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風:從比較視域看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

古風:從比較視域看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

古風:從比較視域看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古風  時間:2018-02-22

The Basic Features of Chinese Aesthetics from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作者簡介:古風,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揚州 225002)。

原發信息:《中國文學批評》第20173期

標題注釋:本文系揚州大學「高端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2&ZD153)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美學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獨具特色的美學。這裡所說的中國美學,包括中國古代美學、中國近代美學和中國現代美學。中國古代美學是一種傳統形態的美學,中國近代美學是一種過渡形態的美學,中國現代美學則是一種開放形態的美學。三者雖有各自的特點,又有一脈貫穿的基本精神。這些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那麼,這些基本特色是什麼呢?關於這個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美學界同仁就一直在探討,也提出了一些觀點,諸如西方美學重再現,中國美學重表現;西方美學求形似,中國美學求神似;西方美學尚典型,中國美學尚意境;西方美學偏愛崇高,中國美學偏愛優美,等等。筆者認為,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卻不全面,也欠深刻,不能夠從根本上把握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因此,1995年,筆者在談論「比較美學」時,就對這個問題發表過看法,而且還曾經與北京大學哲學系部分美學研究生討論過。①如今已經過去了20多年,筆者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有了一些新的拓展和深化。近來,學界關於「中華美學精神」展開了討論。其實,「中華美學精神」與「中國美學特色」是有內在關聯的。因此,研究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問題,就能夠加深對於「中華美學精神」的理解。這不僅對於中國美學的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而且對於建設「美麗中國」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②所以,本文從比較的視域,就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談談筆者的看法。

第一,中國美學是以「人與自然的關係」為原點而建構的美學。西方美學與我們不同,它是建立在「人與人關係」③的原點之上。這種差異不是由美學決定的,而是由文化決定的。中國文化從本質上看,是一種農業文化。就是說,農業是中國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在長期的農業生產活動中,人們要關心天氣、地貌、季節、物候、水利等情況的變化,不僅積累了十分豐富的大自然知識,而且與大自然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天為父、地為母、人為子,形成了「三才」思維模式。人們便用「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周易·繫辭下》)的方法,創造了文字、八卦、宗教、哲學、文學和藝術等豐富燦爛的中國文化。譬如,在文學藝術方面,人與自然的關係成為表現的主要題材,甚至眾多的大自然意象成為抒情言志的主要載體和道具,出現了山水詩、山水遊記、山水畫、花鳥畫和山水園林等文藝品種,成為中國文藝的基本特色。歌德閱讀中國文學作品時,就很敏銳地感受到了這種特色。他說:「他們還有一個特點,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經常聽到金魚在池子里跳躍,鳥兒在枝頭歌唱不停,白天總是陽光燦爛,夜晚也總是月白風清。月亮是經常談到的,只是月亮不改變自然風景,它和太陽一樣明亮。」④這不僅是中國敘事文學的特點,也是中國抒情文學的特點。屈原的「美人香草」,陶淵明的「東籬採菊」,謝靈運的「忘情山水」,李白的「邀月共飲」,中國文人與大自然有著深厚的情緣。他們認為,大自然是朋友,是最美的事物,是可以怡情悅性的審美場所。從孔子時代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開始,中國文人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審美傳統。他們「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文心雕龍·物色》),創作了大量優美的文學作品。因此,在中國詩、詞、曲、賦和文(尤其是明清小品文)中,遍布著大量的自然意象;在音樂、戲曲、繪畫、書法、建築、園林等中國藝術中,也遍布著大量的自然意象。如果去掉了這些自然意象,就不會有中國文學藝術了。同時,這也是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中國傳統美學就是以「人與自然的審美關係」為原點建構起來的。諸如「情景」、「意象」、「意境」、「物色」等美學範疇,又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與物游」、「感物動心」和「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等美學思想,都是人與自然的親密交往、對話和融合的產物,由此形成了中國美學的一種特色。⑤

第二,中國美學是崇尚自然意象的美學。正如上文所說,由於中西美學的原點不同,因而西方美學重視人物形象,中國美學則重視自然意象。葉朗教授將這種特點概括為:「美在意象」。⑥筆者認為,這種概括是很準確的。「意象」的內涵是「情景交融」。「情」與「意」有關,來源於「人」;「景」與「象」有關,來源於「自然」。因此,「意象」是對於「人與自然」審美關係的高度概括。所以,崇尚「意象」不僅是中國藝術的基本特點,也是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⑦在中國藝術里,形成了以下意象系列:

取之於天:日、月、風、雲⑧等;

取之於地:山、川、花、草等;

取之於植物:梅、蘭、竹、菊等;

取之於動物:龍、鳳、蟲、魚等;

取之於時間:春、夏、秋、冬等;

取之於空間:東、南、西、北等。

只要人們去欣賞中國的詩、詞、曲、賦、文、戲劇、小說、繪畫、園林等,就會發現這些自然意象無處不在。人的「情」和「意」不是赤裸裸地說出來,而是隱含在這些「象」之中,這就是「意象」。可見它一半與「人」有關,另一半與「自然」有關,是「人與自然」的審美統一。這些「意象」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澱和審美淘洗,已經成為符號化和形式化的東西了。雖然每個意象都負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卻有基本穩定的「表意」傾向。譬如,朋友結婚,畫一對鴛鴦送他們,就表示愛情幸福;老人過壽,畫一幅松樹送他(她),就表示健康長壽。中國人以自然意象為美,西方人以人體形象為美,兩者的美感差異是明顯的。正如林語堂所說:「西人知人體曲線之美,而不知自然曲線之美;中國人知自然曲線之美,而不知人體曲線之美。」⑨法國學者雅克·馬利坦也說,中國人的審美「興趣更多的不在人體美,而在風景美和花鳥美。」⑩筆者認為,他們兩人都抓住了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

第三,中國美學是重視「神韻」的美學。西方美學重在求「本質」,中國美學則重在求「神韻」。在中國美學中,「神韻」是一個很難界定的概念。南北朝時,「神韻」一詞只是用在對於人物的審美評價中,指人的氣質美和風度美;後來也用在對大自然和藝術的審美中,前者指神態美,後者指韻味美。無論是人的神韻,還是自然的神韻和藝術的神韻,都是指審美對象內在的生命、精神和意蘊。它是通過外在形式如「形」或「象」表現出來的。但是,它與西方美學的「思想」、「情感」和「意義」又不相同。西方藝術中的「思想」、「情感」和「意義」是可以用語言來表達的,而中國藝術的「神韻」則是用語言難以表達的。李漁對「神韻」論說得最好。他認為,神韻「是物而非物,無形似有形」,是處於兩者之間的東西。它不僅能讓「美者愈美」,還能夠使「媸者妍」(即丑者變美)。(11)因此,「神韻」在花的香艷里、在鳥的嬌鳴里、在美女的媚態里、在藝術的意境里。因此,古人說:「山之光,水之聲,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韻致,美人之姿態,皆無可名狀,無可執著,真足以攝召魂夢,顛倒情思。」(12)這種東西就是「神韻」。由於中國美學崇尚「意象」,所以一直以來,人們總以為中國人審美似乎只用眼睛,而不用心靈。如美國學者W.愛伯哈德說:「中國人是愛用眼睛的人」。(13)這是他看到中國審美文化里有大量的意象時得出的基本判斷。其實,他只看到了表面現象。中國人崇尚「象」是為了表現「意」,在事物的「神韻」里獲取美感。諸如「美人有態、有神、有趣、有情、有心」,(14)這是關注美女的神韻美;雪「有四美焉:落地無聲,靜也;沾衣不染,潔也;高下平鋪,勻也;洞窗輝映,明也。」(15)這是欣賞雪的神韻美。由此可見,重視「神韻」也是中國美學的一大特色。

第四,中國美學是感性與理性統一的美學。(16)西方學者雖將「美學」看作「感性學」,但實質上是在追求理性,將「美學」作為「哲學」體系的一個部分。這樣一來,西方學者或者貶低感性,或者將感性與理性對立起來,並沒有從理論上解決感性與理性的關係問題。中國美學則不是這樣。它既重視感性,又重視理性。從感性方面看,中國人認為「美」首先是能夠滿足視覺和聽覺審美快感的事物,並將前者概括為「色」,將後者概括為「聲」。所謂「色」,本義是指顏色,引申為美女和性愛,泛指錦繡、花卉、美女、繪畫、文學等凡是能夠滿足視覺審美快感的事物;所謂「聲」,本義是指聲音,引申為音樂和聲律,泛指風聲、雨聲、鳥聲、琴聲、歌聲、讀書聲等凡是能夠滿足聽覺審美快感的聲音。因此,在中國古代美學裡,「聲色」就是審美對象,欣賞「聲色」就是審美活動。當然,並非所有「色」、「聲」都是美的,也有不美的。所以,審美時要有所選擇。如清代人汪價說自己:

喜泉聲,喜絲竹聲,喜小兒朗朗誦書聲,喜夜半舟人欸乃聲;惡群鴉聲,惡騶人喝道聲,惡賈客籌算聲,惡婦人罵聲,惡男子咿嗄聲,惡盲婦彈詞聲,惡刮鍋底聲。喜殘夜月色,喜曉天雪色,喜正午花色,喜女人淡妝真色,喜三白酒色;惡花柳敗殘色,惡熱熟媚人色,惡貴人假面喬妝色。(17)

雖然這只是汪價個人的審美趣味,但也證明了中國人看重視覺美和聽覺美的思想,其中也有倫理價值的審美判斷。所以,「看」與「聽」就是中國人的主要審美行為,看山、看水、看月、看花、看美女、看詩、看畫、看戲等,聽風、聽雨、聽鳥聲、聽曲、聽歌、聽書、聽戲、聽美女說笑等。諸如:

樓上看山,城頭看雪,燈前看花,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

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風聲,水際聽欸乃聲,方不虛生此耳。(18)

這種審美精神一直傳承到當代。有位作家寫了一本名叫《九聽》的書,就包括聽風、聽雨、聽鳥、聽蟬、聽鼾、聽吆喝、聽書、聽歌、聽戲等九篇作品,(19)顯得很別緻、很有趣味。由此可見,「美」是具體的和感性的,「審美」活動就是人對於事物的感知活動。漢字「感」,是由「咸」與「心」兩個字合構而成。所謂「咸」者,全也。它告訴我們兩點:其一,中國人不僅是用「心」去感受審美對象,而且是眼、耳、鼻、口、心全身投入地感受審美對象,一直達到物我不分、情景交融的境界。如莊子夢蝶、李白邀月和黛玉葬花那樣,這是審美的最高境界;其二,全面感受審美對象,用目感、用耳感、用鼻感、用口感、用心感,達到目悅、耳悅、鼻悅、口悅和心悅的審美滿足。這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五覺全美」的審美精神。(20)

從理性方面看,中國人沒有將審美活動僅僅停留在「感性」層面,而是繼續向「理性」層面升華。儒家「感物」,是要將審美活動升華到主體道德(即「德」)的境界,形成了「比德」的美學觀;道家「感物」,則是要將審美活動升華到宇宙精神(即「道」)的境界,形成了「悟道」的美學觀。雖然二者美學思想不同,但是將美感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則是相同的。這也是中國美學的一個基本特色。它決定了中國美學是一種不同於西方的美學。西方美學是打碎「美物」求「美質」、即從客體求解的美學,中國美學是觀照「美物」求「美感」、即從主體求解的美學;西方美學是立根於「感性」又背離了「感性」的美學,中國美學則是立根於「感性」又堅守了「感性」的美學,是真正意義上的「感性學」;西方美學是將「感性」與「理性」對立起來的美學,中國美學則是將「感性」與「理性」統一起來的美學。

第五,中國美學是快感與美感統一的美學。西方主流美學貶抑快感,抬高美感,將兩者對立了起來。它認為,快感是生理的感覺,是低級的,是動物與人類都具有的本能;美感是心理的感覺,是高級的,是只有人類才具有的能力。中國美學則不是這樣。它十分看重快感,甚至認為快感就是美感,美感也就是快感,兩者是交叉、重疊和統一的關係。《說文解字》云:「快,喜也。」在古漢語中,「快」與「喜」、與「樂」同義,都有喜悅、歡樂之義。所以,在現代漢語里才會有「快樂」一詞。因此,在中國美學裡,「快感」就不僅是生理的感覺,同時也是心理的感覺。「快」作為一個美學範疇,與「樂」、「悅」、「喜」、「笑」等有密切聯繫。中國人富也快樂,貧也快樂;達也快樂,窮也快樂;甚至生日快樂,節日快樂,春節快樂,天天快樂,等等,「快樂」成為人們的祝福話語。因此,中國人充滿了一種快樂達觀的人生精神。這恰恰就是審美精神。儒家的快樂是自信,是超越了個人利害,以「兼善天下」的社會擔當為樂。道家的快樂是達觀,是超越了生死的糾纏,以「無為順天」的生活方式為樂。佛教本來具有慈悲情懷,沒有多少快樂可言。但是,成為「中國化」的禪宗之後,吸收了儒家的自信和道家的達觀,便形成了「大肚笑佛」的寬容樂觀精神。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可見「快樂」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加之道家的「至樂」和佛教的「極樂」,就形成了中國美學的快樂精神,簡直可以稱為「快樂美學」。不是說中國人的生活里沒有不快樂的事,譬如難事、愁事、苦事、悲事等,也是大量存在的。關鍵是中國人能夠以堅毅、豁達和快樂的審美精神予以超越,這是中國悲劇藝術不發達的原因之一。季札以「美哉」論樂與楚襄王以「快哉」論風基本一樣,都是審美活動。金聖嘆有一篇著名的《快哉論》,列舉了人生33種快樂。此說影響很大。後來,張潮感到不滿足,撰寫了《說快續筆》,又列舉出34種快樂。(21)這兩篇文字充分表現了中國文人的快樂精神。中國美學對於「快感」如此重視,與西方美學是大不相同的。林語堂對此有專門的論述。他認為,西方人在理性主義精神束縛下畏懼快感,印度人在宗教禁欲主義束縛下也畏懼快感,而只有我們中國人才能夠執著地面對快感(快樂)。(22)我們發現,在金聖嘆和張潮所談論的快感中,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自然的,有社會的,也有藝術的,等等。儘管表現形式不同,但都是快樂的和審美的。再如文學中的「笑話」、曲藝中的「相聲」和戲曲中的「科諢」(丑角)等,也表現出了中國美學的快樂精神。近年來,海峽兩岸就有不同版本的《快樂頌》歌曲,但最為流行的是庾澄慶演唱的《快樂頌》。其中的主旋律就是「你快樂嗎?我很快樂!」「快樂其實也沒有什麼道理」,「快樂就是這麼容易的東西」。這是中國美學快樂精神在當代的延續。所以,從交叉、重疊和統一的快感與美感來看,中國美學就是快樂美學。

第六,中國美學是實用與審美統一的美學。無數事實證明,人類的審美意識起源於原始的物質生產活動,與人類的生活慾望和實用意識密切相關。實用意識是審美意識的奠基石。但是,西方美學從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求解「美本身」開始,就有排斥「實用」的傾向。後來,康德乾脆將「實用」的奠基石徹底拿掉了,將審美與實用(即功利)對立起來。從此西方美學就走上了「務虛」的形而上的發展路線。中國美學則不是這樣。它從一開始就走上了「務實」的發展路線。墨子說:「食必常飽,然後求美」。(23)「食」是實用,也是功利,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這是「求美」的物質基礎。否則,連生存的基礎都沒有了,還要「美」有何用?!所以,人類先要具有生存的基礎,「然後」才能夠去進行審美活動。這就是墨子總結出來的「先質而後文」的審美規律。所謂「質」,就是實用,就是功利,就是生存的基礎;所謂「文」,就是裝飾,就是藝術,就是審美的活動。實用和審美兩者之間的關係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因此,墨子才結合吃飯、穿衣和住房的具體生活需求來談審美問題。這是中國美學的又一個基本特色。它認為,「美」並不是生活之外的東西,而就在生活之中。中國美學家談論「美」的問題,大多是結合著生活、實用和功利一起談的。當然,也不是沒有例外,如韓非就是將實用與審美對立起來看的。但這只是個別人,不是主流。所以,中國人在吃飯基礎上發展出飲食工藝,有了飲食美學;在穿衣基礎上發展出服飾工藝,有了服飾美學;在住房基礎上發展出建築工藝,有了建築美學;在禮樂基礎上發展出音樂藝術,有了音樂美學;在文字基礎上發展出書法藝術,有了書法美學,等等。中國藝術和美學大都是在實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中國美學不僅不否定實用,反而與實用結合得很好,如詩能教化,樂能觀政,文能載道,小說能革命,園林能居住,錦繡能外交,等等。古人對於山水畫的審美要求是要能觀看,要能臥遊,要能暢神。郭熙就認為,優秀的山水畫不僅應具有「可望」的效果,還應具有「可行」、「可游」和「可居」(24)的效果。這就是實用(可行、可居)與審美(可望、可游)統一的美學思想。當然,此處的「實用」(可行、可居)只是想像中的,仍具有審美的性質。因此,漢代的劉安、晉代的葛洪和清代的李漁等人,都是結合日常生活經驗來談論審美問題的。尤其是泰州學派從「百姓日用」和人的慾望出發談論審美問題,對於晚明以降追求「性靈」、「情感」和「趣味」的平民文藝思潮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是中國美學的又一大特色。

第七,中國美學是具有一套獨特的審美方法的美學。西方美學善於用邏輯的方法分析藝術的問題,將美學問題搞成了哲學問題。在審美活動中,他們也是用哲學的方法觀照和分析藝術作品,諸如藝術的形式和意蘊等。本來審美是很有趣味的活動,結果卻被搞得一點趣味都沒有了。這種審美方法影響到藝術創作後,就是將藝術作品搞成了「觀念」的傳聲筒,或者成為某種思想的演繹品。西方現代派藝術的出現與這種審美方法或多或少有一些關聯。後來,他們才不得不承認「藝術死了」、「美也死了」。這似乎是必然的結果。因為,從鮑姆嘉通將美學納入哲學體系開始,就是犯了一個「悖論式」的錯誤。美學不應該屬於哲學,而應該獨立發展!中國美學則不是這樣。它沒有將審美問題變成哲學問題,沒有把美學變成哲學的奴婢,而是讓它自由發展。當然,這只是中國古代美學的情形。遺憾的是,西方美學進入中國之後,改變了中國美學的發展方向。在中國古代美學中,審美是一件真正快樂、有趣和美好的事情。孔子讚賞春遊,莊子濠上觀魚,都是追求心靈的快樂,是真正的審美。中國古人總結出一套獨特的審美方法,這就是「感」、「鑒」、「賞」、「玩」。所謂「感」,就是眼、耳、鼻、口、身並用和全心投入地感受審美對象。譬如讀詩,要眼看、口誦、耳聽、心想結合,全面地感受詩美,從而獲取美感。所以,胡應麟說,詩要達到色、聲、情、味「全美」。(25)所謂「鑒」,就是辨別美醜。事物是豐富的,也是複雜的。有時美醜混雜,有時美中有丑,這就需要鑒別。所以,劉晝說:「由於美惡混揉,真偽難分,模法以度物為情,信心而定是非也。」(26)所謂「賞」,就是欣賞,沉浸在美的對象世界之中。如孔子聽《韶》樂、三個月不知肉味那樣陶醉。所謂「玩」,漢語的本義是遊戲,也是娛樂。當然,「玩」也有是非、雅俗和高下之別。《尚書》所說的「玩人喪德,玩物喪志」,(27)就是歷來被人們所否定的玩法。但是,本文所說的「玩」則是審美的玩。它是人對於自由的追求和高雅的娛樂,用席勒的話說就是「審美的遊戲」。如果說,「賞」是陶醉,那麼「玩」就是痴情。它建立在「喜愛」的基礎之上,是審美主體感情、趣味、韻致和才華的全面投入。作為審美遊戲的「玩」是人的本質,也是一種自由的追求、高雅的娛樂和審美的遊戲。如席勒所說:「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時,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時,他才完全是人。」(28)庖丁解牛,玩的是技藝,玩的是能力,玩的是水平;李白賞月,玩的是才情,玩的是韻致,玩的是境界。金聖嘆讀《西廂》,在雅潔環境里讀,在香氣瀰漫中讀,雪景怡人時讀,鮮花悅目時讀,甚至有美人相伴著讀。(29)這也是玩,而且玩得雅緻,玩得優美,玩得才情橫溢,玩得不同尋常!這就是審美的玩。在中國審美文化中,諸如玩山、玩水、玩月、玩鳥、玩花、玩石、玩瓷等,都是自由的追求、高雅的娛樂和審美的遊戲。閱讀明清文人小品文,你就能夠看到很多富有才情和韻致的玩,也就能夠理解中國美學的真正意蘊了。(30)因此,中國文人這些富有才情雅趣的審美方法,在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家,這是中國美學的獨門絕技。

綜上所述,具備了以上七個主要特色的中國美學,就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獨具特色的美學。它以「人與自然的關係」為原點,它崇尚意象和重視神韻,它將感性與理性、快感與美感、實用與審美統一起來,它具有一套獨特的審美方法,等等。但是,本文所論只是中國美學的「基本特色」,而未考察和論述其「全」。片面之處,還請學界同仁批評指正。

總之,中國美學是不同於西方的獨特的美學。認識和把握其基本特色,有利於我們樹立「中國美學」的旗幟、創造「中國美學」的品牌。我們應該在世界美學的發展現場,貢獻中國美學的智慧和成果。

注釋:

①參見古風:《21世紀:比較美學的世紀》,深圳大學中國文化與傳播系主編:《文化與傳播》第4輯,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年,第5-15頁;《關於「比較美學」的討論》,《比較文學報》1996年12月31日,第3版。

②參見向雲駒:《「美麗中國」的美學內涵與意義》,《光明日報》2013年2月25日,第1、3版。

③法國學者雅克·馬利坦認為,中國藝術乃至於東方藝術是將人「與欲表現的事物打成一片」,而不是像西方藝術那樣只是「人和人的主觀性」。(《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劉有元、羅選民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第24、22頁)法國學者讓一皮埃爾·韋爾南也認為,「希臘理性不是在人與物的關係中形成的,而是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形成的」。(《希臘思想的起源》,秦海鷹譯,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第119頁)這兩位法國學者的看法,可以印證筆者的觀點。

④愛克曼輯錄:《歌德談話錄》,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第112頁。

⑤參見古風:《中西文化對話中的意境本質》,《外國美學》第15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21世紀:比較美學的世紀》,深圳大學中國文化與傳播系主編:《文化與傳播》第4輯。

⑥葉朗:《美在意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57頁。

⑦參見古風:《「意象」範疇新探》,《社會科學戰線》2016年第10期。

⑧參見古風《美日》、《美月》、《美風》、《美雲》四篇論文,收入古風:《當代文藝美學的多維思考》,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第355-369頁。

⑨林語堂:《論中西畫》,遠明編:《林語堂著譯人生小品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0年,第270頁。

⑩雅克·馬利坦:《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第27頁。

(11)李漁:《態度》,《閑情偶寄》,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第125頁。

(12)張潮:《幽夢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3頁。袁宏道所說的「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也是指「神韻」而言。

(13)W.愛伯哈德:《中國文化象徵詞典》,陳建憲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年,「序言」,第1頁。

(14)衛泳:《談美人》,劉大傑編選:《明人小品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頁。

(15)衛泳:《閑賞》,劉大傑編選:《明人小品選》,第49頁。

(16)周來祥教授也認同這個特色,參見周來祥:《中華審美文化的基本特徵》,《西北師大學報》2007年第6期。

(17)汪價:《聲色移人說》,姜光斗編:《中國古代文人小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38頁。

(18)張潮:《幽夢影》,第32、8頁。

(19)參見胡廷武:《九聽》,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年。

(20)參見古風:《中國古代原初審美觀念新探》,《學術月刊》2008年第5期。

(21)金聖嘆論說「快哉」,見於其《西廂記評點》卷四之二《拷艷》題下的一篇文字。今人黃卓越將其單獨輯出,名為《快說》。參見黃卓越編:《閑雅小品集觀——明清文人小品五十家》下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第99-102頁。張潮文,也參見此書,第323-325頁。

(22)參見彭國梁選編:《悠閑生活絮語》,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第256頁。

(23)畢沅校注,吳旭民標點:《墨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55頁。

(24)郭思編,楊伯編著:《林泉高致》,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19頁。

(25)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82頁。

(26)楊明照校注,陳應鸞增訂:《增訂劉子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第725頁。

(27)周秉鈞注釋:《尚書》,長沙:嶽麓書社,2002年,第131頁。

(28)弗里德里希·席勒:《審美教育書簡》,馮至、范大燦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4頁。

(29)林乾主編:《金聖嘆評點才子全集》第2卷,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第18-19頁。

(30)參見吳功正:《明代賞玩及其文化、美學批判》,《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宋立中:《閑隱與雅緻:明末清初江南士人鮮花鑒賞文化探論》,《復旦學報》2010年第2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代貴州 的精彩文章:

五湖四海苗胞齊聚凱里養蒿歡慶「春之歌」聯誼會
對話顧久 探秘《貴州文庫》出版工作

TAG:當代貴州 |