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改革皇帝在登基二十年後直接宣布退位,並把另一個正帝也拖下了水

改革皇帝在登基二十年後直接宣布退位,並把另一個正帝也拖下了水

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政權的穩固。

一國四帝分居四個首都,總不至於在同一時間內

都像前面那些皇帝一樣被近衛軍殺了吧?

就算殺了一個,還有三個。

第三個目的則是權力的和平交接。

要知道,在羅馬帝國的話語體系中,奧古斯都歷來代表皇帝,愷撒則有皇儲的意思。

因此,按照戴克里先的設想,一個奧古斯都(正帝)去職,就會有一個愷撒(副帝)補位,秩序井然。

何況所有的愷撒(副帝)都是奧古斯都(正帝)挑選和指定的,更何況戴克里先還規定副帝必須娶正帝的女兒為妻。

兒子不能挑選,女婿和副帝卻可以,這就比可能出現尼祿和康茂德的父死子繼要讓人放心得多。穩妥嗎?穩妥。

至少在戴克里先看來,是如此。

於是,這位改革皇帝在登基二十年後宣布退位,並把另一個正帝也拖下了水。

這事如果發生在中國,是要被儒家稱頌為「禪讓」的。

在羅馬,也要算高風亮節。

可惜這時的羅馬早已沒有道德可言。

官場上的唯利是圖,政治上的腐化墮落,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和勾心鬥角,即使蘇拉和愷撒復生也無法整肅。

比如西塞羅在擔任總督時就大發橫財,卻毫無愧色地以君子自居。

當皇帝,可比當總督更有誘惑。

因此,戴克里先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看到了他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為了爭奪皇位而重開內戰。

最後,皇帝又變成了一個人。

當然,是在消滅了所有對手之後。

這個人,就是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成為羅馬皇帝後做了兩件事情:一是發布《米蘭敕令》

承認基督教在羅馬的合法地位;二是把帝國的首都遷到了東方的拜占庭,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這兩件事,就像中國的黃河改道一樣,徹底改變了羅馬今後的走向。

君士坦丁遷都六十二年(公元392年)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又三年後,羅馬帝國分裂,首都在羅馬的叫西羅馬帝國,首都在君士坦丁堡的叫東羅馬帝國。

此後二十五年,中國的東晉滅亡,南朝開始。

半個世紀後,西羅馬帝國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