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專門做「老年型、兒童型家電」沒有必要

專門做「老年型、兒童型家電」沒有必要

這次春節回家,母親要我把自己淘汰了的大屏安卓手機給她用,替換掉小巧的 iPhone 5。即使大屏機和 iPhone 比有點兒卡,她還是很滿意。

大屏大字是老人避免不了的需求,好在手機字體可以調節,所以把年輕人用的手機「過繼」給老人就很自然。但在此之前,我專門給家裡的電視機加裝盒子,想著幫父母省點兒有線電視費,他們卻嫌太複雜而放棄了。

這符合了人們一貫的印象:年輕人喜歡學習更複雜的新技術,而老人、小孩對複雜事物的接受能力差。他們和年輕人對「操作簡單」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

那麼,是否有必要針對老年人、小孩子的特點,專門設計有別於一般家電產品的「老年型、兒童型家電」呢?

按年齡設計的家電有何不同?

有報道指出,日本和歐美地區很早就提出「老年型家電」的概念,與普通電器相比做了如下改進:儘可能減少機體上的按鍵、旋鈕的數量,並輔之以醒目易懂的說明,和清晰明了的顏色標誌等。

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就是專鍵專用,一個固定的按鍵、旋鈕就只有單一功能,而不如觸控屏幕那樣,在屏幕的某個位置,一會兒是這樣,一會又變成那樣的了。

但是,也正因為這些特殊型電器的功能要儘可能地單一,是只為了完成一種用途而設計的,例如本可由大人的手機、平板「兼任」的早教機,可能日後不用了就造成巨大的浪費。

站在一個相對年輕的觀察角度上,我認為不管是像冰箱、洗衣機、電飯鍋等生存必需的家電,還是像手機、電視等娛樂用途的硬體產品,都可以不去刻意追求按年齡搞「特殊化」。

換硬體的成本高了,不能說扔就扔

人們習慣了硬體「只換不修」,對硬體的要求也從以前追求耐用壽命長,改為專門開發多樣化的外殼和形狀,以滿足各種年齡,裝修風格的搭配,這是近年來物質生活豐富的體現。

但這樣的發展趨勢,到了「喪文化」橫行,對物質提升的嚮往又一次緊縮起來,追求「斷舍離」等簡樸環保風潮的時候,就又顯得不合時宜了。

現在,人們即使要頻繁更換手中的硬體,多半也是被逼無奈,因為舊設備隔幾年就過時了。

幾十年前生產的球面電視機,其採用的模擬電視制式在日本用了 50 年才淘汰,在中國至今仍未退出使用;但手機就被迫要縮短壽命,即使想長期使用也不行。例如距現在 4-5 年前的手機不支持 4G,而現在的手機又不支持 4-5 年後的 5G 或更高。

這樣一來,如果再在本可以不那麼依賴技術進步的機器上區分「年輕人」和「老人小孩」,那就太不值得了。

硬體要做成全年齡都適合操作的形式

反過來,老人孩子也不是完全不能適應新產品,或者說不能適應字體細小,配色模糊的硬體。儘管他們身體功能有所減弱,但對他們受過訓練(如老人年輕時)的硬體操作,相信他們會根據所謂「肌肉記憶」繼續習慣性使用。

例如開車——日本直到 75 歲前都可以繼續擁有執照,以及操作各種精密機床,只要是屬於老人同一時代的機器,諸如鐘錶修理工、驗光配鏡師等也都能熟練操作。

有報道說,一些洗衣機針對老年人彎腰不方便的特點,可在開門方式、投放衣物角度等多方面的細節上做出改變。

但實際上,洗衣機本來就應該是做成不管什麼外觀,都適合任何年齡段的人使用的設計。為年輕人設計一個開門方式,再為老人設計一個,這是滑稽可笑的。

一個優秀的產品,應該是從功能設計上,儘可能讓不管年齡、性別,甚至是否殘疾的人都可以順暢使用的,而既然能滿足更複雜的特殊需求,那麼普通人用起來只會更方便,或者只要經過一點點調整即可。

有沐浴露和爽身粉等標稱是「嬰兒用」,結果卻成為家長和全年齡段都喜歡的品種;原本為兒童準備的手環,有時被用於定位寵物(甚至是老公)。

宜家有一款兒童床,可以根據兒童是 0-3 歲,4-6 歲,還是 8-10 歲或更多,每次稍微調整一點床的長度就可以供孩子每一步成長使用。任何需要隨年齡變化而隔幾年一換的產品(例如兒童座椅和「毛毛蟲」鞋),都絕對應該向它學習。

應該區分功能設計和外觀設計

眾多已經作出的「老年型、兒童型家電」年輕人也可以操作,只是可能外觀不盡時尚,不符合審美。越是大型的、不可移動的硬體,似乎越有必要在外形上加以年齡區分。

最典型的衝突體現在房子裝修上——這讓不少年輕人和老人造成眾多小規模的家庭矛盾。而可能為孩子花大價錢裝修的「星辰大海」或「青青草原」,等孩子一長大恐怕就得鏟掉重來。

在 1990 年代末期,某北美電腦代工商曾經向迪士尼、芭比娃娃等購買授權,製作五顏六色的動畫主題機箱和顯示器,讓孩子像買一款專門玩具一樣買電腦。而演變到現在,也有類似小米手機初音限定版這樣的特殊設計。

但總體上,如果是不能給全家人使用很多年,同時不怎麼具備收藏價值的硬體,只憑其不可更換的外觀吸引人,那就可能是一種浪費。其實同樣的機箱,貼上卡通貼紙那就是「兒童型」,蓋上碎花紗布那就是「老年型」。

更進一步說,老年人也可以追求被認為只有年輕人才喜歡的性冷淡風,北美/北歐風,或者糖果色什麼的。

造成市面上只有「你媽喜歡的蕾絲電視罩」等「老年型」裝飾品的,除了歷史遺留的品味差異,還有就是那些「老年型」裝飾,可能在功能設計上確實也方便了老年人。

而伴隨著較年輕的裝飾風格一起的,可能就是更小的文字、對比度更弱的色彩搭配等問題。這就讓本來不全相關的外觀設計和功能設計,在無形中綁定了起來。

這也許是商業規律作怪,導致商家認為相反的選擇——即為老人提供年輕人風格的商品——無利可圖。但是,為什麼不先做一個老幼皆宜的功能設計,再做外觀上的突破來碰碰運氣呢?

我相信一個在功能方面適合所有年齡,又可以通過換殼等方式在外觀上實現個性化的硬體產品,不管它是什麼,都一定會大受歡迎,擁有更長的使用壽命。除了手機這個最典型的例子之外,真心希望還有更多其他硬體,也都能遵循這樣的設計思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誰能阻擋亞馬遜吞下數字時代最後一塊蛋糕?
不怕死的7-Eleven?首家無人店「X-Store」面世 開始內部試運行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