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洪憲帝制外交|年度歷史圖書選摘

洪憲帝制外交|年度歷史圖書選摘

原標題:洪憲帝制外交|年度歷史圖書選摘






《洪憲帝制外交》


唐啟華 著


《洪憲帝制外交》一書以洪憲帝制運動期間袁世凱政府的外交為主題,使用中、英、日三方史料,主要討論帝制運動期間中、英、日三國外交,兼及美、法、俄國以及德國。作者認為,洪憲帝制與全球及東亞外交密切相關。在洪憲帝制外交中,袁世凱雖有嫻熟的外交技巧,但因外部局勢的因素,最終帝制運動不被各國承認。帝制外交交涉中貫穿著英日對東亞主導權的爭奪,但英國因歐戰不利而對日妥協,最終日本取得領導地位,對中國日趨強硬。洪憲帝制外交最終導致中日關係惡化,既中日「二十一條」交涉之後,中國反日民族主義進一步發展。


以下文字受權摘自該書「袁世凱接受推戴與列強各方態度」部分。



11月下旬,各省區之國民代表選舉及國體投票陸續完成。報載帝制運動自10月初公開化以後,外交上受五國警告、參戰案、中英同盟傳言等衝擊,帝制熱望者之氣勢已為頓挫,乃到11月底又已決定實行矣。


9日外交部電陸使:


各省票決國體問題已竣,幾全體一致,中央亦定明日投票,並由各省委託代行立法院為國民總代表,須匯總表決票數,代國民上書政府。該院行將閉會,不能不將此委任之事即行辦竣。惟上書後政府仍暫延擱,不急施行。希以非正式密為接洽,以表誠意。上海方面平靜如常,現在軍警之力,非從前可比,必能完全擔任保持及力致治安之責。


曹汝霖又電陸使:「頃部電計達,現計代行立法院須遲數日方能上呈,若早與彼接洽,或恐於上呈之前與彼時間另生枝節,希候部續電再定期往告,至要。」

此兩電矛盾,似乎顯示中國政府內部態度參差,外交部(陸征祥)想與日本通氣,帝制派(曹汝霖)又擔心日本阻撓,想一鼓作氣造成既成事實後再與日本接洽,避免日本干涉。


10日陸使複電:「曹次長九日電悉,但年內不改制說,已由部公告各使,今政府暫緩之說,是否專指年內,抑延至明年,既以誠意相告,彼若問延至何時,似未便故以定期話相答,先乞裁示。」


11日外交部電陸使:「昨日中央表決……一致贊成君憲政府,暫緩可告以籌備需時,絕非明年一月內所能齊備,彼如何答覆,電復。」


11日陸使電:「近聞日政府已與英俄商妥,將再通牒有中國輕視友邦任意行動之說,我國改制含糊延宕,彼必故意逼我非實說不可,至大損體面;亂黨又四處煽動,對內對外似均失宜。聞歐戰或不甚久,尚祈審定時宜,以定策宣示中外,以保主權而靖人心,何如,乞裁。」


又電:「頃探悉福田與日外務討論,以軍人派主見,甚願中國改制後,一面煽起內亂,一面幫助中政府,藉以要求以元老為軍事財政最高顧問,各國除保既得權外,余均歸日本國主持。而外務則欲保持現內閣地位,希望中國暫維現狀,故日尚仍擬再發警告雲。」


「福田」指福田雅太郎,參謀本部第二部(情報部)部長,方自中國大連、上海等地考察後返抵日本。陸使不斷警告日本將加緊施壓,國際情勢危迫,然而中國推戴勸進已無法停止。


10日北京國民代表大會開會,進行國體投票,全國各省國民代表共1993人,一致贊成變更國體實行君主立憲,並恭戴袁大總統為皇帝。11日上午,參政院代行立法院開會,起草推戴書,通過後,下午呈遞給袁世凱,被袁氏咨回。參政院再次開會,上第二度推戴書,列舉袁氏經武、匡國、開化、靖難、定亂、交鄰等六大功。於「交鄰」稱:


溯自通海以來,外交之失策,不可勝計,國際之聲譽,幾無可言,以積弱衰疲之國,孤立於群雄角逐之間,托勢之危,莫此為甚,而意外變局,又往往無先例之可援,措置偶一失宜,後患輒不堪設想。惟我皇帝睿智淵深,英謀霆奮,遇有困難之交涉,一運以精密之謨猷,靡不立解糾紛,排除障礙,卒得有從容轉圜之餘地,而遠人之服膺威望欽遲風采者,亦莫不輸誠結納,貼然交歡,弭禍釁於樽俎之間,締盟好於敦盤之際,此功在交鄰者六也。


12日袁世凱接受推戴。13日袁世凱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賀。


袁氏接受推戴,改變國體問題的法律程序完成,對內有絕對把握,但尚不能一鼓作氣,走完最後一步隨即登基,惟一擔心的是外交。雖各國都表示願意承認帝制,惟因日本反對,必須小心因應,北京以籌備事繁並尊重友邦為由,落實對列強今年內不改制之口頭承諾。

朱使電白廳:「12日總統正式接受推戴,但仍執行總統職務,據總統身邊的秘密保證,我相信他不會很快登基。」


13日朱使函告:「袁世凱接受推戴……由於官僚階級的支持,總統離登基只差一步。此事進行快速,可能是要趕在日本阻止之前造成既成事實。……我得到梁士詒秘密保證,明年1月1日登基之傳言並無事實基礎。」


13日外交部電駐外各使館,稱袁世凱接受推戴,下令:「第創造弘基事體繁重,洵不可急遽舉行,致涉疏率,應飭各部院就本管事務,會同詳細籌備,一俟籌備完竣,再行呈請施行。」


14日外交部電駐英、法、俄公使:「表決國體推戴皇帝之手續,國民雖已完竣,政府尚未宣布施行,民國主權本在國民,國民公決之國體,政府無可反對,推戴固辭不獲,既為民意亦自義無可諉,惟所以諭令籌備暫為延擱,不即布告施行,即是尊重友邦友誼勸告之意,希用不正式手續告外部。」


同日統率辦事處通電各省區:國體已定,「至外交方面,亦須妥為接洽,以免承認遲延,交際為難。日本忌我改行帝制,曾約其協商國勸告暫緩,而各國意見參差,無甚力量。其國元老派、軍人派又均反對其政府勸告之舉,惟東京報紙造謠恫嚇,無奇不有,則皆浪人派之技倆。我如自內延緩,是適受其干涉,國將不國;如立即宣布登極,是拒之太甚,亦慮其難堪,必將阻撓承認。……大典……不妨從容籌行,庶對內對外兩得其全」。


12月底,除了日本之外,協約列強都想儘快承認帝制,以壓制叛亂,並避免讓德奧佔先,頻頻與日本接洽,日本則堅持登基與承認應分開處理。28日格林電白廳:今天我問外相他對中國建議2月3日登基之決定如何(你於12月21日與日本大使談話時強烈支持)。外相說中國公使星期日來訪,建議2月7日登基,但他沒有答覆。他認為登基與承認應有所區別,對前者可定出日期,正式承認應晚一點,看袁世凱維持秩序之承諾是否達成而定。他不擔心德、奧先承認。我說也許美國及其他中立國會追隨德國行動。他說他認為承認仍應遲些,他近日為國會忙碌,無暇仔細思考此事,但他會研究日本駐倫敦大使的報告,並與內閣商議。我說俄國外交大臣同意葛雷若延遲承認會有危險之看法。對於雲南,石井說未有進一步報告,要看動亂是否蔓延到鄰近各省。


法國也同意儘快承認帝制,28日胡使電:「二月宣布國體,遵二十一日電告法外部,據稱兩國交好,法必儘力贊成早日承認,俟三十日國務會議再切實奉復。並稱當與英俄接洽,然兩國必與法同意雲。」


義大利支持儘快承認帝制,29日格林電白廳:義大利大使今天來訪,接到訓令支持英俄儘快承認,明日會去見外相。我告訴他昨天與外相會談之要旨,請他告訴我外相告訴他什麼。今日閣議可能討論此事,外相可能會告訴意使日本政府明確之決定。


但因護國軍起事,討論登基或承認無太大意義,一切要看袁世凱能否平定亂事。29日白廳電格林:日本大使說駐北京法使告訴日使:反帝制叛亂蔓延到鄰近南方與西南方各省,兩師川軍加入雲南。我說我未聽說動亂蔓延,接到最近的報告是袁世凱自信可掌控形勢,現在只能走著瞧,討論登基或承認看來沒有意義。


29日日使井上訪葛雷,談中國局勢情報,葛雷雲朱使報告動亂並無向雲南以外擴散之徵兆,若真如法國情報波及西南各省,則事態頗重大;就中國要求陰曆正月登基之事,葛雷雲只能暫持形勢觀望,除非中國督促,朱使可對本問題暫不處置。

30日白廳電格林:「在中國局勢更明朗並奉有訓令之前,你不應對外相在帝制問題上施壓。」


31日英國大使拜訪石井,談及中國問題,石井云:雲南事件前途不可預見,今日暫持形勢觀望;英大使云:本國政府訓令持同樣意見。


1916年1月1日格林電告白廳:今日與外相在皇宮見面,他說收到日本大使類似之報告,要我告訴你:他與你持同樣看法。他對朱爾典向日使傳遞雲南情報表示感謝。日本已派遣山縣初男大佐赴雲南任軍事顧問,受命與英國總領事保持接觸,經由英國總領事向北京英使報告。


山縣初男為日本陸軍之「中國通」之一,為士官學校十二期畢業生,與蔡鍔、唐繼堯等有舊。


協約列強觀望中國局勢發展,俄國擔心德奧先承認,建議各國承認帝制,並邀中國加入協約國。1月1日布坎南電:「俄國外交大臣願意將中國帝制事擱置,但考慮到若德國承認帝制,則我們不應剋制。」


4日朱使電:今日俄使受訓令找我及法使討論,建議邀中國加入協約國,以壓制德國在華陰謀,英法使都同意俄使意見。


1月6日俄國大使訪外務次官幣原,談及:關於中國帝制問題,在雲南事件平定前,日英兩國政府執觀望態度,對中國政府最近之詢問暫不回答,俄國政府現決定執同一態度。但難保中國政府到2月上旬,不待四國政府回答,斷然宣布帝制,關係國之間對處理方針有交換意見之必要,詢問石井意見。應思考袁世凱宣布帝制時,德奧不必說,中立國也會承認新政府,義大利確信德奧先承認為不利,若四國拒絕承認,與中國關係決裂,是否為上策,此際應好好研究。


同日布坎南電告白廳:俄國政府通知,日本政府認為若中國宣布帝制,並不表示協約列強要承認新政權,列強可持保留態度而獲利。然而日本的建議會給協約國帶來嚴重困難,俄國政府認為袁世凱會立即得到德奧及中立國家(包括美國)之承認,協約國與中國的關係會極端微妙,他們無法提出拒絕承認之合理理由;而且革命分子會因列強拒絕承認帝制而得到道德上之支持,導致與我們的目標——安定國內與重建秩序——越行越遠。最後,俄國政府認為對抗德國在華影響與陰謀的成功機會將極大削弱。袁世凱若在此關鍵重要問題上受協約列強的輕忽,將會越發感激德國的支持登基。


7日朱使電告:俄國政府的判斷很合理,且合乎我對局勢的評估;日使今天告訴我,中國駐東京公使5日告知日政府,袁世凱將於2月初登基,他問我是否認為中國在認真規劃此步驟,我說所有跡象全指向這個方向;無論袁世凱強行推動此事有多愚蠢,我們必須承認他,或是將面對他從政壇消失,中國更加不安。日使說有建議在南京舉行第二次投票,決定要帝制還是共和。我說九成國民只要安定的生活,上述建議是走向麻煩最近的路。他問我,若袁被承認,是否可鞏固其權威讓全國統一。我說承認帝制,會有更好的機會走向安定;若德奧及中立國立即給予承認,協約列強將處境尷尬。


同日葛雷電駐義大利大使:「意使詢問有關承認中國帝制之事,我告訴他:我們正在諮詢日本政府意見。意方表示傾向於承認,但會同意我們的任何決定。」

8日,日置益報告石井外相,「英、法、俄三使主張陰曆正月初承認帝制,中國政府對五國代表提出陰曆正月上旬將實行國體變更,並著著準備,本使連日與英、俄、法三公使接觸,探詢對本問題之意向,三使在下述兩點意見一致:


(1)中國政府為保持對內對外面目威嚴,必要儘速消除不安定狀態,一致人心歸向,以十分之權威維持國內秩序,不能宣布帝制再從正月上旬延期;


(2)袁世凱在歐戰爆發後對協約國表達好意,一旦登基,敵國必會在適當時機實行承認,袁氏會對德奧酬以好意態度。


英俄公使認為以雲南事件爆發,進一步勸告帝制延期之理由並不充分。原來中國政府對五國保證維持國內秩序,且今日準備已近完成,各國毋寧加速承認帝制。總之,維持中國秩序之方法,是讓現政府使用其十分權威,他國不束縛其任何自由。俄國公使尚稱,中國既事實上無視五國勸告著著進行帝制,更進一步勸告,若無暗示使用高壓,無法強制有效。法國公使稍持不同見解,雲南事件理論上可為延期勸告之理由,但懷疑其效果,中國不顧勸告實行帝制的話,到底要不要承認。英國公使明言,袁世凱目前之地位是帝制計劃遂行,或全然退出政壇兩者之一,無其他進退之途,故萬一帝制不得實現,為自身體面必定去職,出現無政府狀態,對中國及各國是為大不幸。日本對於中國參戰問題,擔心會秩序紊亂,因此反對三國提議,這一點要考慮。要之,三國公使傾向承認陰曆一月中國政府宣布帝制,且相信一旦宣布,德奧必然承認。謹供卓參。日本政府對雲南事件爆發及相關之帝制承認問題目下慎重商議中,確定方針後,請早日電示」。


英國希望日本能承認帝制,10日白廳電格林:我們完全同意俄國政府6日的意見,雲南最近之報告蠻樂觀,我相信叛亂會很快平息。你應通知日本外相我們的看法及俄國看法,表示我們感到此事意見紛紜,如果動亂不蔓延,我們希望日本政府認真考慮承認的可行性。我們不同意日本認為協約國可由保留而獲利的觀點,德奧似不會堅持要取得某些特權,如在外交團之優先,以交換首先承認。


10日格林函告:大隈接受《國民》採訪,關於中國局勢,日本對華友善勸告,歐美列強對日疑慮降低。日本將在雲南設立領事館,即使動亂擴大,也不需動用日本軍隊,在沿海沿江派遣部分艦隻即足以保護日僑及外僑安全。


11日朱使電告:唐繼堯9日告訴英國總領事,他不急於求和平,如果可安排雙方各自讓步最好;一個絕對條件是:袁世凱不稱帝。中國人民已經長大,拋棄天子的觀念了,恢復帝制會給中國帶來動亂。(極機密)我讓總統知道雲南希望和平的意願,但我未見有任何安排的可能。


11日葛雷晤見井上後電格林:日使的情報是革命宣傳已到漢口,革命分子致力於利誘廣東軍隊。外交次長曹汝霖告訴日本書記官,貴州不穩,部分江西部隊加入雲南。日本大使說:承認帝制的考慮有道理,但離陰曆正月初尚有一個月,還要看形勢如何發展,才能做出決定。我說我並不強推現在要做出決定,如果中國發生嚴重動亂,會改變此問題的前景,但我們願意與日本保持聯繫,日本在華有特殊利益與影響。俄、意大使都問過我的意見,我告訴他們正與日本討論中。你應通知日外相,我現在提出問題的目的是保持接觸,當要做決定時,可速做安排。


井上的報告是:11日應葛雷之邀往訪,渠雲10日俄國大使基於本國訓令提出中國帝制問題備忘錄:


中國方面2月初宣布帝制,德奧及美國必定同時承認,中立各國也會承認,1協約國各使館會處於尷尬立場,2協約國方面為何時才承認,躊躇或有對革命黨鼓勵意味之誤解之虞,俄國政府考慮徑行承認中國帝制,請英國外交大臣考慮。

英外交大臣對俄使稱,英國政府先要與日本政府協議後才能決定,會考慮俄國兩點意見,但前提是目下動亂不擴大。此外,義大利大使稱在德奧後承認帝制於我方不利,同樣的來商談,我也如對俄使般回答,視關於雲南方面動亂後續消息而定;俄國政府提出之要點,我方有同感,會儘早訓令格林大使徵求石井意見。井上云:恰接石井密電,動亂有波及他處之模樣,將來之事無法預料,離2月上旬尚有一個月,不知到時有何變化,石井會考慮貴方之希望,但很難立即答覆。葛雷雲希望能儘速回答。


12日早,格林會見石井,傳達白廳訓令。石井說他保持個人看法,對於我們對中國的關係,若僅因德國及中立國可能立即採取行動,協約國就倉促承認,將會是威望上的損失。何況目下還不可能斷言云南局勢的發展。我說以上觀點相當程度上是感情作用,主要的基本事實是:袁世凱明顯想在2月初登基,如果如此,我們要怎麼做?這是袁一生的加冕時刻,若我們讓他失望,將永遠失去他的友誼。若我們明確承認,將鞏固他的友誼。我們這種道德上的鼓勵,既可將敵人抵制我們的計劃一軍,也會動搖革命者的計劃——他們寄望於我們保留或延緩承認,從我們的介入中獲利。最後,我問外相:若袁世凱因我們保持目前態度而自政壇消失,他認為誰可取代袁的地位?中國的命運將如何?我認為目前是外相對英國建議及俄國意見加以考慮,給予承認的適當時機,尤其是雲南最近報告更是有幫助。外相說他明天會將你的意見向內閣提出。


然而,日本政府不接受英俄意見,反對立即承認帝制。13日石井外相電告井上,正式回復英俄備忘錄:顧慮德奧承認,並非決定全局政策之準繩;鑒於最近中國動亂有擴大之模樣,日本政府必須做出決定。


英國印度部張伯倫(Austen Chamberlain)也支持誘導日本承認袁世凱。13日印度部密函白廳:「有關中國恢復帝制承認袁世凱登基事,若追隨日本延遲承認,會與中國政府疏遠,致使藉由中國合作壓制敵國陰謀的前景破滅,事關印度重大利益。因此張伯倫相信可誘導日本修正對此事觀點,防止中國投入敵國懷抱。」


18日白廳函複印度部:「收到貴部13日有關中國恢復帝制,正式承認袁世凱登基事。外交大臣一直儘可能朝此方向努力。」


總之,到1916年1月英俄仍主張承認帝制,以壓制德國在華勢力,甚至讓中國參戰。日本則一方面堅持保留觀望態度,一方面援助反袁勢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歷史評論 的精彩文章:

影像|一個英國皇家建築師畫筆下的大清帝國
米沃什:穿越20世紀

TAG:東方歷史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