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放棄城市生活 武漢「七仙女」木蘭山下傳承耕讀文化

放棄城市生活 武漢「七仙女」木蘭山下傳承耕讀文化

春節,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一群穿著唐裝的小朋友在外教老師帶領下,挨家挨戶給老人們拜年、包餃子、舞龍。「這是節日里的文化活動。」25歲的董琴介紹。她曾是服裝設計師,也是「心湖」團隊7名女性合伙人中最小的妹妹。

3年來,木蘭山下,7名來自文化教育、珠寶行業、房地產、藝術設計等領域的武漢城區女性,自費籌建鄉村公益書屋,打通鄉道,成立關愛空巢老人基金,帶動村民就業60餘人。她們流轉土地2000畝,植樹數萬棵,舉辦各類文藝活動近百餘場。

她們給這塊土地取名「心湖」,夢想將這片土地打造成木蘭故里最靚麗的文化藝術交流平台。

「棉花夫婦」重拾耕讀

清晨,太陽從村莊的炊煙和柴米油鹽間升起。走在鄉間小路上,遇到村民,李霞和董琴親切地打招呼。養殖戶萬海峰遠遠看見她倆,開心地迎上來:「去年,多虧你們幫我在網上賣雞蛋、賣雞。」

李霞是團隊中的老六,穿著墨綠色大衣。曾是成功鋼材商人的她,在心湖的多人宿舍一住就是3年,周末才回到武漢城區。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問:「您家人沒意見嗎?」李霞說,「老公平時挺支持我的。」

雙泉村劉樂港灣宋傳和一家,爹爹腿腳不便,婆婆癱瘓在床,30多歲的兒子是個精神病人。心湖團隊每月要去他家一次,帶上生活物資,陪伴聊天,幫忙打掃衛生。董琴告訴記者,高齡空巢老人缺的是陪伴和暖心,缺的是買回生活物資的行動能力。關愛老人,是1500餘年木蘭文化中「孝」元素的傳承。

李霞和董琴來到大余灣,源於「棉花嫂」和「棉花哥」的感召。

走進山環水抱的大余灣,五口水塘像五隻寶葫蘆,寓意著富貴、長壽、康寧、好德、善終。「勤儉能創千秋業,耕讀尚開富貴花。」幾百年來,大余灣的祖訓仍影響著世人。棉花代表著潔白與溫暖,被村民稱為「棉花嫂」的余小瓊是大余灣人,她帶著丈夫「棉花哥」回娘家探親。兩人常去看望塆里的老人,聽老人講述木蘭故里和大余灣的人文歷史。

2009年8月,「棉花夫婦」辭去穩定工作,賣掉市區的房子與商鋪,帶著資金來到大余灣,兩人修繕閑置多年的村小學校舍,用5年多時間整出很具文藝范的大余灣耕讀青年客棧,建公益書屋,修國學大講堂,請國學老師為村裡孩子講課,專註文化藝術活動交流。

鍾情耕讀文化的人們慕名而來。他們在土地上勞作,在田間畫畫,在篝火邊彈唱。也有人想留下來實現夢想。

「七仙女」鄉村逐夢

穿過果林,越過山坡,一間古樸雅緻的書屋出現在眼前。這是心湖團隊籌建的心湖書屋,面積600平方米、藏書4萬多冊,將於5月開放,這也是心湖團隊自費籌建的第二間鄉村公益書屋,免費提供給村民閱讀。走進書屋,40歲的村民鄭緒權正在整理雜物,打掃衛生。「這幾天沒事,我每天都過來看看,這是為村裡造福。」他是書屋的義務守護者。「書屋的一磚一瓦,都是我們收集的當地有記憶的老舊材料。工人不夠時,陽光姐帶著我們一起搬。手不知道磨破多少次。」董琴說。

被稱為「陽光姐」的是曇華林武漢探路者國際青年旅舍創始人宋秀丹。2015年4月,被晴耕雨讀生活方式打動的宋秀丹領頭,與從事文化傳媒工作的黃陂伢黃芳、「棉花夫婦」組建心湖團隊。隨後,邵慶生、趙曼卉、李霞、董琴4名來自文化教育、珠寶、房地產、藝術設計領域的女性相繼加入,憧憬著傳承耕讀文化。

在黃陂區政府支持下,心湖團隊承包茶園200畝、流轉土地近2000畝、大面積植樹約3萬棵;帶動周圍農民就業,人均增收2萬餘元。打通、拓寬鄉村觀光線路,方便十幾個村塆的村民出入。組織周邊村子的孩子參與國學培訓、心湖朗讀、美術寫生等活動中。她們為保護大余灣的民居、民俗與民風不遺餘力鼓與呼。

被村民們稱為「芳姑娘」的黃芳,即使在孕期也每天守著心湖,生完孩子一個月就下地工作,在光谷上班的丈夫每個周末過來陪伴她和女兒。「棉花嫂」「陽光姐」「芳姑娘」、邵慶生、趙曼卉、李霞、董琴,被村民們親切地稱呼為「七仙女」。她們,成為木蘭山下一道獨特風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文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社 的精彩文章:

《見字如面2》姚晨情真意切讀答夫書
匈牙利賽中國隊攬4冠 樊振東奪雙冠王曼昱女單封后

TAG: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