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50年前農民不識貨只賣30元,專家鑒為無價之寶,現在國家禁止外展

50年前農民不識貨只賣30元,專家鑒為無價之寶,現在國家禁止外展

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何尊

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中,有一件文物跟「中國」有莫大的關係,奈何命運多舛,曾被賣給廢舊回收站,後來被專家花了30元買回來,經過鑒定是周代的青銅器,國家至寶。現在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被永久禁止出國展出。它其實是「尊」,酒器中的一種。我國出土的青銅尊並不在少數,它的珍貴之處在於上面的銘文——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記述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之事。銘文上有「宅茲中國」四個字,是迄今發現的「中國」一詞最早文字記載。

要知道,雖然從夏商周到秦漢,再到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中國」只是古代歷朝的非正式名稱。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中國」才作為正式簡稱。但是「中國」這個簡稱影響深遠,到今天更是成為華夏炎黃子孫的精神旗幟。何尊的出現證明了,「中國」這個簡稱的出現早在三千多年前。

何尊

這件「鎮國之寶」叫「何尊」,因為製作它這件青銅器的西周貴族叫「何」,所以上海的一位專家將它命名「何尊」。

雖然《詩經》中多次出現「中國」這個辭彙,但是《詩經》里的中國本身就有很多語意,並不是只代指國家。何尊的銘文中有一段:「惟王初遷宅於成周……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大意是成王開始在成周營造都城,在此之前武王消滅商朝後,告祭於天說:『我將居住在中國,以這個地方為中心,治理天下四方之民。』」很明顯,銘文中的「中國」就是國家之意,在周武王滅商之後,「中國」的名稱已經存在了。

何尊對每個中國人而言,都是意義非凡。可是這個國之至寶,差點就被當成廢品熔化掉,多虧當年寶雞博物館的專家慧眼識珠,才搶救回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金石文「中國」

1963年8月,一個雨後的上午在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一個叫陳維的村民在雨後坍塌的土崖上發現一處亮光。他帶著妻子一起刨出個銅器。當時陳維並未看出這個銅器的價值,他和妻子本就是因為躲饑荒回到寶雞老家的,第二年就離開了。他臨走之前,把這個銅器交給哥哥陳湖保管。1965年過糧食關,陳湖把銅器背到寶雞,賣給了廢品收購站,用換得的30元買了一斗高粱。

如果何尊被當成廢品熔化了,肯定就是國家的重大損失。好在寶雞市博物館幹部佟太放發現了它,寶雞博物館的專家跑去廢舊回收站查看,斷定這是一件珍貴文物,便用30元買回去。當時因為銅尊被鏽蝕了,寶雞博物館的專家並未發現尊底的銘文,只鑒定出這是一尊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高39厘米,口徑28.6厘米,重約14.6公斤。

何尊底部銘文有「宅茲中國」四字

直到1975年,國家文物局調集全國新出土文物出國展覽,銅尊因為造型凝重雄奇、紋飾精美嚴謹而被選中。銅尊被送到北京,由上海博物館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負責清洗修復。當尊底的銘文露出來的時候,震驚了所有人。這篇122字的銘文,就是這尊青銅器的身份證明。首先,這件銅器的年代搞清楚了,銘文內明明白白地記錄了作器的原因和年代;其次,這件的銅器名字有了,因為是西周宗室貴族「何」所作的,因此馬承源將它命名為「何尊」。

千夜曾經在陝西省寶雞市青銅博物院親眼見過何尊,尊底的銘文並不是今天我們熟悉的簡體漢字,而是比小篆更早的金石文字。儘管當年作器時「中國」是指周王室統治中心洛陽一帶,然何尊銘文「中國」兩字,留下了3100多年前國家簡稱的文字記錄,意義非比尋常。

這件失而復得的國之重器,被列入首批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名單里。 何尊對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是無價之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夜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日本唯一吞併的國家,一心「回歸」中國,因蔣介石失策未能如願
民初最具爭議的政壇大佬,被袁世凱暗殺,手下小弟日後成國家元首

TAG:千夜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