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書房第二講——從名門之後,到絕不為官,從追隨到否定師尊,一代書聖的擰巴人生

南書房第二講——從名門之後,到絕不為官,從追隨到否定師尊,一代書聖的擰巴人生

昨天說到了王羲之重要的一位老師衛夫人,這位女書法家不僅發掘了王羲之這樣的高足,自己本身也是實力過硬,放到今天,那絕對是學部委員級別的人文大師。這位奇女子還寫了一本關於書法的理論書籍,叫《筆陣圖》,聽到筆陣圖這三個字,是不是有點熟悉,沒錯,和諸葛亮的八陣圖就差了一個字。

如果說諸葛的八陣圖是「功蓋分三國,名成八陣圖」,那麼衛夫人的筆陣圖也是充滿了神秘氣息,內容讀起來也是有意思極了,像極了金庸先生筆下寫大理無量山中的武學秘籍,只不過更為具象,即使是我們普通人也可以讀懂罷了,我給大家簡單講一講。

衛夫人在《筆陣圖》里說筆要用什麼筆呢,要用八九月的崇山峻岭里的兔毫,墨用什麼墨呢,要用廬山的松煙,加上代郡的鹿角膠,光是看著文字想一想,就覺得滿紙煙霞,超逸脫俗,放到我們今天的朋友圈裡,那一定是秒殺眾生,牢牢站在了鄙視鏈的最頂端。

當然衛夫人絕對不像我輩這麼庸俗,她繼續用筆陣圖裡的點畫寫法,教給了王羲之受用終生的秘密,你看中國文化的密碼全部都擺在那裡,你看或不看,他就在那裡,中國書法的第一步就是筆畫,筆畫寫好了,書法大廈的基石就有了,當你站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回頭來看,書法的藝術就是黑與白的藝術,也就是線條的藝術,在最簡單的黑白兩色之間,揮灑出了億萬種可能性。如果說西方繪畫是永未完成的藝術,那東方書法就是不可複製的千變萬幻之美。

衛夫人告訴少年王羲之,你寫一橫橫要像天上那橫排千里的雲,隱隱然有氣勢,我自己以前經常告訴我的學生,這一橫要像趙州橋的弧度那樣剛柔相濟,要像杜牧《阿房宮賦》里說的「長橋卧波,未云何龍?」,現在看來衛夫人說的千里陣雲,確實更令人神往。

衛夫人還告訴小王羲之,點這個筆畫,你不要看它小,它可是要像高空墜石那樣,古人不知道地心引力,可是他和我們今天人一樣知道,從高空掉下一個微小的物體,也會有驚人的能量,而我們常說要「一波三折」的捺這個筆畫,衛夫人說要像「崩浪雷奔」,聽到這樣的用詞,我的內心都被燃動了,這哪裡是一位寫出簪花小楷的貴族女子,這簡直就是一位胸藏萬壑,氣象萬千的偉丈夫對自然,對書道的高級體悟啊!我們今天還有這樣的書法老師么?答案很遺憾,王羲之遇到這樣眼界開闊的老師,是魏晉的幸運,更是書法史的幸運。

除了好老師的教導、好門第的熏陶之外,王羲之的勤奮是一個非常重要但是非決定性因素,民間關於洗筆成墨池,入門三分等等故事已經不需要我再說了,書法其實更是思維的藝術,我們常說寧願眼高手低,不要眼低手高,意識和思考永遠要走在技法前面,才不會淪為匠,王羲之正是靠著對書法最高層級的思考,走到了書聖的位置,其中艱辛毫不下於建立一個王朝的難度,所以當作為一代帝王的李世民遇到王羲之的時候,有了跨越百年的惺惺相惜之感。我們剛才講了那麼多衛夫人的故事,那我再給大家展示一段王羲之在五十三歲那年,寫在兒時老師衛夫人筆陣圖後面的話:

「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曹登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及聊書之....。」

這是王羲之半百之後,人書俱老時候的一段獨白,某種意義上他部分否定了少年向衛夫人學習的過程,完成了一生的蝶變,他在這篇文章裡面寫到,自己已經風燭殘年,這些珍貴的書法經驗就傳給子孫,藏在密室之中吧,千萬不要傳給不該傳的人,書法的密碼就這樣一代代在王家傳承,正是這樣嚴密封閉的傳承體系,才有了唐太宗李世民那段蕭翼賺蘭亭的故事,也從蘭亭開始,又開一代帖學濫觴。

王羲之寫上面一段話是永和十二年四月十二日,距離《蘭亭序》這一偉大傑作的誕生,已經過去了三年,王羲之這一生還有五年就要離開塵世了。

這一生,王羲之雖然出身名門,字寫得漂亮極了,可是官做的不大,大家老說的王右軍,右軍就是他最後的官銜,好比咱們的詩聖杜甫,也就是做到了杜工部員外郎這樣一個閑職,大家會疑惑了,我們講王羲之的書法成就為什麼要講他的政治生涯,要知道,在古代,政治生涯和書法藝術本身就是糾纏在一起的,在王羲之身上體現的更加嚴重。

成語「東床快婿」指的就是書聖王羲之,他的老丈人是當朝太尉郗鑒,王羲之二十歲那一年,王家勢力太大,皇上就開始重用一些像刁協這樣的人,他的從伯王敦擁兵自重,從武昌兵變,殺向都城建康,他的另一個從伯王導在朝中是一品大官,兄弟鬩於牆,王導為了自證清白,就率王門子弟二十餘人赴台帶罪,王羲之就在其中,還好皇帝寬宥了他們,但是朝中對王家議論很大,同時王羲之這樣驕傲的人內心深處記住了這次自捆赴死的經歷。

王羲之32歲那一年,到了庾亮的手下當參軍,36歲本命年的時候,朝中是庾亮,王導,郗鑒三巨頭主導。庾亮找到郗鑒,希望聯合把王導的權力逼出來。王羲之是郗鑒的女婿,庾亮的下屬,王導的從子,他夾在中間很難受。有了20歲那年自捆赴死的滋味,加上王羲之作為一位追求通達快意人生的高級知識分子,名門之後,是不希望再捲入這樣的渾水中去了,他選擇了隱退。

看電影《風聲》裡面有一段,張涵予有一段空城計的唱詞,在我看來最適合寫王羲之,你們聽聽:

我本是卧龍崗上散淡的人,憑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

先帝爺下南陽御駕三請,算就了漢家業鼎足三分。

官封到武鄉侯執掌帥印,東西戰南北剿博古通今。

周文王訪姜尚周室大振,漢諸葛怎比得前輩的先生。

閑無事在敵樓我亮一亮琴音。

王羲之心裡是有千軍萬馬的,可是夾在幾股勢力當中,他是左右為難的,最終他不願意委屈自我的靈魂,朝廷幾次讓他做京城的大官,他都不願意,最後在他48歲那年,會稽內史王述的母親去世了,王述要離職守喪,王羲之獲得了一個外放的機會,就是我們常說的會稽內史,軍號右將軍,在此任上,王羲之得以暢遊風物,精研書藝,53歲那一年,王羲之也是因為政治上的一些考量,在父母靈前告誓先靈,永不在朝中為官。

唐代很多人跑到終南山去隱居,那可不是真隱居,是跑到山上,眼巴巴看著山腳下的長安城,生怕皇帝忘了自己,孟浩然「端居恥聖明」那個段子,就是活生生的案例,王羲之在這一點上做得確實比較徹底,有點失望得乾淨的意思,這種失望最後反而有點是真名士自風流、唯大英雄能本色的意思在裡面。

一個在政治上最終也沒有什麼收穫的王羲之,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找到了自己在歷史星空中的坐標,個人之不幸,千古之大幸,歷史的標尺和當下的標尺,從來不是一個刻量度。

就在我們剛才說的會稽內史這個職位上,王羲之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但是其實蘭亭序並不是一件標準意義上的書法作品,我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明日分解,王羲之最後一講。

題記:寫到王羲之最後在父母墓前發誓不再做官那段,我是流淚了,因為我太能理解一個愛惜自己羽翼的人,不能施展自我抱負的無奈,那種無奈最後全部化作了一道道美輪美奐的書法線條,陪伴著我們,感謝王羲之曾背負的所有個人痛苦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聽說看過《前任3》的情侶都分手了,沒對象的都找前任複合去了!
2018年開篇大作,六爺實操下-簡單粗暴教你5000流量快速起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