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和三國同樣是亂世,為何戰國沒有三國火?

戰國和三國同樣是亂世,為何戰國沒有三國火?

對於歷史,距今年代越久,文化隔閡越大,越讓人難以理解。

要知道,平王東遷是西元前771年,始皇統一在前221年。要講前後五百多年的故事,夠寫兩部美國史了。我記得《東周列國志》才一百回。而《三國》從184年黃巾之亂到279年三家歸晉才90多年。一共只有三代人左右,且絕大多數狠角色都是與曹劉同時代的,大家在一起相愛相殺了幾十年,看官就把他們記住了。可是《東周》里雖然單個故事很精彩,但幾乎每隔幾回就換主角,變成故事會了。背個單詞還要多看幾次。如果主角的名字才出現了幾頁就換了,那整本書看完誰還記得講了些啥?

參考另個流行的古典小說系列隋唐:最出彩的也就是從楊廣滅陳到李世民登基那幾十年,角色與情節基本圍繞秦叔寶、程咬金等人展開。而《東周》沒法專註寫幾十年一兩代人的故事,因為期間各個時代的重要性相對均衡,沒有哪個時代對全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東周時期,不論是禮法還是制度,還是思想,都不是今人可以理解的,例如當年齊國齊襄公被殺,導致齊國內亂,然後莒國和魯國馬上派人護送在本國為質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即齊桓公)奔齊繼位(這在春秋很常見)。你能想像三國時期,如果劉備被殺而導致蜀國內亂,然後曹魏努力護送劉禪回蜀繼位?你確定曹操不是來搞笑的?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那時大體還遵循周朝禮法制度,還講究道義和名正言順的問題,如果名不正言不順,就會被諸侯們群起而攻之的,很明顯,當時沒有誰能單挑全世界。然後當時的政治格局與後世的亂世都有所不同,後世的亂世是以統一為終極目標,而春秋更多的是以稱霸,成為強國為目標。因為春秋是分封制(也就是封建制),各路諸侯都是合法政權,都受中央(周朝)統治和承認,沒有必要都盡量避免打仗,秦以後是中央集權制,除了中央朝廷,其他政權都是非法的,大家都要為了一個合法的地位而你死我活。

其次也沒有後世病垢的某些「封建思想」,比如處女情結——春秋時代是沒有這個說法的,參見呂不韋獻趙姬時,趙姬卻非完璧,這才有後世秦始皇生父之謎。這在漢以後是不可能的,敢把非處獻給君主,那就是花樣作死。然後君主與大臣等級沒那麼森嚴,比較平等,君臣上朝是都是坐談政事的。

文化隔閡還體現在對人的稱呼,比如百里奚的兒子叫孟明視,騫叔的兒子叫白乙丙,姬昌的長子伯邑考,是不是奇怪怎麼老爸兒子不一個姓?其實是春秋時稱呼人的習慣有點不同,習慣以 字+名,地名+名 來稱呼人。所以按照今天的習慣,孟明視應該叫百里視,孟明是字,視是名,姓百里。白乙丙應該叫騫丙,白乙是字,丙是名,姓騫。而伯邑考的伯邑應該是官職(或是字?),全名是姬考。再有就是姓和氏的區別,如電影《趙氏孤兒》的主角趙武其實姓嬴,和秦始皇一個姓,趙是氏(所以不是趙姓孤兒),而男子有氏之後,就不能再稱姓。姓是不能改的,因為來源於母系社會,氏是可以改的,比如晉國六大家族中,荀氏,中行氏,智氏三家都是從荀氏分出來的。

現代人確實更熱衷於三國歷史。

從知乎上就能看的出來,連李儒這種不入流的謀士都能拉出來被分析一二,沾上三國這個話題,高票回答都會很多。而其他朝代的問題,接近無人問津。

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對歷史沒興趣的,真心沒有幾個人去閱讀歷史的原文。之所以大多數人熱衷三國的歷史,無非是《三國演義》深入人心。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提供了豐富的人物,奸詐的曹操,狡猾的司馬懿,小心眼的周瑜,機智的諸葛亮,油滑的劉備,忠義的關羽,莽撞的張飛……情節精彩,又值得回味。

俗話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怕少年人看水滸裡面打家劫舍的情節學壞,怕老人看三國太多變得更加奸詐油滑。很多人反覆看三國,就是想變得油滑機智一點,三國演義里的人物就成了各式各樣的教材,這也是其他演義類小說無法做到的。

即使完全沒學過歷史,人們也會說上幾個三國人物,以及他們的故事,時間長了,有些人自然而然就想了解歷史上真實的那個人是什麼樣子,人們對於三國歷史的熱衷,其實只是流行文化的一角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神問答|三國志11有什麼好玩的玩法?
想要單排上王者,這些意識必須具備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