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六十六夜:永遠的燈籠

第六十六夜:永遠的燈籠

題記

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萬事萬物都有其消亡的一天,但唯有祖輩的燈籠,如照亮子孫的、虔誠的光一樣,閃爍不息

那是一盞爺爺的爺爺在新年到來之際親手扎的燈籠,不知太爺爺是不是靠做手工謀生,那燈籠骨架結實、稜角端正,下面用可移動的木板托襯,用來盛放蠟燭,上面的鐵絲小巧而穩固,連接的是一根切削的光滑的木杆,上面印著一代代提著燈籠的祖輩的掌紋。鮮艷的紅紙糊滿了它的十二個面,然後再點上一顆黃色的五角星,就算放到今天和紅色絨面的圓燈籠相比,也毫不遜色。

當然在那個貧困的時代,做燈籠並不僅僅是為了喜慶,更多的是為了一種習俗——是隆重而又虔誠的儀式,也是懷緬與敬畏祖先的洗禮。

我們家族的族譜是三張畫,其中有兩張一模一樣、寬約30厘米、長約90厘米、繪著兩株象徵著富貴的牡丹花的畫,另一張是長約一米,寬約90厘米的寫著故去的祖先名字的族譜圖,多年過去,族譜的紙張早已老舊,上面爬滿了摺痕,縱橫交錯如家族的親人一樣繁衍不息。印象中最深的是父親用毛筆在族譜上寫下過去一年中逝去的親人的名字,每一筆畫都帶著莊重。直到現在我們每當過年的時候依然要供奉三天,這習俗傳承不變。

每年除夕的早晨,我們家族的親人們就開始忙活起來:男人們把畫掛到這個家族裡最有威望的人的家裡的牆壁上,女人們準備著供奉給祖先的菜品,這菜品也另有講究:供品包括水果,點心,饅頭,米飯,餃子等。一般在臘月二十八就蒸供饅頭,蒸的時候還要在饅頭上加上五個大棗,在供桌兩邊分別疊放起來,一堆五個.下面三個上面對疊兩個。供米飯要將煮好的大米飯,裝到玻璃杯子里壓實,倒在碗里,形成一個規規矩矩的圓柱狀.也是五碗。再擺上五雙筷子,五個倒滿酒的小酒杯,五大碗菜(有魚有肉,葷素搭配,色彩艷麗;擺魚,寓意年年有餘,配有生菜,年年生財),依次擺放。一般都是在年三十早上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就已經掛上家譜,擺上祭品,點燃燭火,族譜之前,輝煌而祥和。

而在天黑的時候,家族的男人們都要去村子裡路口接年,請祖先回家過年。在有這燈籠之前,太爺爺拿著蠟燭和自己的兄弟們到村口的十字路口點燃炮竹與香火。自從太爺爺做出這盞燈籠之後,他便規定:家族裡最小的男孩子提著燈籠與大人們一起接年。那時恰逢太爺爺的孫子——我的爺爺剛滿十三歲,他榮幸的成為了家族裡第一個提著燈籠去接年的人,爺爺後來對接過這盞燈籠的我說,他當時走在最前面,在這段路里大搖大擺,別提有多神氣了。

在路口燒紙之後,就要念叨祖先回家過年,磕頭禮畢。提燈回家,還有這樣一條有趣的規定:路上不許回頭,如果回頭,就說明祖先還都沒有回來,你在張望。回到家門裡,要用個棍子橫住門口,這個棍子是給祖先拴馬的用的馬樁。將所有房門打開到最大,燒幾張紙請到屋裡,來到族譜前,要點起蠟燭,燃起香火,拜上三拜,祖先算是正式接回家過年了。

燈籠就安靜的掛在門前,裡面的蠟燭徹夜不熄的燃燒著,祖先會望著,安心。

於是這團圓,有了更宏大的定義。

遠行的兒女要不顧人潮的洶湧提著這一年的思念與祝福和同樣牽掛著自己的父母相聚;為生存奔波的大人們要放下永遠干不完的活計伏下身子親著孩子們的臉頰;另一個世界的魂靈也要暫時結束遊盪,和努力生活的親人們重複一年又一年的團圓。

從把祖先接回家過年開始就要早晚給祖先磕頭,家族裡的每個人都要定時上香,除夕、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每頓吃餃子,都要給供桌上先放上兩個,以表示尊敬。

到初三晚上就要送年了,這時燈籠又要派上用場。首先家族裡的女人們要把所有供品撤掉,捲起家譜,放好備用。然後在撤掉掛家譜的位置中間貼上大福字,兩邊貼上對聯。一般對聯都是這樣寫的:"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長",「敬祖先長命富貴,孝父母金玉滿堂」。橫批:「俎豆千秋、本支百世、永言孝思」。

同樣是家族裡最小的孩子提著燈籠,身後的大人們拿著接年時用的炮竹與香火,祈求著平安與幸福,在村裡的路口不減熱鬧的送走祖先,炮竹齊鳴,香火繚繞,祖先來年在這地點依舊等著我們,回家。

一直到正月十四,再把族譜供上,再去請,到十六再去送。在煮元宵的時候,也一定要給祖先敬上。祭祖形式或有不同,但習俗一代代傳承,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就是按照這樣的規矩在春節和元宵節的兩個節日里來供奉族譜。結束這一祭祀過程後,把族譜捲起來,等明年再供。

一年又一年,族譜展開又捲起,炮竹聲響的依舊熱烈,香火縈繞在人心間。

在我剛滿十三歲那年,父親把燈籠交給了我,一如爺爺把這燈籠交給父親一樣,莊重而懷著期待。我望著這存世七十餘年的燈籠,這木杆早已不再光滑,這紅紙早已不再鮮艷,骨架卻依然堅不可摧,彷彿一個老態龍鐘的老人,虛弱的咳嗽卻還兀自前行。我們能做的只有給他換一身新衣服,用更鮮艷的紅紙包裹著光亮,指引祖先回家。

一年又一年,提著燈籠的孩子換了又換。

可燈籠依然在那裡亮著。

電影《尋夢環遊記》中有一句特別打動我:「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這部 以墨西哥亡靈節(亡靈節是用來祭奠逝去的親人和朋友的節日。他們相信逝者的靈魂會在這一天回來探望親友。)為故事背景的電影賺足了觀眾太多的眼淚。

其實「年」在某種程度上和亡靈節的意義是一樣的,逝去的親人會不會變成天空中的星星守護著我們?他們的靈魂在享樂還是在忍受著煎熬?這些問題只是我們沒有必要的猜想,因為我們還記著、愛著他們,所以才時常記掛在心上。

但他們在一年之中終會有一天回來的,不必向我們訴說離別的苦痛,只是用來相見,所以我們也願意去相信,祖先會在除夕這一天探望子孫後代,探望仍然在世的兄弟姐妹,這是我們的一個信念,就像那盞燈籠一樣,永遠存在。

在《尋夢環遊記》中亡靈回到現實和生者團圓需要通過由萬壽菊搭建的橋,而且除夕這天,家族中年紀最小的孩子提著這盞燈籠迎接祖先的到來。和萬壽菊搭建的橋一樣,這盞燈籠會永遠存在,因為信念不滅,親情不死。

我想這盞燈籠帶給我們的信念正如片中主人公米格說的那樣,不必害怕別離,只要還愛著,只要還記著那個想念的人,一定會在某一刻,以溫柔的姿勢擁抱你和你重逢。

晚安。

十三晚安館

每個熄了燈的夜,記得有我和你說晚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黃龍玉雕件2018市場趨勢如何
2017年我讀完了100本書,想跟你聊聊閱讀這件小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