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專題一】二輪複習計劃: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專題一】二輪複習計劃: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原標題:【專題一】二輪複習計劃: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考點1 古代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


知識主線

時期

核心考點

史料實證

原始社會

禪讓制:原始社會末期統治者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

1.「及禹崩,雖授益……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吾帝禹之子也』。」

史料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

答案 夏朝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2.《禮記》記述了貴族朝會的列位禮節;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階之前;諸侯,阼階(東台階)之東;諸伯,西階之西;諸子,門東。

材料反映了哪種政治制度?

答案 分封制。

3.在《紅樓夢》第九十回中,賈母說:「自然先給寶玉娶了親,然後給林丫頭說人家。再沒有先是外人,後是自己人的……」

賈母的這種思想受到哪種因素的影響?

答案 宗法觀念。

夏朝

王位世襲制:政治權力由「傳賢」變為「傳子」。

商朝

方國聯盟:商王對各地方方國控制能力有限。

周朝

(1)分封制:為鞏固統治,周王把親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加強了王權,形成了等級序列,統治效果加強。

(2)宗法制:規定嫡長子繼承製,「家國一體」,調整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強化了王權。

(3)禮樂制: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歸納總結夏商周時期是中華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時期,夏朝時期,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王位傳子制度正式開啟。商朝時期形成方國聯盟,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有限。西周時期,周王利用分封制與宗法制相結合的手段確定了一套嚴密的體系,統治效果加強。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混戰,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瓦解。


1.理解「家國同構」


(1)「家國同構」,即家庭、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會的顯著特徵。


(2)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裡。嫡長子世襲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諸子分封為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3)「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家國同構」體現了血緣關係與政治關係的融合。這種藉助血緣人倫關係來治理國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之一。


2.用唯物史觀理解宗法制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1)宗法制促使「忠」「孝」觀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華民族「國」與「家」密不可分的觀念。


(2)受宗法觀念的長期熏陶,國人養成了謙和忍耐、溫良恭敬、勤勞儉樸的社會美德和尊老愛幼、兄弟相親的社會公德。


(3)宗法制還影響著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例如:重男輕女;修族譜;後代繼承父親的「姓氏」。


(4)宗法制中「道德專制」「男女不平等」「等級觀念」「自律盲從」等成為民族進步和發展的瓶頸。尤其是道德專制導致了國人重人治輕法治,嚴重阻礙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民主法制進程。

3.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貴族政治: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國家結構。


(2)地方分權:各諸侯國有相對獨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權。


(3)等級森嚴: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大宗、小宗之間存在嚴格的政治隸屬關係。


考點2 古代中樞權力體系的變化


知識主線

時期

核心考點

史料實證

秦朝

皇帝制度:皇帝總攬一切軍政大權、皇位世襲。三公九卿制: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監察和軍事,下設諸卿負責具體事務,三者相互配合牽制,便於皇帝集權。

1.易中天在《帝國的終結》中說:「秦,雖死猶存,它死得悲壯。」

從政治上看,秦「雖死猶存」主要是指什麼?

答案 統一全國,建立中央集權制。

2.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說:「魏晉以來,中書、尚書之官始真為宰相,而三公遂為具員,其何故也?蓋漢之典事尚書、中書者,號為天子之私人。」

材料所反映的現象從本質上反映了什麼問題?

答案 君主權力的加強。

3.據《宋史》記載:「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樞密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中書、密院既稱『二府』,每朝奏事,與中書先後上殿。」

「二府」設立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答案 分割相權,加強皇權。

4.「成祖即位……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

這說明內閣實際上是什麼機構?

答案 皇帝的內侍機構,秘書機構。

漢朝

中朝:漢武帝時重用身邊的侍從建立中朝,與原來的三公九卿合稱中外朝,削弱相權。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均為宰相,既分工明確,又相互牽制,分散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尚書省下設六部,具體執行國家事務。

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分掌行政和軍事。三司分管財政,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相權。

元朝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關,其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

明朝

廢丞相:明太祖廢丞相,親掌六部,設殿閣大學士協助處理政務;內閣:明成祖設立,它是皇帝的內侍機構,皇權加強。

清朝

議政王大臣會議:清初國家大事的決策機構;南書房:康熙時為了對抗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雍正帝時設立,軍機大臣只能跪奏筆錄,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歸納總結:秦朝創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從貴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逐漸擺脫了血緣政治模式。從秦漢至明清,中樞權力體系幾經變化,從三公九卿制發展到三省六部制,廢丞相、設內閣及軍機處,體現了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的趨勢。


1.三省六部制的特點


(1)相權三分:中書省制定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執行政令,這樣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職權分明: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政令從起草(中書省)、審核(門下省)至執行(尚書省),都經由三省處理。

(3)節制君權:皇帝所頒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幹的不足。


2.皇帝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


在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中,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皇帝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兩種:


(1)分割相權。把相權一分為二(一分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牽制,從而保證皇權的獨尊。


(2)轉移相權及其機構。權力轉移的總趨勢:在決策過程中,相權由離皇帝身邊遠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邊的人(內朝或宮內的侍臣、宦官)轉移,即由遠及近(或由外到內);在執行過程中,相權由內朝(宮內)向外朝(外廷)轉移,即由內向外。


3.全面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影響


(1)積極作用


①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


②國家可以組織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的建設,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③有利於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發展,促進了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2)消極影響


①政治上:君主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這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剝奪了人民的政治權利和言論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壓制和打擊。


②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鉗制了思想,壓抑了創造力,阻礙了科技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


③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④是中國長期停滯於封建社會的重要政治原因。


考點3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知識主線

時期

核心考點

史料實證

秦朝

郡縣制:秦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的基礎。

1.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至秦漢時期……一切貴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個家,此刻變作了國家。」

答案 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2.歷史學家黃仁宇在論及西漢的統治政策時寫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大問題是帝國跨地過廣,不能全部由中央集體管制,於是採取了一種『斑馬式』的省級組織。」

這種「斑馬式」的省級組織是指什麼?為解決它帶來的社會問題,漢武帝採取了怎樣的措施?

答案 郡國並行制。實行推恩令。

3.許有壬在評價行省制度時指出:「世皇宏規遠模,立中書省總於中,分省厘於外。行省遵成憲以治所屬,決大獄質疑事皆中書報可而後行。」

其反映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答案 行省制的設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漢朝

郡國並行制:漢初實行這一制度導致王國問題產生,出現「七國之亂」。

推恩令:漢武帝推行該措施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

唐朝

節度使:唐中後期大量設置節度使,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

宋朝

通判:由文官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將地方上的權、錢、兵收歸中央。這些措施改變了藩鎮割據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從宋代開始,中央確立了對地方的優勢。

元朝

行省制度:它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

明朝

廢行省,設三司:將地方權力進一步集中到中央。

這裡的家國變化主要反映了秦漢時政治上的哪一變化趨勢?

歸納總結: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革與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這一對矛盾緊密相連。變革地方行政制度的初衷往往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從秦朝開始,地方行政制度經歷了從郡縣制、郡國並行制到行省制、權分三司,體現了地方勢力不斷衰落,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趨勢。


1.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的沿革

制度

與中央政府的關係

作用和影響

分封制

諸侯國相對獨立,並且權力和地位可以世襲

雖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一些積極作用,但容易形成割據勢力,破壞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

郡縣制

郡、縣是中央政府下屬的地方行政機構,郡、縣長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

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且經過後世的調整和補充,其積極作用愈加明顯

行省制

行省是地方行政機構,其行政長官對中書省負責

(1)由分封制到郡縣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則由宗法血緣關係到行政任命的變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進步。由郡縣制到行省制的變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區劃的變化。


(2)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從分封制、郡縣制到行省制,經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郡縣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礎上得以確立和發展,對後世影響深遠。行省制有利於各族人民交流和國家統一,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為我國明清以後的地方行政區劃奠定了初步基礎。


2.中國古代中央加強對地方管理演變趨勢


(1)由分封制到郡縣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則由宗法血緣關係到中央行政任命的變化,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由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的完成。


(2)從郡縣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駐管理的轉變,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地方權力日漸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趨勢。


3.漢至元中央對地方管轄的特點


(1)分化事權,相互牽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


(2)劃分適當的行政區域,如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3)加強對地方的監察,如漢朝設刺史,北宋設通判。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權力,如北宋將地方財政收入的大部分收歸中央。


(5)實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漢武帝的「推恩令」。


考點4 古代選官制度的不斷成熟


知識主線

時期

核心考點

史料實證

夏、商、西周

開始:夏商時期

衰落:春秋戰國時期

世官制

(1)內容:選官範圍限定為貴族,由貴族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

(2)影響:推動了奴隸社會的發展

1.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諶,以知人出名。田歆對他說:「如今應推舉六名孝廉,多有貴戚書信相命,又不好違背,我想自己選一位名士以報效國家,你助我求之。」

材料主要反映了什麼現象?

答案 察舉制的弊端。

2.馬克斯·韋伯說:「此一制度導致候補者互相競爭官職與俸祿……獲取官職的機會對任何人開放,只要他們能證明自己有足夠的學養。」

文中的這一「制度」是指什麼制度?

答案 科舉制。

3.美國當代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統治中國的是一個由學者組成的統治集團即文人學士集團,他們為中國提供了一種贏得歐洲人尊敬、羨慕的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

這種管理的有效性有哪些?

答案 提高了官員素質,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戰國、秦朝和漢初

開始:戰國

發展:秦朝

衰落:漢初

軍功爵制

(1)內容:按照軍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變法,實行二十等爵制

(2)影響:有利於國家選拔軍事人才,滿足了國家統一的社會需求

兩漢

開始:西漢

衰落:東漢末年

察舉制

(1)內容:官吏察訪適合的人才向中央舉薦,官吏任免權最終由中央掌握

(2)影響:在實行之初,按人口比例舉「孝廉」,並加以考試選用,給中小地主階級及其他社會階層提供了參政機會

魏晉南北朝

創始:曹魏

發展:兩晉

衰落: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內容:中央選擇德才兼備的官員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訪本州士人,然後依據品行、門第等將士人評列九品,作為中央選官的依據

(2)影響:推行初期,評判人才綜合考慮門第和才能,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後期,看重門第,淪為士族壟斷仕途的工具

隋、唐、宋、明、清

產生:隋

確定:唐

發展:北宋

衰落:明清

科舉制

(1)內容:廢除九品中正制,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

(2)影響:有利於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歸納總結:從漢代察舉制到魏晉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舉制,中國選官制度日趨完善,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提高了官員素質,推動了中華帝國走向繁榮。


對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評價:


(1)「世官制」將官職限定在貴族範圍內,由貴胄子弟繼承祖上的權位。此選官制度使官吏來源被貴族壟斷,不利於有用人才的選拔。


(2)「察舉制」雖在當時看來比較完善,但各方面都體現出封閉的特徵。其形式都是以官舉士,權操於上,百姓不得參與,民意無從體現。


(3)隋唐以後實行的「科舉制」雖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於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是一種文化專制,到明清時發展為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造意識的人,不利於人才培養和科技進步。


|標籤:備戰高考 二輪複習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專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考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中那些神轉折的真實故事!比影視劇還精彩!
古人買房記:岳飛真土豪,蘇軾好辛酸

TAG:高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