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此心安處是吾鄉-《布魯克林》觀影記

此心安處是吾鄉-《布魯克林》觀影記

春節期間,一位友人回家探母,情節有些類似《布魯克林》。

影片《布魯克林》,改編自愛爾蘭作家科爾姆·托賓的同名小說,是一代移民的故事,講述了上世紀50年代的愛爾蘭小鎮姑娘艾麗斯,在湧向美國的移民潮中,親情與愛情、夢想與選擇的故事。

一、異鄉:小鎮姑娘成長記

艾麗斯的故鄉是愛爾蘭一個叫恩尼斯科西的小鎮,風景優美,符合大部分人對於鄉鎮的美好想像;但除了給刻薄的雜貨店老闆打工之外,艾麗斯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機會;也沒有獲得知識的其他途徑。鄉黨神父在紐約布魯克林為她安排了一份工作,她將移民美國;告別很艱難,母親不舍,姐姐卻支持並鼓勵。漂移在大西洋上的旅程很艱難,搶不到衛生間,需要用水桶來解決個人衛生,還沒踏上美國就已嘗到生活的艱辛。

美國,這個無數移民組成的國家,在上世紀50年代,全世界都在往那兒移民,不僅僅是一船一船的愛爾蘭人,還有義大利人;中國早在上世紀初就往舊金山輸送一船一船的勞工和妓女了,嚴歌苓的小說《扶桑》裡邊充分描寫了這樣的場景;100年前的華人闖南洋,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紐約是歐洲移民前來的第一站,相比城市最核心的曼哈頓,布魯克林生活成本比較低,因此成為許多低收入移民的落腳之地。如果把曼哈頓比為高大上,那麼布魯克林就是矮矬窮。

面對自由女神和曼哈頓的摩天樓,面對嚴厲的海關工作人員,艾麗斯自然流露出一絲膽怯,這是懷抱美國夢的新移民的真實寫照。

踏上美國熱土,艾麗斯遇到了多數的好人幫助,她學會了化妝,學會了穿衣打扮,白天在大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晚上還上夜校獲取了會計從業資格證,一切日漸順利,感到自己終於在新大陸有了「生活」,除了需要克服思鄉之苦。

新移民的陣痛期已經過去,當初那個沒有社會經驗,對陌生人的惡意無知無覺的小鎮姑娘已然不見,美麗自信、優雅從容的白領麗人悄然誕生。

很多人在陣痛期這個節骨眼上很容易放棄,選擇逃離,幸好艾麗斯比一般的人要堅強和努力。大都會最迷人的本質就是,只要你足夠堅強、足夠努力,就有無限的機會,就能被人刮目相看,就會給你幸福的空間。與義大利裔男友托尼的相遇,是艾麗斯開始找到了心中的燈塔,她變得開心起來。

二、回到故鄉:人生急轉並出乎意料

家鄉一個噩耗傳來,最愛的姐姐突然去世,艾麗斯在痛苦中回到故鄉,告慰母親。在回故鄉之前,為了踐行諾言,她和托尼登記結婚。回到故鄉後,艾麗斯似乎更為成熟和堅強了,在姐姐原先的公司臨時被徵召開始記賬工作,這可是從前可望而不可求的工作機遇。全新的艾麗斯在小鎮顯得鶴立雞群,時尚明艷的服飾、光彩照人的面容,整個人朝氣勃勃,展露出美國女孩的精神氣質,迅速吸引了家鄉富二代吉姆的愛慕,這是母親所期待的,也是自己所能接受的。一夜之間,人生似乎什麼都有了,還需要再回新大陸去奮鬥打拚嗎?在夢中眷戀的家鄉,能「穩定」地生活,平靜而安逸。之前追求的更好的生活,彷彿就在眼前,一時之間,在艾麗斯的眼裡,家鄉的海灘也比紐約的海灘要清凈美好很多......眷戀的家鄉讓你卸下在大都市裡武裝起來的盔甲,你不用在孤獨中失聲痛哭了;艾麗斯動搖了,怎麼可能不動搖呢?!她對周圍的人隱瞞著已登記結婚的事實,把來自大西洋另一頭的信件,原封不動地藏了起來,這是一個迷失的過程。

三、重返布魯克林:艱難的選擇、堅毅的抉擇

事情又急轉直下,艾麗斯原先工作的雜貨店老闆娘突然找到她,並揭穿她已經結婚的事實。真不知道這些人或這個老太婆活著是為了什麼,千方百計、七拐八轉地託人打聽別人的隱私,並且威脅要揚言出來。

「我忘了這個鎮是什麼樣的了」,艾麗斯多麼悲傷的一句話。巫婆的威脅喚醒了艾麗斯,小鎮落後、閉塞的一面浮現出來,小鎮無所事事的人們最感興趣的是得知別人的秘密,對任何一個人的流言蜚語都可以傳播到家家戶戶,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最終,艾麗斯托尖酸刻薄的巫婆「幫助」,看清了家鄉生活的實質,也看清了自己的內心,選擇重返美國,回到布魯克林、回到托尼的身邊。在第二次漂移在大西洋的船上,新移民還在源源不斷地湧向美國,她已然是一個成熟的大姐姐,教新來的小妹妹如何克服船上的艱辛和如何順利通過入關登記。

如果沒有老太婆的威脅,艾麗斯還會走嗎?其實老太婆的尖酸刻薄只是起了催化作用,因為艾麗斯逐漸認清了,如果沒有去美國,自己不過就是小鎮上的一個普通姑娘,找不到好工作,吉姆也不會多看自己一眼。艾麗斯清楚地知道,是美國,還有托尼,才讓自己變得如此美麗,充滿魅力。

生活是一個逐漸認清、艱難選擇的過程,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有時候不那麼容易,要經過很多的考驗和挫折,才能認清現實、認清自己。

「城中床、鄉下房」,艾麗斯的內心還是掙扎了一番的,差一點點,就忘卻了婚姻、忘卻了忠貞、忘卻了長島尚未建好的新居;去與留,分明是故鄉與異鄉的撕扯交戰、安逸與遠方的熾烈爭奪。

「真正心碎的經歷,是你懷著思鄉心切的情感回到故鄉,卻感覺到格格不入時,不是家鄉變了,而是你自己變了。」科爾姆·托賓的原著如是說。

艾麗斯把自己從簡單而美好的另一種生活的想像中拉了回來,她做出了堅定的選擇。

四、他鄉成故鄉:太陽照常升起

回到布魯克林,艾麗斯知道自己多麼地愛托尼,她更愛布魯克林充滿生機的人潮和自由放飛的靈魂。

最後,在托尼工作地的路口,艾莉絲靠在牆上,兩手放背後,裙擺如同蓬勃的春天,靜靜地等待著托尼下班。斜陽揮灑,畫面很美;明天,太陽照常升起。

布魯克林已然成為新的故鄉,這是一種輪迴的鄉愁。

離開家鄉或是留下,其實不重要,知道自己要什麼,並堅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這是屬於人的成長,有代價,卻不會白費。

逃離「北上廣」也好,重返「北上廣」也罷......世界上任何一個「讓人心生嚮往的地方」,都是如此。

五、西爾莎·羅南

這部影片的畫面、構圖、服飾、色彩、配樂、演員都很出色,觀影過程中,一句台詞、一個表情,一幅畫面、一段音樂,都能直擊心底最柔軟的部分,是張力感十足的一部電影。

我得承認,觀看影片《布魯克林》,是奔著西爾莎·羅南去的,她飾演的艾麗斯,面龐精緻、氣質端莊,內心戲很足,看上去靜美的姑娘,骨子裡卻是倔強的;許多的特寫鏡頭,一個眼神一個舉動,畫面美感爆棚。

從《贖罪》到《布魯克林》,羅南長大了,這不光光是角色賦予的,羅南驚艷中帶著純美,有一種靈氣,她的表演征服了我,越看越喜歡。

六、遊子吟:此心安處是吾鄉

愛爾蘭人的移民史在美國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篇章。愛爾蘭由於一直受到英格蘭的壓迫,加之貧困和大饑荒,持續大量的移民到美國,在愛爾蘭本土,居住著約四百萬愛爾蘭人,而在美國卻有四千萬愛爾蘭裔的美國人,佔美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愛爾蘭裔在美國歷史上產生了多位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44位總統中,至少有14位總統是愛爾蘭裔。

有些已經來了幾代人了,有些來了幾十年了,他們築路修橋、建屋造樓,在充斥著夢想與淚水的土地上奮鬥終生。

《布魯克林》不僅僅是艾麗斯的個人選擇,對於成千上萬新移民而言,「你曾經離不開的家鄉,將來也會是你回不去的故里」。移民這條路,背後放棄了太多太多,需要承受的也太多太多,並不一定都會有所得,但開弓沒有回頭箭,你選擇了,並且堅持了,那才是最重要的。

離鄉的故事《布魯克林》,可以輕易跨越各種文化背景,被世人所理解,並引起深刻的情感共鳴。布魯克林,它不是一首美麗的詩,但它代表著遠方,那充滿未知、充滿希望的遠方。

現在的新移民已經何其幸福,家書不用漂洋過海,各種社交電子產品能隨時看到親友動態,高科技可以讓人天涯若比鄰。

但人終究是有情感的,有時情感會戰勝理智;在外飄泊的遊子,夜深人靜一個人的時候也會泣不成聲;再堅強,也會有一絲脆弱閃過的時候;家鄉,每每提及,如鯁在喉、如芒刺背。

故鄉、他鄉,家在何處?東坡先生早就替人說了:「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里寫過這麼兩段話:

「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著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

「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秘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在不相識的人群中定居下來,倒好象這裡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捻的一樣;他在這裡終於找到了寧靜。」

毛姆與東坡先生,異曲同工!

我們心中既有一個布魯克林,也有一個愛爾蘭小鎮。

謝謝關注和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午不休的優質時光 的精彩文章:

TAG:午不休的優質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