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人認為狗有靈性 歷代都將白狗視為祥瑞之物

古人認為狗有靈性 歷代都將白狗視為祥瑞之物

中國有悠久的養狗歷史。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原始人就已開始養狗。《周禮》設犬人官職,專司相犬牽犬以供祭祀。在與狗相處的漫長歲月里,人們熟悉了狗的生理特性,認為狗是有靈性的動物,有些部族甚至尊奉狗為圖騰,從而形成了豐富的狗文化,其中不乏有趣的故事。

靈性之狗。西晉文學家陸機有條狗叫黃耳,聰明能聽懂人話。陸機在京城洛陽做官帶走了黃耳,陸機因久無家信,就戲問黃耳能否傳信,並作書放入竹筒,繫於狗頸,遣狗返家。狗沿驛道賓士,飢時自己尋食,遇水則向行人搖尾乞憐,搭船而渡,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返回吳縣陸家,以竹筒示家人。家人看過信後,狗又作聲似有所求,家人作答書放入竹筒,狗又奔返洛陽。古時交通不便,自洛至吳,人需50餘天,而狗往返才半個月。唐朝詩人李賀的「犬書曾去洛」指的就是這件事。此後,陸家對黃耳更加寵愛。黃耳死後,陸家厚葬之,並立黃耳冢。

祥瑞之狗。在歷代「祥瑞志」中,狗都被列為重要的祥瑞之物。在《古今圖書集成》中就有許多以白狗為瑞祥和以獻白狗為貴的記載。在民間傳說中也有「王者仁德則見白狗」的故事。狗是吉祥的象徵,故以狗命名的不乏其人,如西漢桃陽侯叫劉狗,劉邦最喜歡的兒子劉如意別名「犬兒」,東漢梁冀有子名「胡狗」。除王侯外,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小時叫「犬子」,晉代文學家陶淵明小名叫「溪狗」。國畫大師齊白石對徐渭(號「青藤道人」)、朱耷(號「雪個」)、吳昌碩(號「缶廬」)三人的詩畫藝術十分欽佩,大有「恨不生前三百年」的遺憾。他曾說,如果能與這三人同世,他就給他們磨墨鋪紙,如果他們不要他,他就「在門之外,餓而不去」。並寫詩說:「青藤雪個遠凡胎,缶老衰年別有才。我欲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

有德之狗。民間傳說狗有八德,即忠、義、勇、猛、勤、善、美、勞。劉邦抓住了蒯通,問他當年為什麼要遊說韓信讓他背叛,蒯通回答:「跖之狗吠堯,非堯不仁;狗固吠非其主也。」這個「吠非其主」,講的就是狗的忠誠之德。《原化記》云:「饒州樂平百姓章華,元和初,常養一犬,每樵採入山,必隨之。比舍有王華者,往來犬輒吠逐。三年冬,王華同上山林采柴,犬亦隨之。忽有一虎,榛中跳出搏王華,盤踞於地,然猶未傷,乃踞而坐。章華叫喝且走,虎又舍王華,來趁章華。既獲,復坐之。時犬潛在深草,見華被擒,突出,跳上虎頭,咋虎之鼻。虎不意其來,驚懼而走。二人皆僵仆在地,如沉醉者。其犬以鼻襲其主口取氣,即吐出涎水。如此數四,其主稍蘇。犬乃復以口襲王華之口,亦如前狀。良久,王華能行,相引而起。犬伏作醉狀,一夕而斃矣。」故事中的狗為救主而與虎撕斗,繼而以鼻吸取章、王口中之噎氣,終至斃命而活其主,談來肝膽照人。

民俗之狗。我國許多民族有敬狗的習俗,這種習俗的產生大概有兩種情況:一是狗為氏族首領,是一種圖騰。如《後漢書》曰:「帝高辛氏有狗名盤瓠。時犬戎兵強,乃募得犬戎吳將軍首者,賜予少女。盤瓠得之,於是少女隨盤瓠升南山,產子男女十二,自相夫妻,後繁盛也。」養狗只為打獵攆山、看家護院,狗到老病時也不宰殺,等其自然死亡。二是狗盜谷種或者保存谷種有功。哈尼族有這樣一個神話:遠古的人類沒有五穀,天神的女兒勸父親把五穀種子傳給人,天神不聽。天神女兒為解救人間疾苦毅然將五穀傳給了人,還教人做衣服,天神大怒,將女兒變成狗貶下人間。哈尼人於每年秋收後,都要煮上新米飯,舉辦「嘗新米節」。吃飯時,第一碗新米飯要給家犬吃,以示崇敬。

在豐富的狗文化中,遠不止這些故事。然而,不論褒與貶,關於狗的故事,一直都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間傳承,而且還在繼續演繹新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萌鼠評說 的精彩文章:

大家都養過哪些寵物?

TAG:萌鼠評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