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常禮舉要》旅行

《常禮舉要》旅行

下面是旅行,旅行也有規則,也講求禮。

一、將遠行,必辭親友,祭祖辭親。

一個人要到遠地方去,一定要向至親好友辭行。所謂「遠行」,古代和現代觀念有點不同。古時候我們由台中到台北去,這就是遠行,因為古代沒有火車,沒有高速公路,用的是人力車或走路,光是路程就需要走好幾天,到那個地方還不是短時候就回來,或者是辦事,或者做生意,必須留一段相當的時間,這就是「遠行」。現在當然交通很方便,從台中到台北幾個小時就到了,不算什麼遠行。

假如你要離開這個地方,不是幾天就回來,得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那也算是遠行。過去在大陸上,從這個省份到那個省份地方廣大,沒有車輛,就是坐汽車橫跨幾個省份,也要半個月之久,這就是遠行。在這種情況之下,至親好友要向他辭行,所謂「朋友」,同門為朋,同志為友,不是泛泛之交,因為我們認識的人太多了,在機關裡邊同事那麼多,要是每個人都要辭行的話,那怎麼辦得到呢?

此外要祭祖,出遠門的時候,要祭祀家裡的祖宗。現在一般小家庭,也應該供一個祖宗牌位。在內地還是這樣的,一個村莊裡面同樣一個姓,會專門建立這個姓氏祖宗的宗詞,除宗祠以外,他還有一個祖廟,供最近幾代的祖宗,還有呢造房子時,內地有四合一的房屋,這種四合一的形式,四周都是房屋,中間有天井,在後面的正中,照例有供祖宗的位置,先所供的是已過世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等,大概這幾代,這幾代以上的就供到村莊的祖廟。再遠的就進到祠堂裡面,全族共一個祠堂,好幾層的,無論多少代數,都供到裡面。

這裡講祭祖,隆重一點是到祠堂去供祖先。現在沒有那種情形了,大致一般家裡,四合一的房子也不多見了,所以家裡必需供一個祖先的牌位,你要遠行前就要祭祖,祭了之後,再辭別自己的父母親。祭祖辭親表示孝道。祭祖是中國人的禮,中國古時候沒有其他宗教,佛教不是中國的,是從印度傳來的,研究宗教的人認為,在佛教沒傳來之前,墨家是宗教,其實墨子相信有鬼神,應該說起來,不算是一個宗教,不過他有宗教家犧牲服務的精神而已。那麼儒家注重慎終追遠,其實也不是宗教,宗教是現代的新名詞,固有文化沒有「宗教」這個名詞。

中國文化維繫我們人類道統、精神的,就是靠祭祖,這是孝道。孔子講「祭者得福」,祭是祭自己的祖宗。然而「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不是自己的祖宗而祭他,這是諂媚的行為,當然是祭自己的祖宗。為什麼出遠門要祭祖?希望祖宗在天之靈保佑他,在外一切平安,有這個道理。辭離自己的雙親,讓雙親知道我們所去的地方,所以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有必要到遠方去,要讓父母知道你到那裡。所以有辭親的禮,祭祖宗要拜,辭親也要拜,這是遠行一定要這樣。

二、到達目的地,必先拜訪有關人士。

你到了遠方去,都得拜訪有關人士,包含得很廣。比如說你到那地方去做生意買賣,走江湖更是需要,人家說:「江湖愈老,膽子愈小。」你有通天本領,那個地方有關的上下人士,都是事情成就的關鍵,任何地方都不要小看,說不定有江湖的老前輩,隱姓埋名在那兒,你不知道所以要打聽好當地有些什麼人。你要先去拜訪他,拿現在選舉來講,選舉也不簡單,選舉有人拿錢買票,但買票也不見得就成功,也有很多不買票成功的,這就是禮的關係。有關人士拜訪禮貌到了,就能夠得到支持。所以到遠方去,當然要事先瞭解那一個地方的人,問有關人物如何如何,一到那個地方就先去拜訪,向他請教,這是應有的禮貌。人就怕驕傲,一驕傲就覺得,憑我的才能到這小地方來君臨天下,一切都聽我的,其實不見得,就有人不聽,就是做官,作官在古時候是官家派的,皇帝派下來的知府、知縣,到地方作官的時候,我們以為地方上一切以他為大嗎?如果那個地方的有關人士,他不去拜訪,這些人就會給很多的阻礙,很多事就沒辦法推行。

上海過去有個文人杜月笙,大家都知道的,上海那麼大一個地方,他任何官也沒作,但是任何地方他都清清楚楚,例如某某大官身上掛的貴重東西丟了,不知什麼時候丟的,找杜月笙,他一句話,說什麼時候、什麼地點歸還,遺失東西的人到時候,到那個地方,人家把東西送到他口袋裡,他還不知道,跟玩魔術一樣。那個時候抗戰,上海是一個淪陷區,你找警員沒有用,無論是哪一道人物,沒有人不找他的,那一類人物都掌握著地方上的資源,他一句話就沒問題。這個就是有關人士。

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必得要謙虛。在那個地方,他是有關人士,一切都瞭解得清清楚楚。就是我們學道,大家都知道都是在台中講,在老師的道場,你到遠路去講講看,遠路你怎麼講法呢?不是這麼簡單的,遠路實實在在我不敢去講。

三、歸來必謁親友,或略送土物。

旅行回來的時候,要去拜謁原來出門辭行的親友,拜謁時要略送土物。土物就是該地的土產,到高雄去可以帶一點當地的土產;到國外也有地方的土產。東西不在多,一點表示禮貌就可以了。比如從國外旅遊回來,帶一包小糖果,就代表那個地方的產物,這是表示心意。

四、遠行之親友辭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贈物或宴餞。

就另一方面來講,你的親友也有遠行的,他要到遠方去,來向我們辭行。既向我們辭行的話,那我們就要去送行。要打聽他什麼時候、乘什麼交通工具,是火車站走呢?還是飛機場走?總之要有送行的表示。在送行前,或是送一些禮物,或是給他餞行,就是設宴。這是對於辭行的人應有的禮節。

五、遠方客來拜,須往答拜,或設宴接風。

遠方來的客人,專程的來拜訪,在見過面以後,我們作主人的,就要去答拜他。除了回拜之外,還可以設宴給他接風,接風就是設宴款待遠來或歸來的親友,其實就是請他吃一次。

六、旅人歸來拜,須請回拜,或設宴洗塵。

這裡講「旅行歸來」,這個旅人必然是原來住在這裡的,到外面旅行,現在才回來,他歸來的時候,前面講過「歸來必謁親友」,他來拜訪的時候,我們也要回拜,或者設宴來給他洗塵。就是旅人回來,在旅途上受一些風霜灰塵,現在給他洗塵的意思。儒家最注重就是倫常團聚,無論親戚、朋友就是倫常關係。天倫當然不必講,就是朋友團聚,也是人生一大樂事,分離是不得已的,謂佛家講「愛別離」苦,所謂愛別離就是感情好的,友誼很好,不能不離開,兩方面都感覺到不愉快,所以辭親表示對分別的鄭重其事,當回來時也要告訴親友,完全在於敦厚親友的倫常關係,。

所以自古講禮和現在大不相同,現在知禮的人還常注重,有些不注重禮的,來就來了,去就去了。有些人走了好久,後來朋友才知道。「某人怎麼好久不見面」,後來一打聽,才知道他已經離開此地很久了。這個都是受了現代風氣影響的關係。

七、受人之送行及餞別,到達所在地,須一一函謝。

要遠行之前,我們向親友辭了行,親友也給我們餞別,這一些禮彼此都做到了,那麼餞別之後,到了目的地還要一個個「函謝」,寫信回來時,也不能夠一封信把所有的名字都包括在內,大家傳閱,這個不大合適。要一人一封信,報告自己已經抵達,告訴大家那個地方的情況如何,讓這些人能夠放心。再者感謝他們的關懷、餞行,這是必有的禮節。

八、人之接風或洗塵畢,須還席。

我們從遠方回來,或者從遠方來到這個地方,親友為我們接風、洗塵。這個時候我們要還席。什麼叫還席呢?人家請我們,我們照樣要請人家再聚會。這就是借接風、洗塵還席,增厚交情。古人講五倫之中,父子、兄弟、夫婦是天倫,不能分開。現在有不孝兒,實在不能教化,做父親的就在報紙上登個廣告,與他脫離父子關係,實際上無法脫離,天倫怎麼脫離呢?兄弟也不能脫離兄弟關係。古時候有休妻的禮,沒有離婚的規矩,沒有這個法,休妻那是非常嚴重的,那不是普通的事情。除此以外,夫婦結了婚是百年好合,是終身的,也跟天倫一樣,何況有了子女之後,那更是不可分離了。現在有了子女,他意見不合還是要離婚,現在不能談啦!

夫婦、父子、兄弟就是天倫,家族的關係。家族以外就是君臣關係。君臣,拿現在是公務員,機關領導與部下的關係,就是君臣關係,這是職務上的關係。還有朋友是道義的結合,朋友他既不是天倫的關係,也不是職務上的關係,他是道義之交。朋友注重交,所以稱朋友至交。這個交包括彼此互相研究學問、修道,或是在事業上彼此能很接近,願意作朋友,這就算是交了。朋友之義在交,如果不交,就不稱為朋友。就這個「交」字來講,旅行到外面去還要辭行,還要送行,到了外面之後,經常還要有書信往來,不要失去連絡。這是朋友的可貴。所以朋友有接風、洗塵、還席,這個都是連絡感情。

九、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問諱。

境就是一個地界,《禮記》上的禮是周家定的,講的就是孔子那個時候,春秋時代周天子的天下有很多國家,這個人從這個國家到那個國家。一入邊境就要問他的「禁」,禁就是一個國家法令、規章,都必須要問明,不問明就不知道這個國家的法令,不小心就會犯了他所禁戒的事情,假定以違警罰法來說,各地都不同,南方有南方的,北方有北方的,因各地的特性不同。到了一個新環境之後,不能一下子犯了人家的禁忌,那是不行的,一定要入境問禁。

入國是問「俗」,古時候國都有城牆,你入了城要問他的「俗」。「俗」是的風俗習慣,這也是每一個國家都不同的。不瞭解這個國的家風俗習慣,就往往違反了風俗。小而言之被人笑話,大的就會遭遇人家的排斥。所以先到一個地方,總要把那個地方的習慣搞清楚,這就是禮,禮有不同的習慣。送禮是表示禮節,無論婚、喪,或是什麼慶典,要瞭解當地的風俗習慣,禮怎麼送法,應該送什麼,都有習慣的,往往我們認為這是禮,在人家看起來不是,那就壞了。所以必須要問俗。拿禮金來講,你送人家這個數目,是多是少沒關係,人家注意的是這個數字,不但中國人有忌諱,外國人也常有,他有特別喜歡的,也有討厭的。外國人有時候,不喜歡十三號,你說何以然呢?也說不出所以然來,一發生這種事,好事也被大家認為是凶事,要打聽清楚。

「入門問諱」就是無論到遠方或到近處,到人家家裡去拜訪人家,必須先問諱,諱是什麼呢?比方你拜訪這個主人,他家裡的老年人,他父母親的名字,祖父母的名字,這叫做諱。現在不講求了,做兒女的有時後介紹「我是某某人的兒子」,首先把自己父親的名字都說出來了。在古時候不是這樣,古時候稱父母名字,都是叫上下,家父上某下某,不是一下就直接把名說出來。別人也不能夠當面說人家父親的名字。

在《禮記》上講的諱,一般是父母長輩還在世時,要求還比較寬一點,可是去世以後,就一定要諱。《禮記》上註解,父母死後一百天,叫做「足哭」,事情辦完了叫足。從死那一天起百天之間,做子女的隨時都哭,沒有定時的。過了一百天以後,就不能如此,不能說想起來就哭,應該有一定的時候。從百日足哭以後,父母親的名字就要諱了,絕對不許人講。你入他的家門,要是提到人家已經過世父母的名字,就犯了大忌諱。因此作客入門前先要問問諱,問去世父母親的名字。究竟怎麼問法呢?當面問當然是不可以的。當面問主人答也不好,不答也不好。所以要先問「介紹人」,就是主人派他家裡的人,或傭人或是家裡其他的人出來,看看是什麼訪客,可以先問這個人。還有最好在拜訪之前,就打聽他家裡有那些諱,應該忌諱那些事。

十、入國不馳,入村裡必下車馬。

本來這一條是講皇帝的,古時候做皇帝是一國之君,他無論是乘車或騎馬。「入國」就是在城市裡面,「不馳」就是馬不能騎得很快,因為都市人馬來往很多,馬走得很快容易撞到人。所以古注講,入國不馳是愛護民眾。一個國家的領袖,乘了車出來都不能夠走得很快,何況一般人。所以現在一般人在都市裡邊,車開得很快,都是不合乎禮的。交通規則規定什麼樣子的汽車,在城市裡邊開什麼樣的速度,違反了這個規則,在古時候就是失禮。古時候講禮治,現在則是違反交通規則,警察就找你開罰單,遵守交通規則也是講禮。

還有「入村裡必下車馬」,到了村莊鄉里,無論是乘車或騎馬,必然要下來步行走過去。《論語》裡面講:「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也。」不要看這地方小,十幾家的村莊,說不定有高人在裡面,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在這裡隱居。我們經過這個地方,就要尊重這個地方,假如我們還是傲然地坐在車上,一直衝過去,懂禮的人就在後面譏諷了。老師講了好幾次,在內地村莊里,有些人照樣騎車、乘車,後面人家就講嫌話了。所以這個「不馳」「下車馬」既是遵守交通,也是守禮節。

旅行一共有十條。從辭親到回來,以及在外面注意的事情,保證我們都能遵照這些禮節去做,到哪個地方都會非常愉快,受到賓至如歸的禮遇。反過來說,我們到外面去,不按照這個禮,無論在本地或是遠方,必然都會遭遇到很多麻煩。這些麻煩其實都是在自己找的。自己小事注意到了,環境就好,沒注意到,環境就不好。佛家講「萬法唯心」,「心」字廣泛得很,我們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把這「心」字用到了,都是在這當中。「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亮一生做任何都非常謹慎,任何事情他都注意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事,這個事都寫在曲禮裡邊,曲禮就是曲曲折折,曲盡人情。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有時表面看不出來,心裡很微細的,必得從微細中去領略,不是粗心大意能夠體會出來的。要把一句話說好不容易,一句話說出去沒有分寸,讓對方聽起來就發生誤解,這就找出麻煩來了。說話讓人家誤會,往往解釋不清楚,這都關乎我們這個心思用到了沒有。我們怎麼樣用心呢?所以講這些禮,提出這些原則,有了原則,根據老師所開示的舉一反三,處處留心去體會,就能轉逆境。一個人處的環境好壞,完全在乎自己。尤其是受教育愈高的,往往在這方面注意得很少,這個不行。一個人受的教育越高,辦的事情也越大,這個禮若不注重,就會壞了大事。

普通小事遭遇阻礙失敗了,還沒什麼大關係,你辦的事多了,有關眾人的事情,如果遭到人家的反對,給人家破壞了,損失就大了,這個損失是自己沒有通達人情事故所致。在社會上真正的君子很少,君子之人是公私分明的,你跟他個人之間有不愉快的事,他可以放在一邊,處理公務的時候,他能不受影響還是照樣去做;但一般人就不是這樣了,普通人都是把公私加在一起,個人之間有不愉快,在處理公務的時候,他就跟你過不去,因私害公。

所以我們處人處事,無論如何自己總要謙虛,想得周到。在社會上碰釘子比較多的人,他可以體會出一點。也有些人就是年紀老了還不覺悟,他個性很倔強,什麼事都堅持己見,別人意見他不能採納,自己犯錯,還是照錯的去做,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這種人沒辦法教他,勸告也沒法勸告,他碰的釘子再多也不覺悟。我們瞭解這種情形,自己就不要這樣子,隨時要發現自己的錯誤。常常拿這幾條原則自己對照,我們是不是合乎這樣子?在人情方面,禮節方面都要做到,做得不夠時自己要補救。

不過有些情況,也不一定必須這麼做,譬如說講接風、洗塵,原則上是要做的,要誠誠懇懇的表示,但是朋友確實不喜歡,不願意接受餞別,那也不能勉強,我們的誠心誠意表示到了,他不能接受,我們也要隨順,不能說我一定要拉你來,請一餐飯,這樣也不好。當朋友從遠方回來的時候,也要誠懇地來給人家接風或洗塵,但是人家實在不願意,那也就算了。

凡是總是要盡到禮貌,禮貌盡到了,看對方的好惡如何?我不一定就要固執己見,非要這麼做不可,這樣反而違背禮的原則,禮是講什麼?講曲禮啊!曲禮是曲曲折折,不是那麼一成不變的,是原則性的,這還是靠我們自己多多留心就是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典文化 的精彩文章:

禪機故事:什麼叫美德
陰相其夫,胎教其子

TAG:慧典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