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戰後被四國分治,你了解奧地利的這段歷史嗎?

二戰後被四國分治,你了解奧地利的這段歷史嗎?

說起曾被分成幾個區域,分別由不同國家控制的歐洲城市,許多人首先想起的就是柏林,以二戰後分裂的柏林為背景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也層出不窮。而二戰後另一座與柏林命運相似的城市——維也納——卻鮮為人提起。如今提到這座城市,大家想起的是中東歐美麗繁華獨居風情的大城市,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而它歷史上長達10年的「四國分治」歷史卻鮮為人知。

維也納全景

為什麼會被「四國分治」

這要從更早歷史說起,1938年,納粹德國強行吞併了奧地利,奧地利成為了納粹陣營的一部分。

1938年的維也納街頭

1944年,納粹德國氣數已盡,蘇聯大敗德軍,自東部佔領奧地利,隨後在維也納市政廳宣布奧地利獨立脫離納粹德國版圖。4月29日蘇聯佔領軍當局將議會大廈移交給臨時新政府,奧地利算是從納粹德國中獨立出來了。

但是這種「獨立」是不徹底的,當時同盟國對奧地利的態度比較曖昧。早在1943年美國、蘇聯和英國三國外長在莫斯科簽的「莫斯科宣言」中,一方面認為奧地利是法西斯德國統治下的犧牲品,另一方面又認為奧地利不能逃辟其作為一個國家,在戰爭中同納粹德國站在同一戰線的事實。

所以當1945年納粹德國正式無條件投降後,蘇、美、英、法為首的同盟國達成協議,對奧地利比照德意志進行分區軍事佔領。1945年秋天,實際佔領維也納的蘇聯同意其他三個同盟國軍隊進駐維也納,長達10年的「四國分治」史就此開始。悲催的奧地利名義上是被解放了,實際上還是被佔領。

四國各分治了哪裡?

1945年10月,盟軍界定了各國在奧地利和維也納的管理區域:

蘇聯控制著東部地區:布爾根蘭州,下奧地利州,上奧地利州多瑙河以北的地區以及恩斯以東;

美國控制中西部:多瑙河以南的上奧地利州和恩斯以西,薩爾茨堡,施蒂里亞薩爾茨卡默古特以西;

英國控制中南部:克恩頓州,東蒂羅爾州,施蒂里亞州除薩爾茨卡默古特外;

法國作為小弟被分到了西部的北蒂羅爾和福拉爾貝格州。

而對維也納的分治以1938年的行政區劃為基礎形劃分:

蘇聯的控制範圍是2區、4區、10區、20區、21區、22區,以及維也納的邊緣地帶;美國控制了西北部7區、8區、9區、和17、18、19區;英國控制了3區、5區和11、12、13區;法國則是在英美之間的6、14、15、16區。

周邊各區都好分,那最核心的在城中心區域怎麼辦呢,似乎讓誰管理另外幾家都有意見。於是1區就由4國「聯合管理」。所謂「聯合」,其實就是「輪流」,每個國家管理一個月,每月的最後一天將管轄權交給下個國家。

用於四個國家聯合巡邏的吉普車,現存於陸軍歷史博物館

當時四個國家都做好了長期駐留的準備,充分利用各自的控制區內的歷史建築和宮殿建立了總部。

蘇聯的總部設在新文藝復興風格的愛潑斯坦宮:

美國把總部設在了當時奧地利國家銀行的建築里,一看就是決心把握經濟命脈:

英國選了個高大上的,配得上自己的傲嬌貴族氣質的美泉宮:

法國人選擇了6區的豪華酒店Hotel Kummer,雖然當時是酒店,但其實也是建於1870年的歷史建築:

分治時期的社會狀況

一個國家被另外四個國家控制,一個城市也被分成四個部分,在這裡的人們該怎麼生活呢?駐紮在這裡的四個國家之間其實也有很多利益衝突和博弈,維也納充滿了帶著形形色色目的人,是一座複雜而混亂的城市。1949年的懸疑電影《the third man》就是以這個時期的維也納為背景。

當時的人要想穿越各個佔領區之間的界限,必須出具一個由盟軍頒發的身份證明文件。這份文件由德語,英語,法語,俄語四國語言撰寫,由4個國家所有駐紮在奧地利的權力機構審核,每份文件上要蓋11個章

當年的身份證

美、英、法各國佔領區之間的通行相對寬鬆,但是這些區域和蘇聯佔領區之間的通行,流程和出國差不多。

美國管轄區邊境的指示牌

分區佔領限制了奧地利的人口流動和物資運輸,加上原本戰後勞動力的缺失和經濟蕭條,一段艱苦的生活是免不了的。雖然維也納是在戰爭後期才被捲入,受到的損失不算大,但1945年時還有大約85萬立方米的瓦礫以及許多炸彈坑,135座橋樑被損壞或毀壞。電力,燃氣等基礎設施也大面積損壞。在維也納受損的建築物中,大多數是住宅:36,851間公寓被完全摧毀,50,042間公寓因損壞而無法再使用。總共有70,000個家庭受到影響。

1945年,在戰爭中千瘡百孔的維也納

城市破敗、糧食短缺,黑市興起是普通民眾關於那段時期的記憶。根據奧地利人的回憶錄,珠寶、手錶、自行車在當時都不如糧食來的更珍貴,擁有奢侈品的人在黑市上交換食物,而什麼也沒有的窮人則只好挨餓受凍。當時城市公園的空地上種的不是花,而是土豆。

戰後物資短缺,買干土豆片的人還被要求自帶打包的紙

另一方面,無論多麼艱難,生活還是要繼續,各國的駐軍和當地生活情況稍好的人都沒有放棄享受生活,該曬太陽曬太陽,該喝咖啡喝咖啡,該跳舞跳舞,該談戀愛談戀愛。

在戰爭留下斷壁殘垣邊曬太陽喝咖啡

這段時期不少來自蘇、美、英、法的士兵與當地女性生下孩子,只是這些可憐的孩子後來並不為奧地利社會所接納,處境非常尷尬。尤其是出生在1946年至1953期間的黑人士兵和蘇聯士兵的孩子,由於種族歧視和後來冷戰中兩大陣營的強烈對立,成長過程充滿坎坷。

駐紮在這裡的盟軍不同程度影響了奧地利的戰後重建。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奧地利也是受益國之一,來自美國的援助資金加快了奧地利的戰後恢復。英國和法國在經濟方面的影響比不上美國,就熱衷於文化活動。而前蘇聯在這一時期的角色直到今天仍然有頗多爭議。按說前蘇聯從納粹德國手中奪回奧地利,應該是「解放者」,但在奧地利人眼中「解放者紅利」很快就消耗殆盡,這四個國家在奧地利人眼裡都是「佔領者」。由於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對立加上前蘇聯的高壓控制,今天的奧地利歷史學家在提到這段歷史時沒有說過前蘇聯一句好話。

前蘇聯在Schwarzenbergplatz上留下的紀念碑

隨著冷戰的爆發,維也納的形勢也一度非常緊張,劃歸美國和英國的機場都因為要經過蘇聯控制的區域而無法正常使用。所以Simmeringer Heide以及美泉宮前面的區域被作為簡易跑道,供小型飛機起降。

不過幸運的是維也納的狀況並沒有發展到柏林那麼嚴重。1955年「國家條約簽訂」,奧地利成為中立國,當年9月,四萬駐奧蘇軍撤出奧地利,西方三國剩下的軍隊也在10月撤離。奧地利終於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國家,維也納又成為一座完整的城市。

有意思的是,奧地利人自己不怎麼提這段歷史,維也納市政廳官方網站在介紹城市歷史的頁面上關於維也納早期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歷史以及後來的建設情況都有專題介紹,但是對二戰這段歷史只是一筆帶過。在其他地方介紹這段歷史時也非常簡略,信息量不大。

但是仔細想想奧地利二戰中明明是納粹陣營,卻能夠在戰後以受害國自居;明明是一個看起來實力有限的小國,卻能夠在「四國分治」各個大國的爭奪和操縱中全身而退,實現了長期的和平穩定發展,這段尷尬的歷史背後卻是智慧和幸運。

參考資料:

https://www.wien.gv.at/wiki/index.php/Besatzungszonen

https://www.wien.gv.at/wiki/index.php/Alliierte_Besatzung

https://www.wien.gv.at/wiki/index.php?title=Befreiungsdenkmal

https://www.wien.gv.at/wiki/index.php/Wiederaufbau_in_Wien_in_der_Besatzungszeit

https://de.wikipedia.org/wiki/Geschichte_Wiens

https://de.wikipedia.org/wiki/Besetztes_Nachkriegs%C3%B6sterreich

https://www.wien.gv.at/kultur/archiv/geschichte/

https://www.wien.gv.at/wiki/index.php/Besatzungszonen

http://www.mein-oesterreich.info/geschichte/besatzungszeit.htm

http://www.aeiou.at/aeiou.encyclop.b/b397245.htm

- THE END -

(以上內容由歐洲時報中東歐版駱駝刺綜編整理,圖片來自網路,轉載請註明EuroNew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戰 的精彩文章:

二戰美國拿50艘舊軍艦與英國換6個島嶼,丘吉爾:我再送你兩個島
二戰時納粹的真實歷史場景,納粹的末日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