馬薩諸塞州洛厄爾大學環境、地球與大氣科學系主任 Daniel Obrist 當時說。「這會導致更多的汞污染流入海洋嗎?我們尚不清楚,而這正是令人擔憂的地方。」

從人類進入工業時代開始,汞的人為排放就開始迅速增加,並已經遠遠超過了自然循環的速度。根據 2013 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全球汞評估報告》(Global Mercury Assessment),人為排放到大氣中的汞約佔 30%,自然排放占 10%,剩餘的 60% 為「再排放」,指的是過去幾個世紀以來,排放到大氣中的汞沉積到土壤、海洋、植被後再次釋放到大氣的過程。

這份報告估計,2010年全球因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汞約為1960噸,其中「手工作業和小規模金礦」是最大的人為排放源,約佔37%,其次是煤炭燃燒(24%)。

從 1850 年代的美國淘金熱開始,水銀被淘金者們用來提煉黃金。這一手段直到今天也沒有變化,只不過地點轉移到了亞洲、非洲、南美的 70 余個國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至少有 1000 萬淘金者(包括 400 萬婦女兒童)在小作坊式的小型金礦工作,這裡出產的黃金佔世界黃金總產量的 15%。

「這是個快速發財的門道,」駐英環保人士 Yuyun Ismawati 2014 年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時表示,大部分汞都是非法進入她的故鄉印尼的,「挖到金礦石,就能賺到錢——但也會中毒。」

汞中毒歷史上最著名的例子是 62 年前折磨日本數千人的水俁病。1956 年,日本熊本縣水俁市附近的一個漁村裡誕生了一名叫做 Shinobu Sakamoto 的女嬰,她三個月大時仍然抬不起頭,被醫生確診為腦癱。但水俁灣附近的死魚、被當地人稱為患了「舞蹈病」的貓則表明 Sakamoto 的病不只是腦癱這麼簡單。

從首次發現水俁病到窒素公司停止生產乙醛的 12 年間, 該公司又向灣內排放了 80~150 噸甲基汞。

該事件觸發的不僅是半個世紀針對水俁市新日本窒素(Chisso)肥料株式會社等工廠污染的訴訟,也推動了日本的環保改革,以及 2013 年各國要求對汞進行規制而簽訂的《水俁公約》。

直到2017 年 8 月 16 日《水俁公約》在包括中國在內的締約方才正式生效,即日起禁止新建的氯鹼生產使用汞作為催化劑、禁止生產汞電池等等,而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含汞體溫計和血壓計也將禁止生產。

根據《2013 年全球汞評估報告》,中國排放到大氣中的汞約為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 3/4,相當於全球總排放量的 1/3,這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以及高度依賴煤炭能源的狀況都密切相關。

代價已經顯現出來。而北極凍土裡的 79 萬噸汞只是距離我們最遙遠的一個,關於它所能造成的影響和風險的嚴重程度目前還不得而知。

「我們認為,這代表了上一次冰河期以及之後的汞的積累。」最新的這項研究由美國地質勘探局的水文學家 Paul F. Schuster 主導,並和其他 16 名來自各個國家、大學及獨立的研究人員共同撰寫。Schuster 表示,此前科學家已經了解汞的全球循環會給北極帶去汞,但「現有的計算大大低估了凍土中的汞(含量),這表明我們需要重新評估北極地區在全球汞循環中的作用。」研究還指出,如果人類維持目前的排放水平,北極凍土到 2100 年的融化程度會達到 30%-99%。

來源:2018-02-13,好奇心研究所

原標題:北極發現了 79 萬噸水銀,這是人類年排放的 400 倍

作者:朱凱麟

製圖:馮秀霞

題圖來自:Johnny Harris / Vox

網址:http://www.qdaily.com/articles/50269.html

--------------------------------------------------------

《海洋生態大講堂》微信公眾號

海洋在說話,您我來代言!

《海洋生態大講堂》歡迎您!

請您在留言中標註為《海洋生態大講堂》投稿,

並提供個人簡歷及聯繫方式。

我們篩選審核後,將以全文刊出!

熱烈歡迎廣大自願者合夥參與公眾號運營!

附: 投稿類型與要求

(1)主題一定是有關海洋生態學內容的稿件;

(2)原創文章,請配必要的圖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洋生態大講堂 的精彩文章: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碗苦水和一碗甜水
經濟學人世界海洋峰會:發起全球計劃——50種珊瑚礁

TAG:海洋生態大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