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佛的標準是什麼?

學佛的標準是什麼?

學佛有沒有標準呢?是不是皈依了,就是學佛呢?是不是少發脾氣了,就是學佛呢?或者說讀了很多的佛教經典,就是學佛呢?不見得。

當然,有的佛弟子會說,學佛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出離心,等等。這個從理論上當然是對的,但是,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就是發了菩提心呢?怎麼知道自己就是真正有了出離心呢?如此一問,估計又有好多人,內心開始犯嘀咕了。

學佛,畢竟是還沒有成佛,還是凡夫。只不過現在自己想開始學佛,或者自認為自己已經開始學佛。可是,很多佛弟子會感覺自己獨處,或者與居士善友相處還能彬彬有禮,感覺自己「修行」還不錯。結果,一到了現實中,自己的脾氣也控制不住了,自私自利的心一下子就起來了,如此,事過之後靜下來反思,就感覺自己實在是沒做到,後悔和挫敗就時常讓自己糾結。甚至,自己感覺自己成了「偽佛教徒」,進而越反思,越容易走向「人格分裂」,乃至所謂「精神錯亂」。

其實,大可不必。究其本質,一是不知道如何辯證地去看問題(一些佛弟子,基本的世間思維方式不太具備,即連基本的世間辯證法都不是很清楚)。二是本質上不清楚阿彌陀佛的無條件救度,特別是善導大師所講的「機法二種深信」。如此,就容易走向:看不清自我凡夫本質的「人格分裂」。以及基本思維方式錯誤的「精神錯亂」,或者準確地講是「思維錯亂」。

首先,從思維方式角度來分析。

從不知道到學佛,到聽聞知道想學佛,這就是學佛。知道了卻沒有去做,那就不是學佛。做了卻沒有做到,那也不是學佛。這個環境做到了,換個環境沒有做到,就不是學佛。都做到了,當然是學佛。問題是:我們根本做不到全部都能做到。因此,又不是學佛。

所以,學佛有標準嗎?既有,又沒有。是辯證的對立統一。

而我們就是在這種斷斷續續,進進退退之中學佛。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之中。

那麼,佛弟子出家了,是不是就是學佛呢?出家佛弟子是僧寶形象,是三寶之一,當然是學佛。於個體出家佛弟子來說,很多人很多時候也做不到,如同在家佛弟子一樣,如此也不能算是完全學佛。同理,也是辯證的、矛盾的統一和對立。把《矛盾論》讀一讀,就比較容易理解。就不會非黑即白地走極端,理解了就會少些糾結。

其次,是凡夫本質來分析。

比如在山上寺廟裡居士們抱團兒互相鼓勵,還總覺得自己修養不錯,一下山就成了塊八毛的凡夫俗子,乃至一言不合的市井小人。

其實沒啥,很正常。佛弟子本來就不是道德模範,也別給自己貼個佛弟子的道德標籤。因為,本來咱就是凡夫,罪惡生死凡夫。覺得自己學佛了,自己就是人間楷模。或者,有一那次沒做到什麼,就自責地認為自己是「偽佛教徒」。這都是錯誤的思維。

有個「唾面自乾」的典故。是說唐朝婁師德,在武則天時做過宰相,他的處世哲學就是忍耐,有度量。有人觸犯了他,從不在臉上露出憤怒的顏色。他的弟弟被朝廷派去守代州,在上任前向他辭行,他教導他的弟弟遇事要忍耐。他弟弟說:「哥您放心吧,有人把痰吐在我臉上,我把它擦乾就是了。」婁師德說:「我擔心的就是你這個。你把它弄乾凈,讓吐的人就感覺你是想躲避人家的怒氣,別人一看就會更想辦法,應該讓它自己幹了才是。」

不過,婁宰相和人家聖經比較起來說,那還差得很遠。聖經說:「別人打你的左臉,你把右臉也伸給他」。看看,婁相弟不過是讓人家吐了口吐沫,人家可是動手打動起手來了。當然,佛弟子也會說,本師釋迦摩尼還「捨身飼虎」,「割肉喂鷹」呢。

可是,就更別忘了我們的凡夫本質。我們就是扎個刺兒都怕得主兒,也奢望想著那自己做不到的菩薩行。當然,我們可以以此來激勵我們自己,感恩佛之恩德。所以,關鍵是看清自己,認清自己。認清自己,看清自己,就是「機法二種深信」。把這個搞清楚了,該吃吃,該喝喝。能夠多做一點,當然好。做不到,也別一天到晚糾結折磨自己。最終就是把握一點,念佛就行,如此而已。

那麼念佛有標準嗎?念佛有標準,就是稱念彌陀名號而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相信阿彌陀佛的無條件救度,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學佛的標準,可有可無,可討論也可以不用討論。但是念佛,是有標準的。念佛的標準要牢記。這就夠了。

請善知識批評指正!

南無阿彌陀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建霖 的精彩文章:

佛弟子非是等同於道德模範

TAG:陳建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