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題:土壤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年第2期發布

專題:土壤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年第2期發布

十九大報告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將推進重金屬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復、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加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力度等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中國科學院作為土壤科學研究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將為建設生態文明,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提供重要科學支撐。基於此,《院刊》特組織了「土壤與可持續發展」專題,針對土壤資源保護、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以期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科技力量。本期專題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張甘霖研究員指導推進。

2018年第2期

專題:土壤與可持續發展

序言

白春禮

白春禮化學家和納米科技專家。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校長。1996年任副院長,黨組成員;2004年任常務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中共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十八屆、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歐洲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等20餘個國家和地區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國微納協會名譽理事長、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首席科學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成員。擔任《中國科學院院刊》主編。

從問題到解決方案:土壤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張甘霖 吳華勇

張甘霖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中國土壤學會秘書長,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土壤發生委員會主席(2010-2014年),全球數字土壤製圖網路東亞區中心負責人,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政府間土壤專家小組" (ITPS)成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及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項。Geoderma,Soil Use and Management,《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等雜誌編委。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實施中的土壤科學與技術問題

沈仁芳 王超 孫波

沈仁芳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長期從事酸性土壤改良與利用研究。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國家"跨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副會長,Pedosphere主編,第七、八、九屆"低pH值下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系列國際會議(PSILPH)"國際指導委員會委員。發表學術論文170餘篇,主編專著2部,榮獲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獎二等獎和中國土壤學會科技獎一等獎各1項。

我國土壤污染的區域差異與分區治理修復策略

駱永明 滕應

駱永明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核心崗位教授。主要從事土壤污染與修復、海岸帶生物地球化學與風險管理研究。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組部首批"萬人計劃"入選者;科技部第四屆"973"計劃資源環境領域諮詢組成員、"『十三五』場地土壤污染成因與治理技術"重點研發計劃召集人。中國土壤學會常務理事、土壤修復專業委員會學術顧問等;國際植物技術學會副主席。曾為科技部"973 "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863"計劃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二等獎項。被授予中國土壤學會獎、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獎等稱號。

我國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與糧食安全保障

徐建明 孟俊 劉杏梅 施加春 唐先進

徐建明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國家級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長期致力於土壤化學與生物化學、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環境質量與食物安全等領域的研究。發表SCI檢索論文210篇,出版中、英文著作共7部。

我國農田土壤酸化調控的科學問題與技術措施

徐仁扣 李九玉 周世偉 徐明崗 沈仁芳

徐仁扣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土壤化學與環境保護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際科學基金科學顧問。主要從事土壤酸化機制與調控對策和土壤表面化學研究。

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與水環境保護

楊林章 吳永紅

楊林章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南京農學院土壤農化系,1984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1993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學獲得農學博士學位。1984-2012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2012年4月起,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工作;現任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後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課題等。發表論文15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12項,出版專著5部。主要從事農業面源污染髮生機制與控制技術的研究。

面向作物產量和環境雙贏的氮肥施用策略

顏曉元 夏龍龍 遆超普

顏曉元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土壤學會氮素工作組主任。長期從事土壤碳氮循環研究,成果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多次評估報告和排放清單指南採用。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日本農林水產省國際青年農業科學家獎,以及2014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生物質炭與土壤可持續管理:從土壤問題到生物質產業

劉曉雨 卞榮軍 陸海飛 鄭聚鋒 程琨 李戀卿 張旭輝 潘根興

劉曉雨南京農業大學講師。2008年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獲得學士學位;2013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土壤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

潘根興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土壤學國家重點學科首席教授。長期從事土壤有機質與固碳減排、農業與氣候變化、秸稈生物質炭科學技術等方面研究與技術發展。現任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南京農業大學生物質炭綠色農業中心主任。曾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第四、第五屆和第六屆農業資源環境一級學科召集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溫室氣體清單-濕地補充文本第二章主持。兼任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環境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歐盟生物質炭項目國際專家、聯合國環境署生物質炭可持續土壤治理項目中國專家。國際土壤有機質大會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固體廢棄物管理大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國農田土壤固碳潛力與速率:認識、挑戰與研究建議

趙永存 徐勝祥 王美艷 史學正

趙永存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土壤資源與遙感應用研究室主任。長期從事土壤空間變異性及空間預測、土壤有機碳儲量估算及尺度效應、農田土壤有機碳時空演變模擬及不確定性評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發表研究論文130餘篇,其中SCI論文70餘篇。

土壤侵蝕:從綜合治理到生態調控

史志華 王玲 劉前進 張含玉 黃萱 方怒放

史志華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定人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土壤侵蝕機理、流域侵蝕產沙過程模擬和水土保持。主編專著2部,發表SCI論文70餘篇。

我國東北黑土地保護與肥力提升的成效與建議

韓曉增 鄒文秀

韓曉增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黑土地保護研究與示範。Pedosphere和《土壤與作物》編委,中國土壤學會理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中國科學院野外台站

生態學研究支撐喀斯特區域生態環境治理與科技扶貧

王克林 陳洪松 曾馥平 岳躍民 張偉 付智勇

王克林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001年9月-2013年2月任所長,2013年9月任所黨委書記,中國生態學學會副理事長、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及《生態學報》《山地學報》《地理科學》《生態學雜誌》《中國岩溶》等刊物編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中國專家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景觀格局變化與生態過程、生態系統服務研究,主持完成的洞庭湖流域生態功能優化成果獲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西南喀斯特生態系統退化機制與適應性修復成果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科學院院刊 的精彩文章:

為了時刻關注你的健康,穿戴式人體感測器都在研究什麼?
一周科學看點

TAG:中國科學院院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