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楊不爽×美國密西西比:生活與工作都不可辜負

楊不爽×美國密西西比:生活與工作都不可辜負

撰稿:明澤黑

100多年前的一個夜晚,正值青春盛年的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開著汽船航行在流經村莊的密西西比河上。黎明悄然降臨,他看到黑色森林的銅牆鐵壁柔化為黑色,無垠的河水一泓接著一泓的敞開胸懷;水若明鏡,吐納白霧,小小的一圈一圈的,悠悠然恰如精靈。

密西西比河。(圖片來自攜程網)

2013年10月,剛從密西西比學院畢業的中國留學生楊不爽坐在行駛在密西西比河的游輪上,享受著留學以來的第一次旅行。那時,陽光照耀在甲板上,河水閃著波光,旁邊有人在跳舞,有人在唱歌。

2013年5月,楊不爽參加畢業典禮。(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陣風吹來,楊不爽覺得無比愜意,一切都好極了。「啊,要是父母在我身邊多好啊」,突然,一個想法迸進了她的腦子裡。

剝開一隻生蚝,鮮得很,「我爸肯定喜歡吃」,她想。

楊不爽在密西西比河上吃生蚝。(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那以後,「帶著父母去旅行」成為楊不爽的願望。她在美國打工賺錢,挨過一段瀕臨崩潰的日子。面對苦難,選擇承受。

而在這之前,兩年壓抑的留學生活,讓她學會了獨立,吸收了美國教育中的「創新」和「平等」的理念。

如今,她平衡著生活和工作。一邊要帶著父母去旅行,一邊要把美國的教育理念推行到中國去。

我現在很獨立,跟那個時候的經歷有關

從密西西比河出發,駕車兩三個小時,就能到達華盛頓市。這裡,就是密西西比學院的所在地了。

2011年8月,初來乍到的楊不爽心裡有落差。「其實,就是一個大農村,還是美國最窮的州」,走很遠才能見到一個房子,路上沒什麼人。賣被子的超市都難找,生活不方便。

美國著名作家福克納出生在密西西比州的一個小鎮上。他以自己的故鄉為藍本創作了15部長篇小說,寫盡美國南方的歷史變遷和個人在巨大歷史變遷時的迷惘,無助和孤立。

福克納在「山楸橡樹」。(圖片來自網路》)

一個自殺了,一個墮落了,一個壞到骨子裡,一個是天生的傻子。在《喧嘩與騷動》中,他描繪了美國南方鎮上一個名門望族逐漸沒落的故事。「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在學校,楊不爽能接觸到地道的美國南方人。她學的是藝術教育專業,一周有三次課。課上,美國同學都很熱情。課下,她想找他們練習英語口語,結果沒人理。

「美國人就是這樣,如果是跟自己有關的事情,很熱情也樂於助人。但是,跟他們無關的事情,表現得很冷漠。」

上課之外,有大把剩餘時間,楊不爽基本上都用來打工。為了上學、打工兩不耽誤,提高效率,她決定買輛車。買車是件麻煩事兒,分三步。首先,查找賣車的網站;然後,搜集出售信息;最後,去車行試駕。這回,她找中國留學生幫忙帶她去看車。看了三次都不太滿意。她還想再去看看,但遭到了一位留學生的拒絕。結果,買了那輛不太中意的車。

楊不爽的車,她說車牌號「HXF」是「好幸福的縮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大家各有各的事兒,真正困難的時候也沒有誰能幫助你」,她說,「能解決的事兒就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也沒有辦法。」

「我現在很獨立,跟那個時候的經歷有關」。

中餐館裡的眾生相

楊不爽在三個中餐館打工,其中一家是自助餐餐館。她能迅速地判斷客人能給多少小費,還通曉賺小費的技巧。

楊不爽打工的中餐館正在舉行舞龍舞獅表演。(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般情況下,白人比黑人給得多,精英階層比普通階層給得多。如果是普通餐廳,幫客人剔除魚刺,包包卷餅之類的。如果是自助餐餐廳,給客人及時續水,誇誇孩子長得可愛啦,生得漂亮呀。總之,讓客人高興吧。」

當然,也有例外。有一家五口人,每次做完禮拜,都要來自助餐餐館吃飯。男人西裝革履,女人端莊大方,連小男孩都穿著西裝,打著領結。一家人的打扮考究,得體。

不過,只點一杯飲料,分五個人喝。在美國,飲料可以續杯。「他們不像我們中國人覺得不好意思,他們覺得那是他們的權利。」吃完飯後不給小費。

「還有些美國客人有時候來餐館反映問題,你會覺得莫名其妙,但也不是故意來找茬兒。

有一次,一個美國白人拿著一盒雞蛋湯來餐館理論:湯怎麼分層了呢?給我換湯!湯裡面放澱粉,分層是正常的。「再說了,都已經喝了三分之二了,還在裡面放了好多醬油,黑乎乎的,我們不給他換。」楊不爽說,「有些美國人對自己的權利過於保護,有點唯我獨尊的感覺」。

楊不爽從中學會了保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國內工作的時候,她準時上班、下班,不加班,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好,其餘的當做個人空間。公私分得明白。

治療抑鬱的方法是面對更大的痛苦

有段時間,楊不爽覺得自己快抑鬱了。

「在美國留學的兩年都是不太愉快的體驗,整體上比較壓抑,只有一些小確幸。」比如,她的車有一個可以插磁帶的的音樂播放器,她在網上買磁帶,然後就一直等,等磁帶送到家。

畢業後,楊不爽還能在美國待上一年。「我就想著多掙點錢,回國找工作的時候,可以慢慢找」,那一年,她幾乎每天都在中餐館打工,「日子是重複的,我覺得自己都快抑鬱了。」

是一位福建女孩「拯救」了她。

福建女孩和楊不爽在同一家餐館打工,也是一個美國留學生,家庭條件不好。她的媽媽和弟弟通過「特殊途徑」來到美國,爸爸患有癌症。

有一次,炸裂的高壓鍋燙傷了她的兩條腿。她去醫院看病,交上了醫藥費,後面的費用交不起。醫院經常打電話催醫藥費,沒辦法,她只得向學校求助。天天去學校的國際學生中心,希望他們能給解決一下,找找人捐捐款。「因為她實在是交不起這筆錢,後來也不知道怎麼把這筆錢交上的。」

楊不爽聽著她的故事,覺得自己的這點困難在她面前是不值得一提。「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難處,我沒有把自己的難處放得很大。」

不應該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

2013年12月,楊不爽離開密西西比州華盛頓市,來到了佛羅里達州墨爾本市。

佛羅里達州被稱為「陽光州」,氣候宜人,遊客眾多。楊不爽在一家公司做旅遊相關的工作,帶著遊客去過幾次迪士尼樂園。那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遊樂設施。「如果能帶父母來這旅遊多好啊」,她想。

佛羅里達州的迪士尼樂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自從那次的密西西比河之行,「帶著父母去旅行」的想法越發強烈了,每次在楊不爽享受美食,美景的時候都會出現。即便回國之後,直到現在,也從未改變。這成了她努力奮鬥的目標。

除了發現今後努力的方向,美國的教育理念也讓楊不爽有所觸動。

她曾在美國的兩所學校做過實習,遇到過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趕上過「鬍子日」、「睡衣日」:這一天全校學生都粘著鬍子,穿著睡衣上課。學生們自主組織義賣活動,一個甜甜圈一美元,得來的錢捐給慈善機構。「整個學校的氛圍比較愉快,輕鬆,能激發創造力。」

學校的中國文化展台。(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讓她印象深刻的是美國教育中的「平等」。一對姐妹同時在一所學校上課,老師對著妹妹誇獎姐姐,家長氣沖沖地找過來,「你不應該比較我的孩子」。「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優點,不應該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楊不爽說,中國在這方面做得不夠。

這讓原本對教育不感冒的她喜歡上了教育,並願意在大環境的小範圍內做些嘗試。「我想為中國的教育做出貢獻,這是我留學美國之後發生的很大變化」,楊不爽對捕輿者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6部風格迥異的狗狗佳片,給春節假期宅在家的你
年年遭台灣民眾瘋搶的馬英九春聯,究竟寫了些啥?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