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農業政策面臨的挑戰

中國農業政策面臨的挑戰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

目前中國農業政策面臨的挑戰並不在於能不能更多地增加生產,而在於生產出來的產品能不能適應市場需要、能不能在國際上有競爭力,這是中國農業和糧食安全面臨的最突出問題。因此,迫切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未來全球競爭格局下,保障中國的農業和糧食安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二要加快農業體制創新。從農業科技創新角度看,儘管中國農業有很大發展,但從單位面積產量、單位面積使用的投入品數量來看,和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大豆,中國是大豆的故鄉,20 世紀以前中國曾經是世界上大豆產量最高、出口最多的國家,但目前中國大豆產量在世界上排第四位,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2015 年中國進口大豆約8200 萬噸,佔到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4%。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長期以來中國對大豆的科研投入不夠,因此中國大豆單位面積的平均產量正在與世界平均水平拉開越來越大的差距。

20 世紀80 年代,當時的黑龍江小麥畝產僅300 斤,如今畝產800 斤、1000 斤不足為奇。那時候玉米每畝地只有350 斤的產量,如今可以達到1200 斤甚至1500 斤。但唯獨大豆,當時畝產達到210 斤到220 斤,如今還達不到250 斤。和其他糧食品種相比,中國農業科研部門對大豆的研發投入是不夠的。對於農民來說,沒有一個好的品種,就導致經濟效益下降。很簡單的道理:東北農民種大豆,國家制定的目標價格是每斤2.4 元,如果畝產250 斤,種1 畝大豆的毛收入就是600 元。而玉米畝產1200 斤,2014 年國家在東北實行的玉米收儲價是每斤1 元,種1 畝玉米的收入可以達到1200 元,相當於大豆毛收入的2 倍。所以,農民不願意種大豆,願意種玉米。於是,大豆越種越少,不得不更多地依靠進口,而玉米越種越多,甚至多到賣不出去的地步。

這背後的問題看起來是市場問題、價格問題,核心還是科技問題。中國要想提高農業競爭力,不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是沒有出路的,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各國之間應該更多地加強農業技術領域的交流合作。

(摘自《中國經濟報告》2016 年第12 期《完善農業政策,推進結構改革》)

農業環境科學

用科學的力量 保護農業環境

研究 觀點 專訪 資訊 專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農業環境科學 的精彩文章:

國內外耕地培育的差異與思考

TAG:農業環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