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拆書-《孩子:挑戰》-常規教育中的錯誤理念(1)

拆書-《孩子:挑戰》-常規教育中的錯誤理念(1)

本文摘要:

本文結合具體的實例,介紹了兒童的心理特點。目的在於和家長們共同探討發生在孩子行為背後,尤其是不當行為背後,孩子們的心理特點,輔助家長們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去發現自己的孩子。

本文分為兩部分:歸屬感引起的關注,讚美暗藏玄機。心理學的解讀有別於傳統的理念,它能夠幫助我們看到行為背後的本質,希望你在本文中有所收穫。

另外,文末有武志紅老師的心理學,請注意查收。

美國十大教育暢銷書

本書的副標題是: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由此可見,本書主要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兒童的教育問題,是從人性的角度來剖析教育背後的秘密,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本書同時還是美國十大教育暢銷書。

作者魯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他開創性的將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個體心理學發展為一系列實踐方法,直接影響了正面管教等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本書結合大量的案例向我們闡述了兒童心理學的知識,具有較強的代入感,再加上良好的翻譯,可讀性較強。全書的理論基礎是「平等的家庭關係」,強調家庭中民主、平等的重要性。

我們容易將放縱當成了自由,將混亂當成了民主。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夠擁有和享受自由,我們需要規則,規則產生限制和責任,否則將是一片混亂。

平等,並不是相同一致!平等,是雖然每個人都有能力和性格上的差異,卻有權利享受同樣的尊敬和尊重。

家長們需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這樣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狀態,也才能更好的感知他們希望以怎樣的一種方式得到認同,最終幫助孩子找到真實的自我。

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邏輯都是通過自我觀察得到的結果,是一種無意識的,憑著直覺進行的行為,他們並不知道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作為成人在掌握了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後,決不能戳穿這背後的秘密——這個工作需要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來做,心理學只是為了更好的指導家長的行為。

/ 01 /歸屬感引起的關注

博比和媽媽坐在桌子旁做著自己的事情,博比畫畫之餘卻不停的踢地板,嚴重的影響了媽媽在一旁寫信,但博比並沒有因為媽媽多次的制止而停止下來,最後媽媽不得不大打出手制止了博比的行為。

常規教育中,我們會認為這是孩子淘氣的表現,是他們的無心之舉,只要喝止住孩子的不良行為就可以了,但心理學卻不這麼認為。

孩子背後的心理邏輯是:博比想通過踢地板引起媽媽的關注,結果媽媽真的「上鉤」了,媽媽的憤怒——不管是打、是罵都是關注的表現,這便達到了孩子的目的,因此他會樂此不疲。

孩子之所有這樣的行為,歸根結底是因為:孩子最強烈的心理動機是獲得歸屬感,這樣才能建立起穩定的安全感,這是孩子的基本需求,所以一味的阻攔反而加劇了孩子不當的行為。

因此,如果媽媽用其它方式滿足了博比的歸屬感,比如,當博比安靜的玩耍時,媽媽能夠報以親切的微笑或者是讚美,孩子便贏得了這種歸屬感,他便不會用其它方式來吸引媽媽的注意。

如果踢地板的行為已經發生,制止的方式反而是對此不聞不理,因為孩子並沒有因此得到他想要的關注。但,這是否會因此引起孩子其它不當行為?畢竟歸屬感在此時並沒有得到滿足,書中給出的答案是:孩子可能因此進入四個自我判斷的誤區,這一點我們會在之後的拆書中講到。

孩子的很多行為都和獲取歸屬感有著密切的聯繫,比如,不停的問「為什麼」,故意弄哭小弟弟,在你打電話的時候來煩你,故意在牆上亂塗亂畫……他們通過這種行為引起成人的關注,來尋求自我的存在感。

但由於這種行為是自我觀察的結果,所以有時也會出現偏差。

三歲的貝絲是個快樂、可愛的孩子,她成長的很快,這讓父母很欣慰。但在弟弟兩個月大時,貝絲突然出現了行為倒退的現象,總是哭鬧,並且經常尿褲子、拉褲子。

傳統觀念會認為,孩子不聽話、胡鬧,變得不懂事兒了。

但心理學卻說:貝絲觀察到,是弟弟把父母的注意力都從她這裡搶走了——這個觀察是沒有錯誤的,但貝絲卻錯誤的認為,是弟弟通過自己的哭聲和換尿片的行為搶走了這個關注,所以她便產生了倒退的行為。

/ 02 /讚美暗藏玄機

讚美孩子是一種積極的教育態度,受到較多的推崇,但讚美並非是萬能的,裡面暗藏著大量的問題,使用不當只會成為孩子成長中的「毒藥」。

八歲的蘇珊和十歲的伊迪絲拿著成績單回到家中。伊迪絲興奮的向媽媽展示她全A的成績,並得到了媽媽的讚揚;可成績較差的蘇珊卻悄悄的將成績單藏在屋裡,並打算溜出去玩。在媽媽看到得了3個D的和1個C的成績單後,媽媽訓斥道「蘇珊,這樣的成績真讓人丟臉,你怎麼不學學你姐姐?你總是又懶惰又粗心!不能出去玩了,回屋裡去!」。

很多家長會認為,這樣的激勵會刺激兩姐妹的競爭更加激烈,而事實並非如此。受到鼓勵的姐姐,為了維持自己聰明的家庭地位,就會想方設法壓制妹妹,這進一步挫傷了妹妹的信心,讓她覺得沒有希望,同時也助長了姐姐的錯誤理解,容易為自己樹立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而自我的努力也只是為了迎合他人。

任何比較都是有害的,唯有推動孩子們內在的動力才是正確的選擇。上述案例中,兩姐妹在比較中都沒有得到正確的定位。正確的做法是:媽媽就事論事,不對姐妹倆做比較,針對蘇珊的較差的成績,低落的心情,可以幫她找出事情好的一面,比如:「閱讀上得了一個C,說明你很喜歡閱讀。」

可惜,在現實生活中,利用讚美的手段來進行比較實在是太常見了:你看看你們班小明都能認識200個字了;你看看人家明明英語說得多好……。這已然成為很多家長的隨口之詞,但家長們未必了解這背後的傷害。希望以後就此打住!

十歲的喬治是個浮躁的孩子,在學校表現一般,總是虎頭蛇尾。他有一個八歲的弟弟吉姆和一個三歲的弟弟。吉姆的興趣並不像喬治那樣廣泛,但卻能有始有終,成績也很好。喬治更樂意和小弟弟玩,卻總是和吉姆發生衝突。一天喬治正在組裝一個書架,為了鼓勵兒子堅持下去,媽媽說:「這書架真可愛,喬治,你做的太好了!」,出乎媽媽的意料,喬治反而哭喊起來,「它們不可愛,它們糟透了!」,然後跑回了房間。

這個案例中有幾個關鍵信息:喬治興趣廣泛卻總是無法堅持下去,成績一般;吉姆與哥哥恰好相反;兩人經常發生衝突。

心理學這樣分析:喬治做著不同的工作是想證明自己很忙,自己的努力是為了打敗弟弟吉姆,否則無法證明自己的價值,所以他極力追求著完美,因此困難重重,什麼工作都完不成,他其實是在逃避自己是個「不完美的失敗者」的感覺。——這件事情提醒我們,對於很多事情感興趣卻淺嘗輒止的孩子們,他們內心可能有著很多的不得已。

因此,媽媽的讚美反而激怒了他,讓他誤認為媽媽是在譏諷他,因為喬治並不認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完美的。

我在孩子拼積木時,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一次,我看到他又在構想一個新的造型,「壯壯,你拼的真棒,這個造型很有特點。」,「我拼的不好,哼!我不拼了。」原以為的鼓勵,反而讓孩子放棄了繼續的思考,我也是一臉的茫然。現在想想壯壯的情況和喬治有些類似。壯壯被一直以來的讚美所綁架,希望做出更好的作品以贏得父親的讚美;喬治被和弟弟吉姆的相處關係所綁架,希望做出更完美的作品以打敗吉姆。

更好的做法是:不去評價孩子的人性,只對孩子的作品做出評價。喬治媽媽只要說前半句話「這書架真可愛」,就好了;而我也是一樣,只要說後半句「這個造型很有特點。」,就可以了。

讚美要謹慎使用。如果孩子將讚美看成獎賞,那麼少了讚美就會讓孩子覺得被貶低;如果這個孩子沒有在每件事上獲得讚美,那麼他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這樣的孩子做事情是為了獲得讚美,而不是因為自己做出努力和貢獻而心生滿足,最終容易導致挫敗和氣餒。

p.s.關於這個問題的處理,本書更側重於理論的分析,我們將會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肯說》中做進一步的介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柔軟的石頭 的精彩文章:

拆書-《男孩不該走的路》-和男孩相處的建議

TAG:柔軟的石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