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梵高這人到底有什麼好?

梵高這人到底有什麼好?

今天的話題是梵高。

我一直對梵高這個人充滿疑惑,其實近幾年《星月夜》正在越來越成為某種消費品,甚至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拿梵高來說,其作品在他身前生後的巨大差異讓人吃驚。

對梵高的了解沒有那麼多,停留在他的作品和畫家生平的階段。但是就我淺層的美術理解,總感覺梵高的精神是斷裂的不連續的。或者是情感過於強烈了,讓人喘不過氣。甚至有些時候,《星月夜》背後意識的流動、精神的空虛與對現世的審視讓我感到焦慮。就梵高這個人而言,他缺愛,缺乏世人的愛與認可,缺乏私生活的愛與包容。然而他的兄弟待他可謂是不錯了,卻暴露出他揮霍無度的性情;高更與他有數年之交,卻激發出他心中的嫉妒與不滿。看到《麥田裡的烏鴉》的時候,可以明白這個人的精神已經被社會、被自己灼燒殆盡了,留下的只有混沌的意識、破碎的情緒與失去歸屬的精神流動。時代無法回應他內心的野望。

《麥田裡的烏鴉》

然而近幾年,也不是近幾年吧,已經有好一陣了,梵高的作品越來越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星月夜》被印成各種衍生品,成為了一種可以被大眾消費的藝術品的樹凸,向下延伸到大眾,成為了某種隨手可得的通俗藝術。《星月夜》、《鳶尾花》等等彷彿可以代表某種基本的品味與選擇。同樣經歷這種消費的還有葛飾北齋《神奈川衝浪里》等等。

不經意間收穫古川雄輝同款手機殼

出於對這種現象的好奇,我向身邊的朋友們收集了答案,現整理如下:

@ Florence

一些個人想法: 梵高的畫倒讓我感覺到生命的蓬勃的力量。去年年底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近距離看過他的《鳶尾花》和 其中一幅《向日葵》,那種強對比的色彩,向上延展的構圖,真切地讓我自己感覺到燃燒著(但並不刺眼強硬)的對生活的熱愛。儘管也有一些畫作是陰翳的,比如《麥田裡的烏鴉》,但總體來說,它的用色、畫筆的質感,仍讓我感覺到蓬勃生氣。這種感覺在與中國藝術家曾梵志重新創作的一系列致敬梵高的作品的對比里顯得愈發深刻。倒是曾梵志重新創作的梵高自畫像和那幅《麥田裡的烏鴉》讓我深深感到來自現代性的焦慮,它與梵高畫作里的質樸、強烈、真誠的感覺是不同的。

@ 民俗PhD

文藝理論普遍認可的一點是,在同一歷史時期,社會心理會影響到各種文藝體裁,包括文學,美術和音樂,進而產生各種樣式不同但是暗通意曲的流派。

從這個角度來說,梵高細膩、動蕩、略帶神經質的表現方法和意識流文學的特徵有很大相似之處。最基本的就是他們所要追求和表現的都是「意識的瞬間」。

@ T

……即使天才的大腦將自己本身所想之物具象為如此紛繁的表現,仍無法實現精神的溝通。

或者可以說,缺乏理性的精神是無法真正交流的。沒有規則進行束縛,混亂依舊只能成為少部分人所能釋義的東西,而當人們進入到同樣的狀態時,強烈的共鳴或許會引發精神的思考——即使這種思考是不健康甚至是致命的。

& 梵高本人的答案:

「當我畫一個太陽,我希望人們感覺它在以驚人的速度旋轉,正在發出駭人的光熱巨浪。當我畫一片麥田,我希望人們感覺到麥子正朝著它們最後的成熟和綻放努力。當我畫一棵蘋果樹,我希望人們能感覺到蘋果裡面的果汁正把蘋果皮撐開,果核中的種子正在為結出果實奮進。當我畫一個男人,我就要畫出他滔滔的一生。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種無限的、深刻的、真實的東西,我將不再眷戀人間。」

From《親愛的提奧》

看完朋友們的回復,愈發覺得當時選這個話題還真是有趣。

當時代碾過,繪畫作品越來越與個人情感相結合的時候,梵高或許真的實現了一種將個人的精神圖景再現在畫面上的奇蹟。當我們看到夜空中點狀連接的星月夜的時候,彷彿都能感覺到腦內光感的遊離,血液的流動,感受自己情緒的蜷聚、收縮與流淌。

Florence提到了曾梵志,這讓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想法。《星月夜》的本質是一種孤獨的瞬間。世界鴉雀無聲,只有星空流動的汩汩的聲音。我想起曾老師在初畫面具系列的時候,作品中曾經陳述的當代人的異化感,孤獨感,與情緒的扁平。會不會是因為我們在變得越來越孤獨,《星月夜》才能在無數個夜晚喚起我們憐惜的情緒,從我們扁平的心緒中壓縮出一種無力感。

也許梵高本人並不會意識到,他的畫在平躺了這麼久以後,會被這樣一大片孤獨的人拾起來慢慢品味(甚至想印成手機殼雨傘Pad套揣在身上)。

這樣思考過一串之後,雖然依然對這個人抱有著一種複雜的情感,卻突然覺得他其實很可愛了。

以上是一些個人的小想法。

& Happy to hear your thoughts :)

Comments welcome

pics: Loving Vincen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顆粒燒酒放映室 的精彩文章:

TAG:顆粒燒酒放映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