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日全面戰爭的戰力解析(下)

中日全面戰爭的戰力解析(下)

原標題:中日全面戰爭的戰力解析(下)


戰略上由中國主導全局


而在中國方面,若是從戰略準備的角度而言,是真的不願因為盧溝橋事變的衝突,而提前展開與日本的歷史決戰,但是在政治與民心而言,盧溝橋事變一旦被日本擴大為華北事變之後,就已經突破了中國抗日最後關頭的底線,迫使中國不得不就此進行全面抗戰了。


蔣介石武大視察武漢會戰部隊


蔣介石深知中日之戰,原本是全球大戰的一部分,中國此時與日本作戰,成為日蘇與日美之間的戰爭的序戰,所以擬定了非常悲壯的長期抗戰方針,準備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焦土戰略,這個空間就是中國人的領土與生命,這個時間就是世界大戰的來臨。中國在作出重大犧牲之後,將會成為全球反法西斯的中流砥柱。如此她必能因此一戰而洗雪百年國恥,解除所有的不平等條約,成為對全球最有貢獻的國家之一。


但是這種戰而不決,與敗而不降的戰略運用,必然是經歷率戰屢敗的重大的損失,以及嚴重的失敗與挫折。中國既不能在戰鬥中獲得決定性的勝利,又不能以完全犧牲的悲壯方式,在戰場上拼光所有的抵抗能力,而是要應付不斷的失敗,仍設法保留抗日的力量,繼續在一連串失敗中苦撐下去。要想堅持去執行這種屢敗屢戰的戰略,可以說是對中國領袖之領導能力,以及民族決心最大的考驗了。

當時在中國的各路諸侯與人民,尚未對蔣介石領導能力有完全的信心之前,蔣必須先硬碰硬地與日決戰,以重大的犧牲,打出民心士氣的支持,然後在不斷地迴避決戰,讓日軍逐漸陷入中國廣大的戰略空間之中。等到國際社會的大環境發生變化,大家了解日本侵略的最後目標,不僅是中國,而是全世界,那麼中國就可以與全球反法西斯的國家聯合,對日本進行反攻了。


中日長達八年的全面戰爭中,在戰場上,日本幾乎是佔到戰術的絕對優勢,在大多數的戰鬥之中,日軍都能以寡擊眾、發揮凌厲的攻勢,因為日軍不但擁有素質佳與火力強的陸軍部隊,並且有海空軍絕對優勢武器的支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首次大規模協同多軍種與武器的立體作戰),日軍還隨時會使用國際社會禁止的化學武器攻擊華軍。同時以戰場作戰的表現而言,日軍是相當的勇敢與殘忍,不過相對地也呆板與缺乏變化,日軍在居於優勢與陷入絕望中玉碎般的表現,經常有超水準的演出。



蔣介石發表抗日演說


雖然日本擁有戰術的絕對優勢,但是在戰略的層面,確是中國在主導全局,日本只是不斷在被迫跟進。由於日本完全低估了中國抗日的民族主義精神,華軍可以做到雖然不斷失敗,但是仍然不屈不撓的抵抗下去。結果造成日本欲進卻無法最終消滅中國的抵抗力量與意志,欲退又無法從中國戰場的空間自拔,日本眼看自身一寸寸陷入了中國的戰略泥沼之中,與面臨國力耗竭的危機,因此最終被迫孤注一擲冒險發動太平洋戰爭,而導致它最後戰敗亡國的下場。

中、日領導層面的評比


在形式上,裕仁是身兼「大元帥」的日本最高軍政領導人,但是實際上,政府的大政方針,卻是由有如「走馬燈式」的不同軍政勢力所支配,裕仁日皇只是在外表上,擁有近乎神格的地位與權威,皇軍所有一切的作戰意志,都是以效忠這位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為中心的。


不過裕仁並沒有真正指導國家與指揮軍隊雄才大略的天賦與能力(這和希特勒、斯大林直接指揮與掌控戰局的情形完全的不同),他多半只是被動的處理來自軍部、政府與元老、皇族之間的妥協意見,雖然裕仁對於軍部,特別是少壯派軍人的一些跋扈犯上的作為,也感到震驚與不滿,但是基本上,在整個中日戰爭之中,裕仁曾經是相當熱心支持日軍侵略與擴張的政策。



裕仁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對於日軍不斷侵略中國的輝煌戰績,表現出相當的興奮與關心,他對於日本整個侵略決策的過程,並非是處在不知情或是無可奈何的狀態,而是相當積極主動參與決策,偶爾也會有作戰的重點提示。只是作為日皇,裕仁不方便自己主動提出政策方針,多半是接納下屬的共同意見而已。

而日本的基本戰略演變,基本上是操縱在擴大派的軍官手中,他們的侵略,煽動了日本的民氣,可是他們始終被自己的短視眼光(「見木不見林」)所限制,而一步步被中國所設計之戰略格局發展所左右。這是日本三千年歷史中唯一一次的對外大擴張,竟然沒有真正的遠大方略,也沒有真正的強勢領導核心,所有涉及和、戰的根本大政方針,都在激進與猶豫交替的狀況下,作出無遠略、無持續性的抉擇,最後當然只有落得慘敗的下場了。


而在中國方面,當時整個的國家與社會,仍然處在農業社會的落後狀態,並無一套支持現代化戰爭運作的制度存在,來完成這個全民族歷史生死存亡的大決戰。中國從大本營的指揮系統,到補充兵力的徵兵制度,都剛在草創與適應的階段,更別提支持戰爭最為重要的工業與軍需生產力的落後了。



不過在領導的運作上,中國卻有蔣介石作為抗日的領導中心與權威。因為縱使到了全面抗戰的時刻,中國所有的軍政力量,仍然沒有達到真正的統一,也沒有妥善劃一的制度,只有蔣介石成為團結抗日運作的中心,協調一切內外的勢力,制定各種應對的策略,可以說他也是邊學邊用邊調整。因此在分析中國抗戰史之時,就很難以一般的方法來看這場跨越時代的中日歷史決戰,本質上,日本是站在已經現代化社會的階段,但是中國才剛剛準備開始現代化而已,兩個對決的國家,完全處在不同的時代與環境之下。


蔣介石領導中國的抗戰,是要面臨比軍事戰鬥還要複雜的各種歷史與制度問題,雖然蔣介石的最為重要職稱是「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但是其真正重要的職責,並非是軍事上的指揮工作,而是綜合一切的力量,進行對日的抗戰,蔣介石一度身兼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主席、四川省主席、農民銀行理事主席、中央大學校長。因為當時的中國,根本就沒有建立現代化的政府與軍事制度,蔣介石所統率的是一隻還在發展與適應中的拼裝部隊,這支在觀念上,屬於幾個時代混雜的部隊,沒有共同的後勤系統與互通的訓練基楚,各個部隊的領導人有著極其複雜的背景與不同的動機,他們還無法建立真正互信與一致的指揮系統,而後勤補給又是如此的不足與缺乏,因此一切都要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調節運作。從蔣介石對前線部隊所下達「命令」的形式與內容來看,除了是對中央軍(因為都是他的軍校學生)以外,多半都是採取「建議」與「情商」的內容與語氣,而命令的結果,對於雄霸一方的諸侯而言,通常也都是「參考辦理」而已。



蔣介石領導的抗日戰爭,最大的失敗,還不是與日軍對抗時,一些指揮與戰略布局的錯誤,他最大的失誤,應該是來自無法應付盟國的壓力,而非敵人日本的攻擊。從盟國要求組織中國戰區開始,蔣介石就陷在一連串決策錯誤的危機之中,「盟國」蘇聯硬是切斷援助中國的通路,英國又一再地延後打通緬甸的通路,造成中國根本無法得到盟國的援助,而面對戰力全面耗竭的危機。


加上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對於中國整個抗日戰力的破壞,簡直比任何對華作戰的日軍指揮官還要嚴重。史迪威對中國戰區的惡意中傷,造成盟國低估中國的戰略地位,減少對中國戰區急需之戰力的援助,史氏又積極經營、擴大中國內部的權力鬥爭,後來更造成中日最後決戰時(日軍的「一號作戰計劃」)作戰資源之嚴重誤置,結果是中國幾乎全面的慘敗,盟國也就順理成章的陰謀出賣了中國應有的權益。


在這場歷史決戰之中,日本的戰略指導原則,從速戰速決,演變為以戰養戰,最後企圖以擊敗中國作為決戰的籌碼,當然都有其設想的觀點,但是日本自始至終所犯的錯誤是,過度地低估中國抗日的決心與意志,因此日方在每項戰略實施之時,都沒有全力的投入;日本同時還要留一手以防美蘇的插手,結果日軍每次的戰略行動,也就都沒有達成其原先的設想。反觀中國方面的戰略布局,從血戰犧牲以建立抗日決心,從以空間換取時間的堅忍,從委曲求全爭取盟國的合作,前兩個掌握得相當適當,只有最後一項是錯估了盟國的立場,因此使得中國對日抗戰,最後落得一個被盟國出賣的「慘勝」下場。


平心而論,第二次中日戰爭在正面的戰場作戰中,除了少數幾場的防禦作戰的勝利之外(但是有幾場勝利對整個中日戰爭卻產生了戰略關鍵性的影響),中國幾乎都是在挨打的局面,可以說是屢敗屢戰(當然也是屢戰屢敗),但是中國能夠在經歷近乎全敗的挫折之下,仍然堅持地打下去,這種民族的毅力,可以說是曠古罕見的;而日軍雖然多數都能取得戰場的勝利,但是卻一直拿不出全力結束中國作戰的決斷,在和、戰之間,徘徊掙扎,最終將戰力消耗殆盡,從這裡可以看出日本沒有成為決定歷史的大國格局。而就戰略的層次而論,則是中國的持久戰略取得全盤的優勢,日本的速戰速決戰略,一直被中國拖著而成為空想,日本甚至不知道該如何結束這場戰爭。



歷史上戰爭勝敗的主導關鍵,是在於政略與戰略的高下。只有在戰略上,能夠主動與支配整個戰局,才會導致最終的戰爭勝利,而在戰場上的一些勝負表現,實在是兵家常事而已。中國是在戰爭的各個層次上,都落後於日本,但是中國一直掌握戰略的主動,中國人不怕犧牲,結果獲得了最後勝利。假如用最為簡單的方式來歸納中日之戰的勝敗基本原因,那麼就是中國做到了「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中國也決不停止抗戰」,但是日本做不到「一億人玉碎」的犧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幸福的勝子 的精彩文章:

二戰五大坦克排行榜,出乎你的意料
作古的歷史:二戰德軍炮兵部隊,老照片下的真實記錄

TAG:幸福的勝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