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MIT: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揭曉,這兩項關乎生命的技術「亦正亦邪」

MIT: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揭曉,這兩項關乎生命的技術「亦正亦邪」

醫谷微信號:yigoonet

告別春節,迎來狗年,上班第一天,醫谷小編人模狗樣地到公司希望能為公司獻犬馬之勞(嚴格意義上是為了生活),並為醫谷讀者奉上新年第一道精神食糧。

昨日,《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評選出了2018年的「汪汪隊」——十大突破性技術,MIT編輯部表示,評選突破性技術18載,何為「突破」,就是無論大小麻煩,該技術能夠火力全開、向前沖、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那麼,到底是哪十項入選的技術是可能改變生活的、代表未來的、具有突破性的呢?它們是:3D金屬列印、人造胚胎、感測城市、共享AI、對抗性神經網路、巴別魚耳塞、零碳天然氣發電、完美網路隱私、基因占卜、材料的量子飛躍。

製圖:醫谷

在這十項突破性技術當中,有兩項耀眼的「明珠」是和人類生命息息相關的,那就是人造胚胎和基因占卜。然而,它們也正因為改變生命和改造人類的「基因」備受爭議,具有「亦正亦邪」的特質。有些人會提出重要的倫理問題,還有些人會問預見所未見對患者是福還是禍?

雖然我們還無法給出上述疑問的完美答案,但是,這並不影響科學家們探索未知、創新創造的求知慾,亦不影響這些技術帶給人類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人造胚胎(Artificial Embryos)

劍橋大學科學家2017年3月2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稱,他們首次在體外合成了人造小鼠胚胎。研究人員利用小鼠的胚胎幹細胞(ESCs)(也就是最終構成身體的成分)、滋養干層細胞(TSC)(將胎盤形成),並以細胞質基質為三維支架,通過這兩種胚胎在三維支架中信號的交聯,成功誘導出了一個可以自我組裝和交流,形態非常類似於天然胚胎的類胚胎結構。

研究小組表明,與正常發育的胚胎相比,人造「胚胎」的發展遵循同樣的發育模式。不過,雖然這種人造胚胎酷似真實的胚胎,但它不太可能進一步發育成為一個健康的胎兒。

該研究的負責人Magdalena Zernicka-Goetz博士表示,這項技術的真正意義在於了解胚胎髮育的早期階段,可以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很多人會在這個時期妊娠失敗。她說,從理論上講,類似的方法可能會被用來探索人類早期發育揭示缺陷胚胎在母體環境中的作用,這也是她們的下一步打算——使用人類胚胎幹細胞生成人造胚胎的研究。

這是研究人員第一次從幹細胞製造胚胎樣結構,而不使用卵細胞或精子細胞。這將為了解生命如何誕生提供新的可能性 ,但顯然也會引發重大的倫理甚至哲學問題。如果人造胚胎與真實的人類胚胎難以區分,我們該怎麼辦? 在它們形成痛覺之前,它們能在實驗室里成長多久? 生物倫理學家們說,我們需要解決好這些問題之後,再進行激烈地科學探索。

基因占卜(Genetic Fortune-Telling)

如果未來有一天,你的孩兒呱呱墜地的那一天,你收到他(她)的一份DNA檢測報告。這些報告將他(她)患心臟病或癌症的幾率,是否對煙草上癮,甚至是否比一般人更聰明的預測都一一列出,你會作何感想。

由於大型基因研究(部分研究涉及人數超過 100 萬人)的開展以及科學進步,得到這份報告的夢想很快就照進現實。

事實證明,大多數常見疾病以及許多行為和特徵,包括智力,都不是由一個或幾個基因產生的,基因的協同作用導致行為的協調一致(當然也會有基因突變帶來的拮抗反應)。利用大量正在進行的基因研究的數據,科學家正在創造他們所謂的「多基因風險評分」。

從事基因組數據進行預測分析的參與者包括Helix,23andMe,Myriad Genetics,BK Biobank和Broad Institute等多家公司正取得巨大進展。他們通過分析遺傳數據,可以預測智商甚至癌症等疾病的發病概率。這有望成為公共衛生保護的下一個重大飛躍。

例如,醫生們可以建議那些有更高風險罹患乳腺癌的女性多進行乳房X光檢查,而讓那些風險較低的女性少接受這些檢查。這樣做有幾個好處:首先,這能讓前者能更好地進行早診斷,早治療;其次,這也避免了後者進行不必要的額外檢查。通過合理分配醫療資源,我們有望讓最需要的人群得到更多診斷與治療。

再如,對於新葯研發公司來說,這些信息同樣重要。譬如在阿茲海默病或癌症的臨床試驗設計中,如果我們通過分析基因信息,知道某些患者更可能從中受益,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對他們進行招募。

但是,預見所未見一定是好事兒嗎?誰願意知道他們未來可能會患上阿茲海默症? 如果癌症風險指標得分低的人推遲接受篩查,然後又患上癌症怎麼辦? 多基因檢查指標評分也引發了巨大的道德問題,包括基因歧視的風險。對此,行為遺傳學家 EricTurkheimer 表示,這項新技術「讓人歡喜讓人憂」,因為基因數據用好了可以成就狗模人樣,用不好也許就真正成為人模狗樣了。

除了以上兩技術外,其他多項技術也將給我們的健康和生活帶來更多的影響。比如,實用型 3D 金屬列印技術,可以低成本、快速、定製化地應用於醫械等領域;人工智慧雲端化技術,可以降低AI使用難度、給醫療工作者帶來便利;感測城市,通過數字化、物聯網等技術可以實現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願望;量子技術,科學家可以藉此了解物質分子的更多方面信息並以此開發出更有效的藥物等等。

迎接這些技術的到來,您準備好了嗎?

文 | 醫谷

原文檢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谷 的精彩文章:

2017年度執業藥師資格考試成績已發布
Science最新發現:SAAP-148,一種新型抗耐葯菌武器

TAG:醫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