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食品和農業生產系統正經歷歷史性變遷

中國食品和農業生產系統正經歷歷史性變遷

圖片來源:pixabay.com

2018年2月21日,Nature旗下唯一的食品刊物Science of Food刊登了崔凱博士的社論文章《縱論中國糧食安全》。中國基本上解決了14億人吃飯的問題,未來必須考慮資源、環境和人口之間的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中文譯文如下:

撰文 | 崔 凱 蘇 梅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誰來養活中國?1994年Brown博士的同名書籍引發全世界對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關注。時至今日,對於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而言,這依然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大事。糧食生產需要綜合考慮投入、產出、倉儲和消費需求等諸多要素。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國曾經多次經歷饑荒和食物短缺,政府甚至為此在1955-1993年實行了糧食配給制度。1981年,伴隨著土地承包制的推出,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釋放,中國糧食總產量從1982年的3.54億噸增長到2017的6.18億噸,超過了同期人口34%的增速。

今天,中國用7%的耕地養活了近20%的人口。然而在實現這一目標的同時,也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國的化肥施用量增長了三倍。而化肥的利用率僅為32%,遠低於55%的世界水平,更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與此同時,中國的水資源也面臨利用率低、水質低下和分布失衡等現實問題。中國的人均水資源僅為2050立方米,僅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25%。農業灌溉消耗了中國60%的可利用水資源,用水效率卻僅為30-40%,遠低於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在北方一些區域,由於水資源短缺,不得不過度開採地下水資源用於農業灌溉。如何實現糧食安全和資源、環境和可持續農業之間的平衡,是擺在中國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戰略議題。

放眼未來,提高糧食產量必須更多的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資源投入。中國正在積極著手土壤改良、降低耗水量和控制化肥施用量。正在加速推進的土地流轉體系將孕育大型現代農場,規模種植效應將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伴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精準農業可以使糧食產量再提升10%。更進一步,如果轉基因作物(主要是玉米和大豆)在中國被允許商業化種植,將會為糧食增產和提高資源利用率提供保障,同時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減輕環境壓力。

在中國的三大主糧中,小麥、水稻和玉米的自給率約為95%。與之相對應,大豆和牛奶、白糖等農產品則需要從國外進口。中國的大豆進口量從1995年的30萬噸飆升到2017年的9500萬噸,佔全球大豆貿易的2/3。為什麼會是大豆?大豆單產要遠低於其它主糧,僅相當於小麥的1/3 、水稻的1/4和玉米的1/5。中國進口的近1 億噸大豆,相當於8億畝耕地的產量,佔18億畝耕地總面積的40%。用進口大豆節約出來的耕地來種植相對高產的主糧作物當然是最合理的選擇。

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未來中國究竟需要多少糧食?答案取決於中國的人口增長。1980年,中國政府施行了嚴格的"一孩政策",當時基於1.8的生育率預測中國人口在2050 年將達到16億。現在看來這一預測存在很大誤差,事實上中國的生育率已經下降到不足1.4。鑒於即將到來的老齡化和低生育率問題,政府在2015年廢止了"一孩政策"。有些人口學家曾預測二胎政策出台後,在未來十年每年會帶來新增人口200-400 萬。然而面對高昂的撫養成本,很多家庭依然放棄生二胎。2017年末中國的人口僅為13.8億。預計中國的人口峰值將出現在2025 年,總人口約為14.2 億。彼時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2025以後,中國的人口將呈下降趨勢,在2050 年減少到12 億人,到2100年甚至下降到6 億人。

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也會對糧食生產和消費帶來影響。2017年中國的城鎮化率達到58%,並會在2025年和2050年分別達到65%和80%。未來從事糧食生產的會是誰?伴隨著人口數量趨於穩定和老齡化趨勢,未來需要一批受過良好教育的現代職業農民來完成食物的生產、加工、包裝和儲運。

中國的人口在達到峰值後,糧食需求也將開始呈現下降趨勢。根據中國的糧食消費結構,直接食用的穀物僅佔30%,大量穀物被用於加工食品和動物飼料。從2014年到2016年的三年時間,中國食品消費量總體穩定。肉類 、牛奶和啤酒消費量甚至分別下降了4%、6% 和7%。這說明中國的食品消費已經達到或接近峰值。這個結論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得到解釋:中國人飲食結構總體偏素,人均糧食達到400 公斤/年即可滿足消費需求。中國在2004年就達到了350公斤/年,2010年達到400公斤/年,2015年達到450公斤/年。 你可能不會相信,中國的肥胖人群數量已經是世界第一。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只需要像過去三年那樣穩定在6億噸以上,就能夠保證人均糧食供給達到430 公斤/年的水平。

還需要說明的是糧食浪費。由於設備和管理粗糙,中國有約1/6的糧食損耗在加工和儲運環節。在超市管理和消費環節也存在大量的浪費現象。未來伴隨著糧食加工領域的產業升級和公眾節約意識的不斷提升,糧食的損耗和浪費會有降低空間。

綜上所述,中國的食品和農業生產系統正在經歷歷史性的變遷,這種變遷還將持續幾十年。近年來,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國家糧庫"糧滿為患"和農民"賣糧難"的問題。由於供給過剩,2017年的玉米價格相對於2015年已經下降了約35%。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中國計劃從2016年到2020年在北方"鐮刀彎"地區減少5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這大約相當於中國3%的耕地面積。這些舉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政府對糧食安全的信心。打個比方:如果把糧食安全比喻成一場抗洪戰役,糧食產量是"堤壩",人口增長就是"洪水"。儘管在未來若干年,水位依然處於高位,但過去三年堤壩已經經受住了洪峰的考驗,今後水位將會逐漸下降。因此,我們對中國未來的糧食安全持謹慎樂觀態度。接下來,中國更需要關注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

蘇梅,生物化學與營養學博士,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食品與農業研究中心主任。

《知識分子》獲授權刊發。

製版編輯: 核桃林|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科學春秋:李森科主義的復活?警惕科學淪為政治
女老師教學不如男老師?學生評價的性別偏見 | 繆斯夫人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